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廣東橙子的“全球夢”

霍安治

民國初年,水果是廣東最賺錢的新興農作物,其中又以橙子最有前景。

廣東是第一水果大省,但種果樹原是不賺錢的。水果易腐,無法長途運輸,市場限制在離鄉十餘里內,常是賠錢貨。大果園很罕見,老百姓在庭院種幾顆果樹,橙紅橘綠,左鄰右舍吃不完,只能當肥料,水果產業數千年原地踏步。直到清朝末年,輪船海運發達,水果總算得到快速運出廣東的途徑。

“一騎紅塵妃子笑。”荔枝首先上輪船,“製成罐頭或曬作乾果,運銷於上海及外洋各地”。但鮮果的需求更火爆,南嶺以北,罕見的香蕉成為熱門商品,大量種植的香蕉園以廣州為中心,沿著河道輻射展開。春節一過,大批香蕉裝上內河小火輪,到省城換海輪直放香港、上海與天津,大發利市。只是沿海市場快速飽和,要發大財,還得靠出口。香蕉變質太快,出不了國,只有能保存大半年的橙子,才有外銷潛力。

廣州出口,香港轉口,橙子向全球市場進軍。緊鄰廣州省城的番禺縣,首先靠橙子外銷致富。1931年,廣東省農林局調查番禺中部(今廣州市天河區)25個鄉村,發現傳統稻田一畝地每年產值不到大洋30元,若改種橙子與荔枝,經濟效益翻四倍,一畝收益飆增到近140元。

新興產業發展過快,總會出現質量問題。1934年,廣東橙質量大跌,橙業幾乎崩垮。在這危難關頭,廣東軍政領袖陳濟棠毅然出手,由根本做起,挽救廣東橙子。

遍地開花的橙子種植

橘、柑與橙是柑橘類三大水果,栽種之盛,首推廣東。然而,南嶺以北只能吃到廣東柑皮,主因是交通。來自廣東的“廣貨”,依賴翻越南嶺的驛道運出廣東,路途艱難漫長,鮮果無法過南嶺。因此,由漢朝至清末的2100年間,廣東只能向北方各省出售柑皮。粵人吃柑不亂剝皮,用刀整齊剖成三面,留下完整柑皮,曬乾貯放數年,就是能理氣煲鴨的“陳皮”。而製造陳皮的柑一定來自新會。新會以外的柑皮入口苦澀,而由新會柑子曬成的陳皮則質量神妙,經歷南嶺霜雪冷氣,競有特殊香味,用藥烹飪兩相宜。千年以來,全粵只有新會一縣能靠柑橘發財。

出不了南嶺的柑橘,最大的市場是廣州。柑、橘與橙圍繞著省城發展。正月上市的橘(桔子),保鮮期最短,只有緊鄰廣州城的番禺、東莞與增城才能大規模種植。每年運銷省城的橘子約2萬至3萬擔,價格最低。無論是甜得發膩的硃砂桔,孕婦愛吃的酸桔,或是能連皮吃的金橘,價格只有每擔銀元3元~4元;保鮮期較長的柑,種植區域大一圈,價格也比橘子高。供應廣州的大紅柑,主要來自番禺、江門與順德,每年約5萬擔,每擔約6元;保鮮期最長的橙,種植區域最廣,來自粵東潮安的甜橙順東江而下,輾轉半個月運到廣州,也能新鮮上市,價格是柑的一倍,每擔可以賣到10餘元。

清末海道開通,保鮮期長的柑與橙成為農民致富金鑰匙。首先騰飛的是潮州蕉柑。俗稱“年柑”的蕉柑,是最耐久的柑種,可貯藏3~4個月。只是初摘時味道微苦,必需放置一段時間後才會轉為甜味,賣相敵不過摘下即有清甜蜜味的潮州蜜柑。但汕頭開埠,蕉柑頓時身價翻倍,每擔飆升至20元~30元。汕頭裝船,香港轉口,向北由廈門、福州、上海運到天津,向南出口南洋,航期大半個月,下船時剛好達到最甜美熟度,大受市場歡迎,訂單滾滾而來,潮州柑業飛躍成長,成為全粵第一大柑橘生產區。

“潮柑運銷平津京滬及南洋各地,當暢旺時,竟達一百六十萬元。潮籍人民賴此維持生活者,數在十萬以上。”1937年,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委員會調查報告記載道,“當時凡十口之家,撥田地三畝以種柑,即可維持生活,故人皆樂種也”。

蕉柑出口,以大木桶呈裝,得到“桶柑”雅號。產量最大的潮安縣,民初種植面積廣達1.2萬畝,70%種植桶柑,年產30萬擔仍供不應求,廣州城反而淪為次要市場,每年只能分配到1000擔~2000擔。然而,只有進軍全球市場,才能賺大錢,桶柑只能存放3個月,上遠洋輪船撐不到美國就會變質。於是,能存放近一年的橙子脫穎而出,成為熱門出口貨。

“新會與番禺所產之橙,因其頗耐貯藏,故銷售頗廣。”新會與番禺是廣東橙的盛產區。橙子能貯藏,就能上遠洋貨輪。保鮮期3個月的桶柑最遠賣到新加坡,橙子則能跨越大洋,打進美國柳橙的主要產區加州。原以省城為主要市場的番禺果農,紛紛砍掉柑樹與橘樹,搶種橙子。1930年代,番禺全縣幾乎全縣種橙,75%香水橙,25%明暗柳橙,年產值大洋100萬元。

1934年,廣東水果外銷達到巔峰,總值銀元150.19萬元,其中橘類(柑與橙)72.09萬元,佔48%。但就在這極盛時刻,柑橘業驟然衰敗。

在1935年一年之間,新會的栽培面積驟減一半,潮州減少20%,盛產橙子的番禺最慘。橙子的主產區黃村,全鄉橙園原本超過1000畝,驟減80%,只剩100餘畝。許多專家將產業崩落歸咎於全球大蕭條,但大蕭條此時已經渡過了1933年的低谷,全球經濟正緩慢復甦。柑橘業崩毀顯然另有原因。1935年,中山大學專家溫文光火速調查,發現產業崩毀的原因並非市場萎縮,需求不足,而是一窩蜂爭種造成嚴重的質量問題。

急功近利摧毀橙業

1930年代的橙業大浩劫,源自1910年代海運初開,橙業起飛時的草率栽種。一般橙樹定植後等3年開始結果,可以連續收成40年~50年。然而,1910年左右大量栽種的橙樹卻普遍只能收成15年。“本省柑橘果樹……自結果後十五年,則樹老變弱,產量稀少,形質惡化,甚至枯死,而失其原有四五十年之結果習性。”於是產業的滅絕浩劫在1930年代驟然爆發。

1935年,中山大學緊急調查橙業快速衰落的原因,赫然發現問題不在市場,而在栽種。由起始的嫁接開始,個個環節急功近利,只求速效。

種果樹的第一關是嫁接,廣東果農流行“駁枝”與“挨接”。每年陽春3月生長期,以優良果樹為母株,選擇生長2年~3年的樹枝,於1尺長度環狀削皮,以粘土混碎草包裹,約60天開始長出根鬚,砍下栽種,是為“駁枝法”;而以種植1年~2年的樹苗為砧木,與母株新枝的樹梢削皮密接,約100天接合為一體,砍斷栽種,是為“挨接法”。兩種接枝法都是無性生植,果樹完整保存母株與砧木的特徵。但果農卻只求樹苗便宜,駁接不講究品種,挨接不講究砧木。“歷來所植之橙苗,向未加以選擇,只問苗木價值是否相宜,不問品種及砧木之適否,以為凡屬橙種到處均可種植,不知橙種有適於低地者,亦有適於高地……砧木有適於低溼者,有適於乾旱地者,有能抵抗寒冷者,有能受高溫者……稍一不慎,即失其原有性狀,結果終歸於退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