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臟病,臨床常見為冠心病,與肥厚型心肌病、擴張型心肌病等非缺血性心肌病一樣,具有一定的猝死風險。這些患者除了要接受常規的藥物治療外,還有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猝死預防.
作者:何金山
單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佈,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猝死預防可分為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一級預防指沒有發生過心臟事件者進行的猝死預防,二級預防指發生過心臟事件者進行的猝死預防。簡單來說,一級預防是未雨綢繆,二級預防是亡羊補牢。猝死預防中,通過危險分層識別猝死高危患者至關重要,但多數的危險分層過程都比較複雜。今天我們通過40、35、30這幾個簡單的數字,來梳理下缺血性心臟病患者的猝死一級預防。
一 個指標
先來介紹一個重要的指標——左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臨床簡稱EF值,是指心臟每搏輸出量佔心室舒張末期容積的百分比。心室收縮時並不能將心室的血液全部射入動脈,正常成人在靜息狀態下,心室舒張期的容積在左心室約為130~145 ml,搏出量約為60~80 ml,即射血完畢時心室尚有一定量的殘餘血量。
搏出量佔心室舒張末期容積的百分比即為射血分數,一般50%以上屬於正常範圍,人體安靜時的射血分數約為55%~65%。射血分數與心肌的收縮能力有關,心肌收縮能力越強,則每搏輸出量越多,射血分數也越大。由此可見,EF實際上反映的是左室收縮能力。
而臨床發現,EF除了反應左室收縮能力外,也與猝死風險相關,EF值越低,發生惡性心律失常事件的風險越大,猝死風險越高。
三 個數字
今天我們提到的40、35、30這幾個數字,也是針對EF值而言。
如果把缺血性心臟病患者的心臟比作一輛汽車,EF值是這輛汽車總體安全係數的客觀指標。EF值正常,提示小汽車可以安全上路行駛;EF值降低,達到一定範圍,則需要進一步檢修,或者增加保護裝置。
具體而言,EF>40%時,只需定期對小汽車進行維護和保養,如按時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美託洛爾、他汀這些冠心病二級預防藥物,無需進一步檢測和維護。
當EF值降低,≤40%時,說明小汽車功能已經出現了一定的問題,貿然上路具有一定的風險,輕者拋錨,重者車毀人亡,此時需要仔細評估確認安全後才可上路。如是否合併非持續性室速,或電生理檢查能否誘發持續性室速,具備其一,需要植入ICD進行保駕護航,否則進行規範的冠心病二級預防藥物治療。
EF值進一步降低,≤35%時,小汽車功能障礙進一步惡化,只要心功能處於NYHA II或III級,即需要植入ICD進行猝死預防,無需考慮是否合併惡性心律失常或暈厥等。
而當EF值再次明顯降低,≤30%時,說明小汽車的功能障礙已經極其嚴重,此時即使表面上看起來還能勉強上路運行,即使NYHA心功能分級處於I級,也需要植入ICD,避免車毀人亡的悲劇。
如圖1所示,從右至左,紅黃藍方框內,EF值逐漸降低,提示小汽車功能障礙愈發嚴重,植入ICD的指徵也就愈發強烈,40%以上時無需植入,≤40%時需要評估非持續性室速或電生理檢查,≤35%時需要心功能處於NYHA II或III級,到≤30%時即使心功能I級也需要植入ICD。
兩
個注意事項
除此之外,當進行缺血性心臟病猝死一級預防時,需要注意兩個問題:
1
心功能IV級:心功能IV級的患者,接近於心源性休克,心功能極差,合併惡性心律失常的風險大,心臟收縮功能受損嚴重,對於這部分患者,雖然猝死風險極高,但僅對於能夠進行心臟移植或心室輔助裝置治療的患者,才考慮植入ICD,否則不建議植入ICD;2
對於心梗後40天內或再血管化治療90天的患者,ICD植入需慎重,因為研究顯示在此時間內植入ICD,患者死亡率增加。但EF<40%時,尤其合併非持續性室速者,積極者可進行電生理檢查,如能夠誘發持續性室速,建議植入ICD,否則進行規律的冠心病二級預防藥物治療,再定期隨訪觀察;不願意進行電生理檢查者,可佩戴穿戴式除顫器,直至度過這段時間,再評估是否需要植入ICD。所以諸位,為了讓自己的小汽車跑得更遠更長久,平時就要好好保養和維護,這才是硬道理,有了問題及時處理,要不然出現嚴重故障,即使老司機也可能翻車呦!
參考文獻:Al-Khatib SM, et al. 2017 AHA/ACC/HRS Guideline for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Executive Summary.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he Heart Rhythm Society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Heart Failure Society of America. J Am Coll Cardiol. October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