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陰縣澗池鎮:易地搬遷穩得住,後續幫扶來鋪路

漢陰縣澗池鎮南郡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是漢陰縣20個安置社區之一,接收安置了十個鎮易地搬遷群眾691戶,同時也承載了該鎮絕大部分易地搬遷任務。近年來,澗池鎮積極踐行“138”體系和“三個一”產業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讓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實踐之路。

搬遷生活過得好、後續幫扶不能少。為紮實做好對易地搬遷群眾的後續幫扶工作,澗池鎮堅持建強一個支部、做實三大載體、建優“八個中心”的工作思路,率先從黨建引領方面下功夫。為有效解決南郡社區後續管理問題,該鎮及時組建南郡社區黨支部,選派工作作風紮實的支部書記,實行網格化管理,從搬遷群眾中推選樓長,通過定期組織學習、提升服務意識,形成了社區支部為統領、社區自治為支撐的管理體系。

易地搬遷“挪窮窩”,後續生活問題多。為提升搬遷群眾生活質量,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該鎮從關注搬遷群眾日常生活入手,依託社區“八大中心”建設,積極解決搬遷群眾生活需求。“在這生活真的是方便多了,樓下就是超市,不像以前在農村,最近的商店也有幾公里。去年社區還成立了鑼鼓隊、秧歌隊、舞蹈隊,經常搞活動,挺熱鬧的。最值得稱讚的還是社區矛盾調解中心,要是遇到什麼鄰里糾紛和家庭矛盾,都有人上門進行調解”搬遷戶龔洵政說。據瞭解,為充分踐行對老弱群體的關懷,南郡社區積極壯大志願者服務隊伍,組織志願者開展為老年人免費義診、義務理髮等活動;為解決社區留守兒童學習無人照料的問題,南郡社區黨支部還邀請中小學老師集中對留守兒童進行課外輔導。

漢陰縣澗池鎮:易地搬遷穩得住,後續幫扶來鋪路

“我今年65歲了,兒子在外地務工,有兩個孫子還在上小學,平時放學後基本都在社區的兒童照料中心學習,還有老師幫忙輔導,我基本不用為他們的學習操心。”從外鎮搬遷到南郡社區的貧困戶龍伯香說,“我在藤編社區工廠工作,藤編技術簡單易學,政府為我們組織了好幾次培訓,很快就上手了,一個月能拿到一千多塊錢,補貼家用完全是夠了。”在搬遷之初,她一直擔心搬遷後的生活沒有著落,但是當看到政府的一系列後續幫扶措施後,她頓時對未來生活充滿了希望。

漢陰縣澗池鎮:易地搬遷穩得住,後續幫扶來鋪路

易地搬遷脫貧,後續幫扶關鍵在就業。為了使搬遷群眾移得出、穩得住、住得下去,澗池鎮在解決搬遷群眾務工問題上積極尋求突破口。立足本地傳統的藤編手工藝,圍繞社區建園區相關規劃,推進手工編織產業園區建設,全力培育藤編產業做大做強,促進群眾就近就地務工增收。多次組織貧困群眾開展藤編技能培訓,深入推行“藤編社區工廠+家庭車間”的發展模式,讓半勞動力、弱勞動力群眾居家勞動有錢賺。

陳興松是從漢陰縣漩渦鎮搬遷到南郡社區的貧困戶,在搬遷前他還住在大山深處,交通很不便利,房屋也是危房,為了維持家庭生活,他不得不每年都外出打工,只能在春節期間回家一次。“實行易地搬遷後,我感覺生活最大的改變是不用再出門打工了,就在社區產業園工作,出小區大門走兩步就到了工作地點,我們兩口子在那每個月工資總共有五千多元,維持家庭生活是完全夠用了,最主要是有了更多時間陪伴家庭,真正找到了家的感覺。”陳興松所言不虛,隨著產業園和社區工廠相繼建立,搬遷群眾在當地就有著廣闊的就業空間,以前農戶對勞務輸出嚴重依賴的局面得到了有效扭轉。

漢陰縣澗池鎮:易地搬遷穩得住,後續幫扶來鋪路

如果說解決就業問題是一劑“強心劑”,那麼有個長期性固定產業,無疑是讓搬遷群眾吃下了“定心丸”。為進一步深化易地搬遷後續幫扶工作,澗池鎮積極踐行漢陰縣“加入一個組織、發展一項產業、扶持一筆資金”的“三個一”產業扶貧模式,立足交通和地理優勢,在緊鄰南郡社區的紫雲、中營、沙壩等七個村規劃建設了2200畝富硒大棚蔬菜產業園。為搬遷群眾每戶配套5000元的財政產業獎補資金和3000元搬遷產業資金,通過完善“一協議兩條據”將資金融入合作社作為搬遷戶入股資金,實現合作社牽頭帶動、技術現場指導、群眾參與發展、產品實行回收的產業發展模式,搬遷群眾既可以在合作社裡實行定單種植大棚蔬菜,也可以在合作社務工增加收入,還可以按入股股金得到分紅,從而把搬遷群眾牢牢鑲嵌在產業發展鏈中。

通過深入推廣易地搬遷“138”後續幫扶模式和“三個一”產業扶貧模式,澗池鎮實現了搬遷群眾有業安置和有土安置的有機結合,為漢陰縣易地搬遷的後續幫扶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來源:漢陰縣人民政府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