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揍,航母无用论出现是很正常的

航母同时兼顾舰队决战和殖民地镇暴二重职责必然会导致航母无用论的出现,样样都会的通用平台完成特定工作时必然不如为该任务特化的专用平台。光看见近几十年航母在殖民地镇暴活动中赫赫声威看不见其在舰队决战中的虚弱无力是非常偏颇的。

不能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揍,航母无用论出现是很正常的


在大国进行舰队决战的情况下,航母反舰能力并不比专业的武库舰更有优势,毕竟二战期间,飞机平均使用次数(不被击落)约10次,而随着防空技术进步,现在大国决战中飞机平均使用寿命至多不过4~5次,也就是说飞机在大国决战之中本质上就起到一个导弹载具的作用,但平时还要承担高昂的维护成本,这个就很尴尬了。

更何况航母本身相比于潜艇在大国决战中也更容易被定位和击沉,美国海军上将里科夫在1982年的一次听证会上问答“美国航母在实战中能存活多久”的问题时做出:“最多支撑48个小时。”不是没有原因的。

实际上,航母同时担当对地打击和舰队防空任务会造成一个明显但一般人都不会注意的问题:载荷不兼容性。空袭载荷与空战载荷是完全相反的两类载荷,就以F∕A—18为例,在使用空袭载荷时,一架F∕A—18需要4枚“鱼叉”导弹才能保证两个中队能提供96发反舰导弹来“呛死”对方舰队的防空系统。但是,一发“鱼叉”导弹的弹头就超过250千克,或者说是将近两发AIM120中距空空导弹(157kg)的全重,而四发“鱼叉”就可以严重影响F∕A—18的机动性,使之变成战场上的活靶(从机动性上讲)。反之,一发AIM120的弹头(22kg)是绝对没有可能在大洋决战中对对方舰队满载排水量动辄超过四千吨以上的战舰造成任何威胁(当然,小鱼雷艇导弹艇之类的几十吨重的小舢板另当别论。)这对战斗机而言就出现了一个矛盾,而这种矛盾在某些情况下就会变成极为严重的失败,比如中途岛海战中著名的”换弹”命令,就是由于当时攻击航母要使用鱼雷而对地攻击只能用普通的航空炸弹而导致了战略决策失误。

美国太平洋海战中胜利归根结底是强大生产能力的胜利,不是航母的胜利,日军在初期战役中相比于美军受损其实相对轻微,但由于补充能力太差最终被美国海军拖垮。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而同一时期美国生产了航母131艘、战列舰10艘、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

不能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揍,航母无用论出现是很正常的

二战太平洋战场美国对日本初期的几次胜利都有一个典型特点就是有美军陆基航空兵参与,而日军是凭借海军单挑对方海陆联合部队。只要没有陆基航空兵的参与,美国航母单独和日本航母进行作战美军都受到了相当的损失。

航母在作为舰队决战中主力却在舰队决战中高度脆弱必然会导致“航母无用论”不断出现,无论其在殖民地镇暴任务上多么优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