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尼人和他們的石頭房子

來源:愛在怒江

  現在還有人蓋石頭房嗎?而且是一個村子的人都蓋了這樣的房子?確實有!它就是怒江大峽谷深處白族支系巴尼人(它稱勒墨人)的石頭房,在瀘水市洛本卓白族鄉,村名叫託拖新村。

巴尼人和他們的石頭房子

修建在巨石上的石頭房

  2018年四月中旬,受邀參加怒江州文聯組織的深入基層文藝採風活動,其中有一個採風地點就是託拖新村,此時春意已漸漸遠去,雨水天氣多了起來,怒江的水也開始一天比一天變渾,村子裡的人正在忙著春耕備耕。託拖新村因為是一個旅遊小寨,在當地早有名氣,我雖然土生土長,也因為工作原因經常從村旁經過,卻是第一次零距離接觸。

巴尼人和他們的石頭房子

託拖新村全景

  村子坐落在高黎貢山腳下,是怒江邊常見的巴掌大的小壩子,由怒江支流上衝刷下來的泥沙和石頭長期沖積而成,而江對面的碧羅雪山卻陡峭無比,使勁仰頭才能看見那刀刃般的山尖。

  村子裡的所有房子都是就地取材的石頭蓋的,總共有70戶巴尼人家。沿著水泥鋪成的村間道路漫步,發現這些石頭房有的直接修建在巨大的石頭上,有的修建在兩個大石頭之間,更多的建房地基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在一堆亂石上平整出來的。

  石頭房一家一院,除了框架,都是用石頭堆砌而成,外牆規則平整,內牆涮了水泥,平淡而舒適。有村民自豪地介紹說這石頭房看似平淡無奇,其實冬暖夏涼,牢固得很,還節約了不少錢。在用石頭蓋房子的同時,騰出了許多小塊的菜地,幾乎每戶人家的房前或者屋後都有一小塊這樣的小菜地,可謂一舉兩得。

巴尼人和他們的石頭房子

巴尼人舂米用的木碓

  全村70戶人家都是巴尼人,原來居住在半山腰以上的高寒山區,山高谷深,土地貧瘠,已不具備基本的生存條件,住的房子也是四面漏風的叉叉房,日子過得非常艱苦。2013年11月,當地政府實施易地搬遷工程,集中居住,以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村民們十分高興,家家戶戶不遺餘力,積極參與建設美麗家園,僅投工投勞和備沙備料就摺合人民幣336萬元。

  整個村子圈舍、通組公路、村間道路硬化、人畜飲水、水利、文化活動、LED太陽能路燈、節能灶、休閒亭、農家樂、公廁、排汙系統和橘桃果園一應俱全,因此,2017年4月被國家民委授予“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巴尼人和他們的石頭房子

  在託拖新村的村口,有一個巴尼民族文化傳承館。傳承館的門上,館內陳列著巴尼人服飾、生產和狩獵用具等,還有巴尼人的氏族圖騰崇拜以及五大節日興漢積(嘗新節)、助然積(臘月節)、助化圍(火把節)、尚旺節(生產節)、助架旺(新年)的來源文字簡介。傳承館的門前,有一塊籃球場大小的廣場,用於展演巴尼人歌舞等傳統文化。廣場的東面有一座牌樓,牌樓上的“文化育人,文化樂人,文化富人”這幾個金色大字,簡明扼要地道出了當初新建託拖新村“巴尼民族文化傳承館”的初衷和意義。

巴尼人和他們的石頭房子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認祖歸宗的根基,它首先有“育人”“ 樂人”的功能,而在進入市場經濟時代的今天,又延伸出了“富人”的作用。牌樓的頂部,兩支箭之間有一隻威武的老虎雕像,虎虎生威。巴尼人以動植物為氏族圖騰崇拜,尤以虎氏族圖騰崇拜為最,雞氏族次之。

巴尼人和他們的石頭房子

巴尼人和他們的石頭房子

  村間道路邊的包穀地裡,包穀剛剛抽出了嫩芽,綠油油的,肥嫩的南瓜藤也在努力地向四周生長著;橘子園裡的橘子樹是規格化種植的,排列整齊,已經發出了一片片綠葉,我想象著到了秋天橘子成熟的季節,每天晚飯後聞著橘子的清香,悠閒地在村子裡漫步,聽村前的怒江濤濤水聲,看夕陽西下,還不時傳來雞鳴狗叫聲,心中那種田園生活的願望就禁不住強烈了起來。

  巴尼人服飾

巴尼人和他們的石頭房子

巴尼人和他們的石頭房子

巴尼人和他們的石頭房子

巴尼人和他們的石頭房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