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大學生仍將紙書作為閱讀首選,超半數每天課餘閱讀不足1小時

看點:25年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4月23日定為“世界讀書日”,提倡讓書籍走進生活。25年彈指而過,人們的生活方式隨著科技發展而變,讀書不再侷限於“紙書”,讓人愛不釋手的也不只有書本,娛樂視頻、電子遊戲成為了殺時間“神器”。

本期“大學師生日常閱讀習慣研究”,旨在瞭解今天大學師生在工作、學習之外的日常閱讀習慣。最終回收926份有效問卷,其中教師564份,學生362份。讓我們來看看今時今日的大學師生閱讀情況。

當下大學生仍將紙書作為閱讀首選,超半數每天課餘閱讀不足1小時

紙書仍然是師生閱讀首選,文學類書籍是最愛

麥可思研究顯示,電子產品雖能輕鬆裝下浩如煙海的文字,但紙書仍然是師生讀書首選(教師:45%,學生:40.3%),其獨有的閱讀感受或許是其他媒介難以替代的。不過,如影隨形的手機已然成為不可忽視的“閱讀利器”,35.6%的教師和40.3%的學生認為手機是最主要的閱讀媒介。

當下大學生仍將紙書作為閱讀首選,超半數每天課餘閱讀不足1小時

在大學師生偏愛的閱讀類型方面,“文學”(教師:56.2%,學生:78.7%)、“人文”(教師:61%,學生:43.4%)、“社科”(教師:40.2%,學生:31.8%)是大學師生工作、學習之餘最常閱讀的書籍類型。

當下大學生仍將紙書作為閱讀首選,超半數每天課餘閱讀不足1小時


超半數大學生課外日均閱讀不足一小時,電子產品干擾是最主要因素

在閱讀時間上,近九成受訪大學師生日均讀書時間在3小時以內。具體來看,42.2%的大學教師日均讀書1小時以內,46.6%的大學教師日均閱讀1至3小時。日均讀書時間不足1小時的大學生比例超過半數(54.1%),讀書1至3小時的學生佔比為34.3%。

當下大學生仍將紙書作為閱讀首選,超半數每天課餘閱讀不足1小時

再來看讀書數量,接近七成的大學教師每月至少能看完一本書,過半(51.6%)教師每月讀書1至3本。每月能讀完一本書的學生比例為58.3%,月均讀書量在1至3本的學生超過四成(42.8%)。

當下大學生仍將紙書作為閱讀首選,超半數每天課餘閱讀不足1小時

哪些因素影響大學生的課餘閱讀時間和數量呢?研究發現,電子產品或許是“罪魁禍首”。在影響學生閱讀時間的主要因素中,“電子產品干擾(手機遊戲、短視頻、電視劇等)”位列第一(79%),第二是“課業負擔較重”(58.8%),第三是“學校缺乏讀書氛圍”(36.2%)。

師生的書籍來源以“自己購買”為主,校內圖書館借閱比例不高

對大學師生閱讀書籍來源研究顯示,師生的書籍來源以“自己購買”為主(教師:56.9%,學生:48.1%),其次是“網絡資源”(教師:30%,學生:32.3%)。只有8.9%的教師和15.7%的學生在本校圖書館借閱書籍。

繼續分析師生前往圖書館的頻率發現,50.7%的教師表示自己“幾乎不去本校圖書館”,每學期去2至3次圖書館的教師比例僅兩成(22%)。學生群體對圖書館的利用率稍好於教師,“幾乎不去”的學生佔33.7%,“每週至少去2至3次”的比例為23.8%。

雖然學校圖書館近在咫尺,可為什麼師生並沒有充分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研究發現,“提供更加豐富的專業書籍”(教師:66.1%,學生:57.7%)和“打造優美的閱讀環境”(教師:46.8%,學生:50%)是師生對本校圖書館提出的兩大改進建議。此外,教師希望本校圖書館“制定更人性化的借閱政策”(43.4%),學生希望本校圖書館“增加暢銷書數量”(45.9%)的比例也較高。

當下大學生仍將紙書作為閱讀首選,超半數每天課餘閱讀不足1小時


疫情之下,大學師生選擇“深閱讀”比例更高

2個月多來,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足不出戶成了常態。麥可思也對疫情期間師生的閱讀時間和內容傾向進行了分析。

數據顯示,75.3%的教師和49.2%的學生表示疫情期間自己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增加了,而且近四成教師表示閱讀時間“顯著增加”。

在閱讀內容方面,長篇小說、專業書籍之類的“深閱讀”是多數教師(66.5%)和學生(54.1%)的選擇。偏向幽默故事、微博等“淺閱讀”的比例較低,均為20.7%。

數據說明:本分析所用數據的收集時間從2020年4月11日開始,到2020年4月17日結束。收回有效答卷共926份,其中大學教師564份,大學生362份。數據回收方式是網絡問卷,無抽樣及其檢驗,統計結果僅代表受訪大學師生的想法。數據收集、分析與解讀由麥可思完成,數據僅供參考。數據分析:麥可思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