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哪些行業要“變天”了?

最近這段時間,受到疫情的影響,很多小夥伴的日常變成“遠程辦公、在線上課、網上搶菜、在線問診……”

可以看到的是,與之相對應的企業服務、在線教育、互聯網醫療、本體生活便利服務等行業,正在疫情的“催化”下逆勢增長。

2003 年的非典,“逼出”了淘寶,“成就”了京東。17 年後的今天,重大疫情重演。

疫情過後,這些行業還能保持高速增長嗎?這些行業中,還會出現下一個“淘寶”、下一個“京東”嗎?

來源:燃財經(ID:rancaijing);作者:唐亞華 閆麗嬌;編輯:周昶帆

一場肆虐全國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讓大多數線下商業一夜之間歇業。蝸居家中,線上業態反倒迎來了意想不到的爆發。

2003 年,“非典”曾經把大眾困在室內,間接導致短信使用量劇增,增加了中國移動等公司的收入,同樣也讓一些互聯網公司找到了盈利模式,推動了新浪、搜狐、網易三大互聯網門戶的崛起。

移動電話使用率提升之後,互聯網寬帶的接入率也開始大幅增長,民眾在互聯網上獲取信息、嘗試網購,也重塑了娛樂方式。馬雲用搬到線上的電子商務孵化出了淘寶,培養出了網民的新消費習慣。

17 年後,當重大疫情重演,“互聯網+”也重演了當年互聯網服務加速普及的過程,在滲透率低的領域,開闢出了一片新天地。非常時期、非常事件會壓垮一些商業形態,但非常時期也是一個重塑人們消費觀念與消費習慣的機會。

每天上好鬧鐘、網購蔬菜、在線問診、買藥送貨上門、在線上課、遠程辦公開始成為疫情期間的生活日常。

曾經絞盡腦汁想觸達更多潛在用戶的互聯網醫療、在線教育、企業服務、本地生活便利服務等,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疫情成了催化劑,讓很多用戶有機會認知和使用那些“互聯網+”的垂直服務。

而與此同時,集中爆發的線上娛樂在疫情之後恢復常態之時必然會迎來冷靜,短期被抑制的消費需求比如購物和旅遊,也將會迎來“報復性”的增長。

擴大了滲透率的那些“互聯網+”服務,將面臨由短期的獲客到長期的轉化、運營、留存考驗。對企業來說,短期利好帶來的是“叫好不叫座”還是“收割市場”,還要看綜合能力,看其後續的服務是否能真正地滿足用戶的需求。

但眼下,機會已經擺在了一些行業面前。

有分析認為,這一波流量更有助於頭條系產品下沉到中老年用戶群體。相對付費電影,免費電影更利於出圈。疫情下的線上娛樂為原本增長觸頂的平臺帶來新的增長空間。

吳世春提到,危機中也有一些商業模式會演進和分化,比如直播和很多行業的結合會加速,像直播相親、直播教育、直播健身。

鼎翔資本創始合夥人吳瓊告訴燃財經,此前已經在用短視頻或直播方式帶貨的公司,疫情期間,業務受影響較小。

整個電商產業鏈有多個沉澱價值點,引流、獲客,最後才是轉化。正常時期,用戶獲取環節可能面臨其他營銷方式的分流。但在特殊時期,通過線上的內容運營,用戶聚合效果更明顯,在線時長變多,也變得更有耐心。

疫情期間,整個電商產業鏈前面幾個環節的效率和比例會明顯放大。

相對依賴線下零售或線下轉化的業態,擅長內容營銷的電商公司依託抖音、快手等平臺能夠提高轉化率,待工期間可以通過內容運營積累大批潛在用戶。等到復工,就會把營銷價值轉化成最終銷售額。

馬太效應下,強者愈強

對於所有的行業來說,這次疫情是一隻意想不到的“黑天鵝”。對於某些行業和領域,經歷過這次疫情會加速其整體發展。但對於所有行業來說,疫情是危機,既是短期的壓力,也是一個行業格局變動的機會。

寒冬讓企業優勝劣汰,挺過去的企業將會拿下“春天到來之時”更大的市場份額。

藍象資本合夥人周爽分析,“劇烈的市場動盪往往也是資本和企業抱團求生、行業進行戰略整合的好時機。最初的恐慌消退之後,有實力和遠見的資本和企業,可以和政府、銀行合作,操作超大型一級市場交易。

這些交易往往會重新定義下一輪市場恢復後的行業格局。長遠來看,過去疫情觸發的風險投資低迷,後續都出現了反彈。

她表示,疫情結束後,消費的報復性反彈是可以預見的。如果創業者能在這次疫情和全球封鎖中深刻反思,抓住機會,同時開啟科技創新的新增長引擎,就有希望看到中國一級市場出現里程碑式的交易或新的融資高峰。

不過,在疫情期間、恐慌之中,尤其是對創業公司和中小企業來說,資本還是很難幫上大忙,考驗的還是企業自身的實力和韌性。

周爽研究過,在 SARS 期間,受其影響,亞洲 2003 年和 2004 年融資水平比 2002 年分別下降了 27% 和 29% 。中國 VC 投融資活動在 2020 年一季度有 50% - 75% 的減少也許不可避免。

李祝捷提到,因疫情帶來機遇的企業還是少數,對大部分公司來說眼下面對的是生死問題。2020 年是比 2019 年更冷的一年,每個投資機構手上都有一大堆公司,疫情之後第一反應是收縮投資,先照顧好手上的公司。資本寒冬還會繼續,投資機構募資難,創業公司融資會更加難。

疫情之下,哪些行業要“變天”了?

這次疫情本身也改變了很多投資人的投資判斷標準。吳世春觀察到,“很多投資人對重資產模式會更加看空,成本里面的固定成本,像人員工資、房租、設備租賃等成本佔比過高的重資產模式,資本會更加謹慎。對組織靈活性會有考核,面對危機保持彈性的創業者會更被看好。”

“這個過程會讓很多公司更加兩極分化,利好的可能還會持續拿到錢,馬太效應還會繼續。現在企業只能自救了,不要去指望資本,資本在這個時候也自顧不暇。自救的核心是專注,把主業裡最核心的一件事做好,非主營業務只能‘壯士斷腕’。”李祝捷說。

“每次危機之後都會誕生大公司,危機會讓錢繼續往更安全、長得更快的地方聚集,這會是一次系統性洗牌。”李祝捷總結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