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養生之清熱涼血的淡竹葉

淡竹葉養生保健作用與方法

中藥養生之清熱涼血的淡竹葉


  【形態類別】

  中草藥書籍中有三種淡竹葉,全國各地均產,功效相似,但仍需分別論述,以利養生保健選擇。

  其一,是禾本科多年生常綠喬木或灌木,百姓叫毛竹、水竹、甘竹、淡竹的葉片。入藥較早,《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始稱竹葉。到了南北朝陶弘景的《名醫別錄》始稱淡竹葉。這種竹葉清熱除煩,生津利尿,內熄肝膽之風,外清暑溫之熱,可治療熱病煩渴、小兒驚癇、小便赤短、口舌生瘡。東漢張仲景《傷寒論》中的竹葉石膏湯、《金匱要略》中的竹葉湯、《聖惠方》中的淡竹葉湯、《醫方簡義》中的導赤散,所用的均是此品。其中嫩葉叫竹葉捲心,清心熱,用於治療神昏突出。

  其二,屬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淡竹葉的全草,高40~100釐米。本品入藥較晚。《本草綱目》記載:“味甘性寒,無毒,去煩熱,利小便,清心。”《握靈本草》記載:“去胃熱。”用於治療熱病口渴、心煩不安、口糜舌瘡、牙齦腫痛、小便赤澀、淋痛頗效。其根叫碎骨子,一蔟數十須,須上結子,故又叫竹葉麥冬、野麥冬,主治如淡竹葉同,但有墮胎催生作用。

  其三,為鴨跖草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鴨跖草的全草。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記載,其異名多達50餘種,《本草綱目》稱為淡竹葉,《救荒本草》稱為翠蝴蝶。在清心除煩作用較淡竹葉全草為強,而利尿作用較弱。

  【養生保健作用】

  淡竹葉味甘,性寒,歸肺經、心脾經,行水清熱,涼血解毒,療水腫、治腳氣、利小便,治療感冒、丹毒、腮腺炎、黃疸肝炎、熱痢、鼻衄、尿血、咽喉腫痛等。

  【養生配方推薦】

  (1)鮮竹葉芯30~60克,夏枯草15克,槐花10克。水煎服,治療高血壓頭痛、心煩、面紅赤熱、口燥失眠。

  (2)竹葉6克,生地黃18克,炒車前子9克,生甘草2.5克,木通3克。水煎服。用於治療口腔糜爛、口舌生瘡、小便熱澀灼痛。

  【保健注意】

  常用量6~15克,水煎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