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門,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唐宋篇

不出門,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唐宋篇


正是防疫的關鍵時刻,全國各大博物館閉館應戰。合拍君推出江淮文物系列稿件,直接通過圖片帶大家看館!

這個特別的時段,大家足不出戶,安心在家,既是保護自己也是對社會的貢獻。堅定信心,共同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鬥爭!等將來疫情結束,再親自去博物院,現場欣賞。

這是系列的第三篇,本期作品來源於安徽博物院《安徽文明史陳列》、《江淮擷珍》兩個展覽,精選了16件珍寶,在此展示,希望你喜歡!


不出門,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唐宋篇

【朱雀攫蛇漆豆】

西漢

2003年,滁州天長安樂鎮出土

安徽博物院的漢代文物很多,本文僅選一二件展示。此件“朱雀攫蛇漆豆”是國家一級文物,是上篇文稿中的青銅器“展翅攫蛇”的漢代版本。

從上到下:上為托盤,可放置物品;托盤下為一隻振翅飛翔的朱雀,喙內銜一顆珠丸;雀爪攫蛇,蛇曲身盤蜷,巧妙的將其成為漆豆的底座。整體造型十分巧妙,藝術價值極高。

不出門,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唐宋篇

【仙人騎獸燈】

1964年,合肥五里井出土

此件為仙人騎獸燈,設計十分巧妙:燈具的人物右手持一圓燈管,左手託一圓燈盤,頭頂心置有高冠燈管,這些設計都與獸腹相通,可貯水吸收煙氣。

據介紹,漢代的書桌一般高度為40釐米左右。這樣,人坐下後眼睛的視線與燈光高度基本適宜,符合局部照明的需求,故是一具典型的座燈。

不出門,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唐宋篇

【守門按盾武士陶俑】

1973年,合肥杏花村開皇六年墓出土

此件是難得的研究隋唐時期軍事文化的重要實物。兩件護衛武士俑曾借調到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此一件為笑面武士,另有一件為怒面武士。

兩俑的軍裝:頭戴胄盔,肩披掩膊,胸護鎧甲,內著窄袖衫,外披長風衣。胸鎧佩橢圓形護具,下襟掛兩枚小鈴。腰束寬帶,下系腿裙,穿長袴,束中腿,腳蹬圓頭靴。

不出門,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唐宋篇

【長沙窯醬釉貼花雙系罐】

1985年,蚌埠市定遠縣出土

長沙窯是唐代著名的彩瓷窯場,雙系罐模印貼塑圖案清晰,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長沙窯大件器物精品。

有學者研究,認為此物上圖案為“菩提飛鳥圍欄紋”。菩提樹是一種高大的喬木,生長於中國最南部及東南亞、南亞地區,相傳佛祖釋迦牟尼便是在菩提樹下修得正果,因此菩提樹是佛教的聖物。此貼塑圖案中菩提樹下左右各有一隻鳳鳥飛來,具有鮮明的佛教元素。

不出門,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唐宋篇

【長沙窯青釉褐彩詩文執壺】

1933年,於安徽壽縣出土

這是一件寶貝!長沙窯執壺,斟酒的器具,多配當時的好詩文。這件更是好詩配好壺,千古佳配。

特別的是,這件文物中還暗藏文字遊戲。壺上書寫詩句“夕夕多長夜,一一二更初。田心思遠客,門口問貞夫。”每句第一二字合成第三字,是一首設計精巧的析字詩。第一次見到這種詩!

不出門,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唐宋篇

【金邊瑪瑙碗】

北宋

1972年,滁州市來安縣出土

這是一級甲等文物,是安徽省唯一的一件玉器類“國寶”。

金玉合制的精美器物——金邊瑪瑙碗,它的發現,真讓人見到了有錢都難以買到的“金鑲玉”。碗口金扣,碗散發著瑪瑙的自然紋理和光澤,讓人為之驚歎。

不出門,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唐宋篇

景德鎮窯影青釉注子注碗

北宋

1963年宿松縣北宋元祐二年(1087)墓出土

一套溫酒用具:注子、注碗組合成套。蓋頂蹲一獅,注碗為一朵仰開的蓮花,執壺坐於溫碗中。肩以上露出碗外,器型穩重,構圖富於變化,整體呈現出和諧完美的藝術造型。

不出門,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唐宋篇

【影青人物瓷水滴】

北宋

1975年,安徽省太平縣出土

一仰坐童子,身旁塑一花瓶,瓶內中空,可盛水。蓋鈕中間有一小洞,可插入瓶中吸水到硯石上研墨。這件水滴造型獨特奇巧,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不出門,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唐宋篇

【繁昌窯青白釉蝴蝶雙系執壺】

北宋

1963年,安慶市宿松縣出土

此執壺的最大亮點在於細曲流下方貼塑有蝴蝶結形裝飾,新穎獨特,別開生面。

繁昌窯是安徽省內最重要的古瓷窯之一,繁昌窯創燒於五代,興盛於北宋,其主要產品為青白釉瓷器。

不出門,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唐宋篇

【蕭窯白地褐彩八仙館瓶】

1985年,宿州市蕭縣出土

來自金代的酒瓶!同時出土的此類器物還有墨書“太平館”、“仁和館”、“仁和”等字樣的四系瓶。多為當地酒館所用!

1999年準北市柳孜運河遺址中也出土了一件蕭窯“仁和館”瓶,說明產品不僅在周邊地區銷售,也隨著運河輸往全國各地。

不出門,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唐宋篇

【雙龍鏤空金墜飾】

北宋

1958年,宣城市西郊出土

鳳冠霞帔!霞帔是宋代婦女禮服中的重要裝飾,為了使霞帔平展的下垂,在其底部系以帔墜。

此件霞帔墜為雞心形,由兩片金葉捶壓合成,邊緣鐫刻連珠紋和草葉紋,鏤刻首尾相對的雙龍紋,龍尾部上卷,墜頂端有一穿孔,用以穿系佩掛。

不出門,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唐宋篇

【鑲琥珀雙蝶銀釵】

南唐

1956年,合肥市西郊出土

不出門,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唐宋篇

【鳳戲牡丹金耳環】

1953年,蕪湖市小桃園出土

不出門,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唐宋篇

【吉州窯黑地白花梅瓶】

南宋

1955年,巢湖市出土


此件特別之處,在於不是繪黑花,而是將花以外的部分描黑,留出未描黑的部分組成白花。畫了有蓮花、荷葉及蓮蓬果。

“梅瓶”是宋、元、明、清時期都很流行的一種瓷器品種。有學者推測“梅瓶”或許只是一種“酒瓶”。亦有學者認為“梅瓶”最初應是盛酒之用,酒飲完後或可置於案几之上插放梅花,久而久之,梅瓶的盛酒功能淡化,逐漸演變成為插花之用的陳設瓷了。

不出門,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唐宋篇

不出門,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唐宋篇

【葵花型金盞】

南宋

1952年,黃山市休寧縣出土

整體器型似是一朵綻放的秋葵花,由六片花瓣組成,盞心用六瓣花苞形小柱捧起香梅一朵,好似正有暗香襲來。

從上方看去,花中有花,秋葵花瓣又像是圍繞著梅花而旋轉,真不愧為一件具有很高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國之珍寶。

不出門,看安徽省博物院精品文物之唐宋篇

【瑪瑙洗】

南宋

1952年,黃山市休寧縣出土

洗是用來盛水洗筆的器皿,這件瑪瑙洗,是難得的珍寶。有網友評論:縱使有先進的工具,為何現在無法達到如此的效果呢?通透起熒的質感!

杯口一側雕琢一新月形耳,耳下有一環形鋬手。器壁極薄,呈半透明狀,紋理清晰。是一件精美的工藝珍品。

尾聲

本期唐宋篇,選取了安徽博物院數十萬件藏品中的十餘件展品,猶如滄海一粟,展示江淮大地上的先民凝聚力量製作的國之珍寶。後來人更當努力,堅定信心,走過坎坷,創造更好的未來!

(備註:以上珍寶文字解釋部分,參考安徽博物院的現場展品介紹、《安徽文明史陳列》、《江淮擷珍》書冊、百度百科等相關材料,如有疏漏、錯誤,請諒解,具體以博物院館為準。)

以上所有作品,平時均在安徽博物院展出,大家可憑身份證入內參觀。

THE END

|

撰稿 = 張東棟

圖片 = 張東棟

編輯=合拍君 合拍HPA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