相比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為何孫權整整遲到了8年?

我們在讀三國的時候,經常以曹操、劉備、孫權相比,然後分析三方勢力,其實,曹操根本就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曹操死後,曹丕篡漢,改國號為魏;次年,劉備稱帝,建國號為蜀;再加上孫權,才算真正開啟三國時代。

相比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為何孫權整整遲到了8年?

除此之外,孫權比曹操和劉備都要小很多,曹操和孫堅相差無幾,曾經還和孫堅指著小孫權說他,而孫權比曹丕就大那麼幾歲。孫權算是比曹操和劉備小一輩。

相比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為何孫權整整遲到了8年?

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有站在大義上。這也就是為什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漢室勢弱各個諸侯之間征戰,儘管暗地裡對皇帝都不懷好意,但是明面上都必須對皇帝尊敬,攻打別人的時候都會找一個理由,哪怕這個理由有多麼的憋足,自己佔領了土地,明明已經上土皇帝還需要皇帝表明上的冊封,這就是所謂的名正言順。因為天下大義還在漢室這邊,他們所有的人還都是“漢臣”所以不管諸侯再怎麼樣也必須做到名正言順。這樣在道義禮法上才能過得去。

相比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為何孫權整整遲到了8年?

漢末戰亂,天下已經三分。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建立魏朝。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

相比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為何孫權整整遲到了8年?

公元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建立東吳。從時間上看,孫權稱帝最晚,在魏蜀相繼稱帝八年後,才正式稱帝。那麼孫權為何會整整遲到八年之久呢?

相比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為何孫權整整遲到了8年?

首先最大的原因就是孫權他沒有一個合法稱帝的理由。在古代講究的就是名正言順,以大義服人。曹丕覬覦皇位很久了,並不敢廢掉漢獻帝直接稱帝,而是通過漢獻帝禪位的方式得到帝位,且不管漢獻帝被逼迫否,最起碼看起來是順理成章的。

相比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為何孫權整整遲到了8年?

劉備自始至終打著劉皇叔的旗號,收買人心。漢室江山被曹魏取代,打出“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旗號,理所當然地繼承了漢室大統。相比於孫權,只是名義上的吳侯,連諸侯王都不是。雖然父兄三代雄踞江東,名義上仍屬漢室臣子。

相比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為何孫權整整遲到了8年?

如果貿然稱帝,勢必被認定成亂臣賊子,遭天下人唾棄,被蜀魏以大義討伐。當初袁術得到了傳國玉璽,就妄想當皇帝,結果遭天下群起而攻之,很快就身敗名裂,連命都丟了。所以孫權需要時間去構築自己稱帝的合法性。

相比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為何孫權整整遲到了8年?

其次是外患。孫權之前偷襲了荊州殺死了關羽,“孫劉聯盟”被破壞,遭到了劉備的大舉報復。孫權不得已向曹丕稱臣,被封為吳王,名義上是大魏皇帝曹丕屬下的一名臣子。後來曹丕認為東吳是假投降,又派兵來討伐孫吳。處於魏蜀兩國夾擊之中,也沒有精力去想稱帝的事情。雖然後來與蜀國重新建交,但兩個勢利是盟友關係,又剛剛緩和了關係,“國不能有二尊”,劉備稱帝,孫權只能暫時忍著。

相比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為何孫權整整遲到了8年?

再者是內憂。

當年孫策用武力征服了江東,被江東土豪門人復仇殺死,江南地區統治還不穩定,加上山越經常作亂。無論政治還是軍事,都在相當程度上受制於創業元老、江東世家大族的干涉。如果硬著頭皮去稱帝,那每天聽著擁護派和反對派的舌戰,在帝位上坐著也不舒服。後來曹丕死了,曹叡登基,內政不穩,無暇顧及。劉備死了,諸葛亮又秉著一貫的聯合抗魏的方針,重新建交有意做出讓步,公開承認了孫權稱帝的合法性。

相比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為何孫權整整遲到了8年?

再者諸侯亮開始北伐魏國,魏國的軍事重心西移,孫吳北方戰線頓減。對內擺平了江東豪強,沒有了內憂外患,人們也慢慢忘掉了漢室正統,在平緩的政治局面下如願所償地稱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