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真的是一心想匡扶漢室嗎?

若予點兒


劉備的志向從小就說的很明白,“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

這樣一個從小就想當天子的,怎麼會是匡扶漢室。

不說嗣子劉封,就說親兒子劉禪,這個“禪”字,就足夠浮想聯翩了。

其實有些時候人的所作所為並不是完全能依據自己內心的,比如曹操,想當徵西將軍,結果當了魏王了。因為他不是一個人,而是身後有一群人呢,他代表著一群人的利益,更多的時候是他們在推著曹操走。

李世民要是沒有玄武門之變,他手下的人就不答應。我們跟著你拼死拼活這麼多年,現在臨門一腳了,哪能不再進一步?

所以歷史上許多人的行為並不是自己的本意。明末的李自成,一心想和崇禎和談,但是手下推著他進了北京做皇帝。

說了這麼多的目的是,劉備有沒有真實的匡扶漢室的想法其實不重要了,就算他不忘初心真的只想當佐臣,真有那麼一天,手下的將領們也不會答應,我以前說,如果漢獻帝逃到劉備那裡,不出三個月就會突然“暴斃”了。。。


甲申十七年


1,劉備真的想一心匡復漢室嗎?

我們看《三國演義》後,都有一個認識,就是劉備是真心實意地想匡扶漢室。對於這種認識,大多數人都是局外的吃瓜者,不明就裡。正如今天樂壇上蔣大為與朱之文的紛爭一樣,大家都只是一個吃瓜群眾,沒有幾個人人知道真相。

綜合史料看,劉備只是借匡扶漢史為名,行爭霸天下之實,沒有半點誠意匡扶漢室!

為什麼說劉備沒有誠意匡復漢室呢?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

其一,根本不想與抗曹力量為伍。

曹操在徐州打敗呂布後,挾持劉備到了許都,讓劉備見了漢獻帝。

漢獻帝由此也認了劉備這個皇叔。認了皇叔,從內心裡找到了依靠,以為有了這個英雄皇叔在身邊就可以牽制為所欲為的曹丞相了。

如果劉備真心實意的抗曹,匡復漢室正為天時。

當時,在漢獻帝周圍也有為數不少的保皇派。如孔融、楊彪為代表的遺老派。特別是孔融,不但多次公開向曹操叫板,曹操出兵征討袁紹,他反對。出兵征討後來逃跑到荊州的劉備,他反對。曹操要殺楊彪,他反對。曹操娶了袁紹的兒媳,他也反對。

除了這一批遺老派外,還有遺少派。如耿妃、韋晃、金禕、吉邈、吉穆之流。他們都以“吾素為漢臣,安能從賊,欲扶漢室”為大任,高喊“殺盡曹賊,以扶漢室”,糾集一切抗曹力量抗曹。

另外,還有皇親國戚,如董承、伏完之流。董承是國舅,封為列侯,是車騎將軍。身邊還有太醫去平、侍郎王子服、將軍吳子蘭、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之流。

朝廷之外,還有馬騰。這些都是鐵桿的反曹保皇派,他們都以死來向漢獻帝進奉忠義,這是人和。

還有地利,劉備身在許都,身在漢獻帝身邊,如果是真心實意的匡復漢室,可以說此時的劉備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如果緊密的團結在漢獻帝周圍,以身在許都的便利條件,聚集這些忠心保皇,誓死抗曹的遺老派、遺少派、皇親國戚實力派,那麼就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反曹擁劉的力量。到時,是剿滅曹賊,還是被曹賊剿滅難以預料,最少可以拼個魚死網破。但劉備沒有這麼做,也許是有賊心,沒有賊膽。董承拿著衣帶詔來找劉皇叔時,劉皇叔開始還推三阻四、支支吾吾。後來又千叮萬囑董承“切宜緩緩施行,不可強洩”。

如果說劉備是真心實意地匡復漢室,這是第一個難得的天賜良機。可惜,劉備的心事根本不在匡扶漢室上,他只想千方百計的離開許都,逃離曹操的魔掌。他成天擔心害怕的是他已成為曹操的池中魚,網中鳥,他整天做的事就是到後院種菜,親自澆水,以此矇混曹操。

其二,不敢與曹操為敵。

劉備當時在許都的時候,曹操還是十分畏懼朝廷周圍的那股勢力的。

程昱曾對曹操說:“今明公威名日盛,何必趁此時行霸之事?”

曹操回答說:“朝廷股肱尚多,未可輕動,吾當請天子田獵,以觀動靜。”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對朝廷還是懼怕三分的。

田獵之後,曹操得出結論,當時的民心是向漢不向曹。曹操終其一生沒有取漢獻帝而代之也許與此次田獵有關。

為什麼說劉備不敢與曹操為敵呢?

田獵過程中,曹操縱馬直出,遮於天子之前,以迎受群臣將校“萬歲”的高呼聲。當時,關羽在場,要斬曹操,玄德見了,慌忙搖手送目,以此制止了關羽。這也是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就此除掉曹操,不說以後的事態怎麼發展,也可以昭示劉備匡復漢室的忠心。但劉備沒有做,沒有做的原因是懼怕曹操,懼怕擁侍曹操周圍的心腹。

其三,忽視孫權的存在。

後來劉備逃到了荊州,聯盟孫權,於赤壁打敗了曹操,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天下大勢。如果這個時候,鞏固孫劉聯盟,匡復漢室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時機。

當時的孫權並沒有稱帝的野心,赤壁之戰勝利後,他十分賞識魯肅,親自出營勞軍,見魯肅至“權乃下馬立待之”。“眾將見權如此待肅,皆大驚異。權請肅上馬,並轡而行,密謂曰:‘孤下馬相迎,足顯公否?’肅曰:‘未也’權曰:‘然公何如而後為顯耶?’肅曰:‘願明公威福加於四海,總括九州, 克成帝業,使肅名書竹帛,始為顯也。’權撫掌大笑,同至帳中。 ”這是《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所敘述的內容,與《三國志·魯肅傳》的內容比較一致。

儘管魯肅勸孫權“總括九州,克成帝業”,對此孫權只是撫掌大笑,不置可否,也許是心領神會,而心照不宣,但終究是不置可否。在此之前,魯肅剛到東吳,也曾與孫權說過同樣的話。“剿除黃祖,討伐劉表,竟長江之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孫權聽後只是說,“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我現在之盡力於一方土地,只希望用來輔佐漢朝罷了,你說的這些話,還不是我能做到的。說明此時的孫權還沒有稱帝的野心,既然沒有稱帝的野心,又幫助劉備打敗了曹操。劉備就應該正視這股力量,況且經赤壁之戰後的孫權看見劉備的力量在壯大,也有意鞏固孫劉聯盟,併為此做了兩件有實際意義的事情。一是借荊州於劉備以養其軍馬,圖其壯大。二是將自己的妹妹嫁給了糟老頭子劉備,以此鞏固孫劉聯盟。從這個角度來講,孫權是劉備匡復漢室的一股強大力量,但劉備卻忽視了這股力量的存在。他不但沒有為鞏固孫劉聯盟繼續努力,反而過河拆橋,一是賴著荊州不還,一二再,再而三的找藉口,拒絕東吳的討要荊州的合理要求。二是派個剛愎自用,不懂統一戰線的關羽守荊州,致使孫劉關係一天天惡化,最後走到刀劍相向的程度。先是逼著劉備讓出了三郡,後是呂蒙趁關羽與曹仁相持襄陽之機,一舉奪回了荊州。而且使關羽敗走麥城,丟了性命。由此孫劉聯盟徹底瓦解,從劉備對待孫劉聯盟前後的態度可以看出劉備不是真心實意的匡復漢室。在被曹操打得無處安身的時候,到了孫權那裡,希望借孫權的力量抗擊曹操。在自己的實力發展壯大後就拋棄了孫權,而且還視孫權為對手,企圖徹底剿滅孫權,這種前倨後恭的態度,說穿了,一切都是為了自己,一切都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匡復漢室只是江湖行騙的幌子。

其四,匡復漢室是假。

劉備奪取益州之後,又佔據了漢中,做起了漢中王。關羽此時乘勢進攻襄陽,沒有想到後方荊州被呂蒙抄了窩。關羽襄陽兵敗,一路敗走麥城,最後腦袋也被東吳端走了。

後來,張飛見二哥被東吳端了腦袋,天天嚷著要替二哥報仇。劉備這邊又沒了動靜,脾氣更加暴躁,肆無忌憚的鞭笞身邊的士卒,最後也被部屬范姜、趙達砍了腦袋,送到東吳。由此,劉備再也坐不住了,傾全國之力大舉進攻東吳。對此,朝中大小官員無不憂心忡忡。東吳百官也是盡皆失色,先是東吳使者,諸葛丞相之兄諸葛瑾,曉之以義:“臣請以輕重大小之事,與陛下論之:陛下乃漢朝皇叔,今漢帝已被曹丕篡奪,不思剿除;卻為異姓之親,而屈萬乘之尊:是舍大義而就小義也。中原乃海內之地,兩都皆大漢創業之方,陛下不取,而但爭荊州:是棄重而取輕也。天下皆知陛下即位,必興漢室,恢復山河;今陛下置魏不問,反欲伐吳:竊為陛下不取。"

先有趙雲苦諫:“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今曹丕篡漢,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圖關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討凶逆,則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若舍魏以伐吳,兵勢一交,豈能驟解。願陛下察之。”見劉備不聽,又諫“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願以天下為重。”此時的劉備一心只圖報關、張之仇,“不報此仇,雖有萬里江山也不為貴。”因此,根本聽不進趙雲的諫言。既而又有學士秦宓的伏地死諫:“陛下舍萬乘之軀而徇小義,古人所不取也,願陛下思之。 ”劉備對秦宓的勸諫不但不聽,還要左右武士推出斬之,後因眾官告免,改為“暫且囚下,待朕報仇回時發落”

綜合以上的勸告,概括起來就是一個意思。你劉備不是一心一意要匡復漢室嗎?你要匡復漢室,那麼最大的仇人是曹丕,他今天已篡奪大漢帝位,你應該集中力量征剿曹丕,這是大義,也是大勢,更是大事。你卻棄大義而不顧,屈萬乘之身去報私仇,這是舍大義取小義。趙雲說的更明白的是舍公仇,報私仇。秦宓說的更直接“不從臣言,誠恐有失”,劉備於此置若罔聞,已是“朕意已決,無得再諫”。由此,劉備匡復漢室的真實動機昭然若揭,以“匡復漢室”為幌子,掩蓋他爭霸天下的野心。


山野老人


劉備作為三國時期志向遠大的梟雄之一,一生都在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打拼,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蓋棺定論,觀其一生,我們可以發現劉備的人生志向,其實是分了三個時期。

一、建功立業,封妻廕子,重振家世。

三國時期,劉備一出場就是個織蓆販履之徒,在社會低層討生活,非常艱苦。但其母打小就向劉備講他有家世,祖上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根正苗紅的皇家血統,曾經非常的闊。所以打小起,劉備就有了建功立業,重振家世的人生目標。

史書稱,劉備家院內的一顆大桑樹,劉備指著說:“我將來一定會乘坐這樣的羽葆蓋車。”後來有人理解說他想當皇帝,這肯定是後人的附會。

劉備事從九江太守盧植,結拜關張二人,靠打黃巾,討董卓起家,亂世出英雄,當了劉豫州,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混成了”劉皇叔“,他的人生第一個小目標就這樣實現了。

二、治國平天下,匡扶漢室,學劉秀。

其實如果不是曹操專權,太跋扈,視獻帝為玩物,安安靜靜當一箇中興之臣,劉備的人生志向也就只會停留在”劉皇叔“這個層面了。

可見,當看到曹操對獻帝的種種作派,劉姓天下要變天了時,作為皇室的劉備,在獻帝的鼓動下,中興漢室,重振大漢雄風的願望也越來越強烈了。才有了後來的衣帶詔,與曹操決裂,投袁紹、劉表,聯合孫權,赤壁大戰,攻佔益州,開始正面抗曹的奮鬥里程。

這個時候,他的志向就是,作為皇室一員,象劉那樣為中興漢室打拼,但他此時的志向肯定不是自己當皇帝,而是幫忙獻帝出頭,順便犒勞一下自己,當一個漢中王。

三、先當王,後稱皇,直接對標劉邦。

公元221年,曹丕逼獻帝禪讓,自己稱帝后,劉備大哭道:“我大漢正統亡矣”。此時扶持獻帝,匡復漢室的夢想完全破滅。他覺得自己已經是漢中王了,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學老祖宗劉邦,接過漢室正統的衣缽,直接稱帝得了,反正這個旗號也只有自己舉了。

所以縱觀劉備一生,其志向是從恢復皇室身份、匡扶漢室到自立稱帝,這一過程一步步轉變的。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各位看官繼續關注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