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劉邦說長安建都最好,為什麼劉秀要違祖訓定都洛陽?

既然劉邦說長安建都最好,為什麼劉秀要違祖訓定都洛陽?

文/老夫乃墨人鋼

洛陽曆史悠久,先後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國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古都。歷史上曾先後6次進入世界大城市之列,從商周到隋唐時期,洛陽曾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與歐洲、北非和亞洲各國有著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廣泛交流。分別是夏、商、西周、東周、東漢、三國時期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晉、後唐。

既然劉邦說長安建都最好,為什麼劉秀要違祖訓定都洛陽?


據考古發掘和史籍記載,自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煬帝)、唐(武周)、五代的後梁、後唐、後晉共計13個朝代,94位帝王,歷時1337年,在洛陽建都。其實還漏算了兩個朝代,即西漢和民國。洛陽從未把中華民國算作建都洛陽的一朝。同樣的還有西漢建國時,《史記》和《漢書》都說“帝西都洛陽”,可以說是官宣的首都,同時西漢初年的大封功臣就在洛陽南宮進行的,這也算有實了。可是洛陽也沒有把西漢算作一朝。1932年,洛陽最後一次做“國都”1932年,南京國民政府曾遷都洛陽,很少人知道這件事。從五代十國結束後,趙匡胤建立宋朝,定都東京開封,實行四京制。除了都城東京開封外,還有西京洛陽,南京商丘,北京大名。這樣算來,洛陽實際上是十五朝古都。

為什麼這麼多朝代選擇在洛陽建都呢?其實古代建都,風水的考慮並不是主要的,其實很多並不考慮風水,雖然民間流傳有劉伯溫對中國幾個重要城市風水的評述:“長安貴而兇,南京貴而夭,開封貴而勞,北京貴而辱,洛陽貴而遷,成都、杭州貴而小。”但劉伯溫的著作大多為後人杜撰,並不可靠。且古代建都定在哪裡,主要考慮的還是政治、軍事和經濟。風水講究山南水北,而中國建都的城市大多在江河之南,這並不符合風水的原則。在古代,洛陽相比古都開封,有山河之險以為屏障;相比長安,又有水路交通的便利可以運載糧食。因為一國之都所在地,官員和戍衛軍人眾多,保證糧食供應是頭等大事。中國古代的都城,都建在水路交通要道,所以中國曆代王朝才要不遺餘力的開鑿運河,拓寬馳道。洛陽地處中原,比長安,有水路的便利,又靠近糧食主產區,所以建都比長安要便利些。且洛陽戰略形式很險要。洛陽地處三川河谷,三川河谷是由洛河、伊河、黃河衝擊出來的小平原,洛陽因地處洛河之北而得名(山南水北為陽)。它三面阻山,西有中條山、崤山,南有熊耳山、伏牛山,東有嵩山。唯有北面沒有大山阻擋,稍顯敞開,不過黃河橫亙於北,做了一定的彌補。

既然劉邦說長安建都最好,為什麼劉秀要違祖訓定都洛陽?


所以洛陽所處的位置也算是山河四塞。洛陽地處三川河谷,便可依靠三川河谷周圍的地勢來佈置防守。函谷關拒其西,扼崤函之險;虎牢關(汜水關)阻其東,扼嵩山北麓與黃河之間的通道;伊闕(今洛陽龍門)阻其南,扼嵩山與熊耳山之間伊河河谷通道;孟津阻其北,扼黃河渡口。洛陽相當於四周是河,中間一塊富庶的中原腹地作為其糧食核心根據地,天下太平時,四方財源可以通過河運入京,戰亂時,若漕運被切斷,則中原腹地可以自給自足。但是由於腹地僅百里,若是小型割據政權,還不錯,若是大國,則難以東山再起。當年民國遷都洛陽,可能也有偏安之意,只是離延安和蘇聯太近,後來才改為重慶。

西漢曾定都洛陽。史書記載,追隨劉邦的文武官員大多認為:“雒陽東有成皋,西有崤黽,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但是張良不同意建都洛陽,婁敬也不同意,張良的理由是:“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婁敬說是也。” 劉邦最終聽了婁敬和張良的話,選擇定都長安。


東漢劉秀得天下,後並沒有定都長安,而是定都洛陽。劉秀以皇族後裔自命,號稱是劉邦的後人,卻並沒有選擇自己祖宗的祖訓,定都長安,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是光武帝劉秀登基的時候,以長安為核心的關中地區當時還處在赤眉軍劉盆子建立了建世政權的控制之下,所以只能選擇定都洛陽。何況西漢在關中砍伐樹木過度,導致環境殘破不堪,已經不適合作都城。事實證明,劉邦是對的,西漢定都長安,七國之亂,漢武帝逐匈奴敗大宛,漢宣帝敗匈奴降龜茲,對外確實顯示了長安作為都城的優點,相反洛陽僅僅一個黃巾軍,幾年時間就把東漢打垮了。後來西晉建都洛陽,八王之亂和五胡之亂都沒能固守,所以說洛陽建都是“貴而遷”,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原因就是東漢以後,隨著氣候的變化,南方經濟崛起,洛陽四周河圈內的百里之地已經顯得十分貧弱。李淵在長安攻下了洛陽的王世充,也證明洛陽作為都城還是有所不足。唐朝末年的時候。洛陽因為戰亂,通往運河的地方,遭到嚴重堵塞。人們無法清除掉淤泥,這也就是說,洛陽跟大運河之間的關係,中斷了。所以趙匡胤選擇開封建都而最終沒有遷都洛陽。宋以後,洛陽基本退出了各個朝代擇都的考慮範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