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平「陝西」散文

王國平「陝西」散文/尋根大槐樹

尋根大槐樹

文/王國平


前幾天,老家的家兄在微信裡告訴要修村史,希望我能寫一下自己的家族歷史,這讓我陷入了深思。


我們在一生短暫的旅途中,“根”是很重要的概念,常說水有源,樹有根,那傳統的血緣和宗族觀念,在每個家族都得到了代代傳承。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尋找到自己生命靈魂的源頭,尋找到“我是誰”、“我從何處來”、“我的家族是從何而來”的根源,這尋根之夢往往就會演變成了一種責任,成了尋找血脈不斷的追求。


回顧歷史,在時間的跋涉中,每個家族都有著耀眼的輝煌和衰敗的失落,多數家族因戰爭、遷移等歲月的磨礪,許多記憶已被掩埋在歷史的塵埃之中,成了藏著記憶之外的謎團,想再去打開,就顯得十分艱難了,但仍有許多人恆心堅守著那不變的信念,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記得少年時,一次我問起父親:“我們家族是從哪裡來的”?他告訴了先輩流傳下來的四句話:“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從隻言片語中,我僅僅知道了自己的先輩是來至遙遠的洪洞大槐樹下,但家族記憶的流失也從此在我的記憶中留下了許多未解的謎團,一直纏繞在心中。


在思考中,不由想起在老家還長著幾棵很古老的大槐樹,隱約之中,感到可能與自己家族的歷史有著緊密的關聯。那些大槐樹也不知何年何月何人栽種,每棵樹都要兩三個人才可以抱住,兩三丈多高,樹幹上佈滿了一道道的溝紋,就像沐雨櫛風老人臉上的道道皺紋,見證著老家村莊興衰的歷史。


我從小對它們就有著一種親近之感,以至於每次回故鄉,總會來到樹前,停足注視,與它們進行心靈的交流,去感受下古樹飽經風霜的艱辛,感受下它們任憑風雨歲月後所呈現的歷史滄桑,感嘆古樹那堅韌不拔、生生不息的頑強。


在我的記憶中,這幾棵樹已被村裡一些人神化,被視如珍寶,敬若神明。就是在前幾年新農村改造時,村莊進行大面積的撤建,也有意繞開,不忍心去破壞。在土地十分緊缺的情況下,依然保留了那一片原始的土地。每到逢年過節之時,有些人還會對它們進行祭祀,給披上紅綢帶,焚香鳴炮,祈求古樹給人們添福增壽,除邪祛災,滿足人們風調雨順的心願。


後來縣林業部門組織專家對樹齡進行了確認,並建檔掛牌,加以保護。我才知道,這些古槐已在這片土地上生長了近六百年。有句諺語講到:“千年松,萬年柏,不如老槐歇一歇”,這也說明了槐樹和松柏一樣,有著很強的生命力。現在老家古樹依然生機盎然,成了自己心中老家的標識。


那些老槐樹給我枯燥的童年帶來了不盡的歡樂。記得那時每年六七月份,老樹就煥發了青春,成為村裡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樹上開著淡黃色的花朵,一串一串掛滿了枝丫,輕輕垂下,有的恣肆地展萼吐蕊,有的羞怯地半開半裂,有的風情萬種芳心猶抱。更美的是,當它們被金色的陽光籠罩時,每片樹葉都變成了圓圓的輕輕搖曳的光暈,陽光穿透了樹葉間的空隙,透過早霧,一縷縷地灑滿了那片土地。還引來無數的蜜蜂在花間‘嗡嗡’地鬧著,忙著採蜜。從遠處就可以聞到了那槐花特有的香氣,讓人心曠神怡,那是童年多彩記憶中最燦爛的時光。


在夏天最炎熱的時候,那些老槐樹用茂密的枝葉,遮住了強烈的陽光,留下了一片很大的陰涼。勞作之餘,村裡人常常聚集在樹下乘涼,生產隊也會在樹下開會學習,傳達文件精神,安排一天的工作。到了晚上,當月亮升起之時,村裡老少都會來到樹下,散坐在石凳上,一邊賞月,一邊拉家常,一邊享受著涼爽的晚風。年幼的我們也圍在一些有故事的老人身邊,聽著他們講些鬼怪狐仙的故事,新奇加上害怕,在夜色中,常常被嚇得不敢回家。有時我們也會在人群裡去做迷藏,藏進那大槐樹的縫隙裡。後來因學習工作的關係,我離開了家鄉,常年因各種原因,不能回去,每當思念家鄉時,就會想起在那大槐樹下度過的歡樂時光。


王國平「陝西」散文/尋根大槐樹


但完全瞭解家鄉古槐的價值和意義,是源於我2018年那次洪洞之行。那是春天的季節,我來到了洪洞那棵大槐樹下,那是前輩們常常牽掛的地方,是他們心中的老家。雖然是第一次來,一切對我來講都覺得新鮮,卻感覺那裡的天、那裡的山、那裡的水,彷彿又很熟悉,見過的,在哪裡見的呢?也說不出。我想可能在我的遺傳基因裡,有先輩留下了的記憶吧,無意之中,有了一種落葉歸根的感動。


雖然那第一代大槐樹已經沒有了蹤影,但繁衍的二三代大槐樹依然枝繁葉茂,鬱鬱蔥蔥。在這大槐樹前,人頭攢動,前來尋根的人絡繹不絕,他們有的在樹前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有的或仰望古槐,激情賦詩題詞;有的或在樹前焚香禮拜,盡情抒發思源之情。他們尋根的情感在這裡得到了盡情的展現,那是已經延續了幾百年來不變的牽掛。


在遊覽中,牆壁上的一首詩引起了我的興趣:“先人揮灑離鄉淚,後裔知歸報本心。廣濟寺前思故里,古槐樹下憶宗親。”這首詩真實地描寫了先輩們艱辛的移民歷史和後代對這裡的思念之情。我懷著崇敬之心,去考究那段在許多人心中一直得到傳承的記憶。


其實,我們每個家族的家史,在波瀾壯闊的時代變遷中,都與歷史的重大事件息息相關,家族的命運都會被歷史的洪流裹挾向前奔突。


王國平「陝西」散文/尋根大槐樹


大槐樹的歷史淵源,還得從元末明初說起。那時山西周邊地區飽經戰亂,水、旱、蝗、疫連年發生,百姓十亡七八,赤地千里。而當時四塞之地的山西,因有太行山的阻擋,相對安定,就成了當時人們躲避戰爭的天堂,外省大量難民流入,加上連年的風調雨順,經濟繁榮,致使山西成了全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為了鞏固政權,發展經濟,通過朝堂決議,做出了從人口眾多的山西向中原地區移民的戰略決策,一場長達50餘年的移民壯舉從洪武初年開始了,先後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


當時先輩們故土難離,明政府就採取欺騙的手段,貼出告示:“願意移民的人,在家等待。不願移民的人,趕到洪洞縣的大槐樹下集合”。於是,很短時間就有大批的人聚集到樹下,官兵就將他們圍住,開始了強制移民。


那是淒涼的大遷移,被迫移民的人們無可奈何,離別時,他們悲傷地望著漸漸遠去的故土,聽著棲息在大槐樹樹杈間的老鸛發出一聲聲哀鳴,撕心裂肺,潸然淚下,一步三回頭。因洪洞大槐樹作為移民的中轉站,從那時起,為了不忘故土,從那裡遷移出去的人們,就把大槐樹和老鸛窩記做家鄉故地的標誌,也成了移民及後裔魂牽夢繞的地方。


幾百年來,他們在異地繁衍生息,發展壯大,但他們心中那戀祖思鄉的情懷,常常會因聽到鸛的長鳴,而愈濃愈切。故鄉已經變得十分遙遠,他們也常常會因見到身邊的老槐樹,而望眼欲穿,這已成為他們心中抹不去的惆悵。多少年來,他們在“望鄉更覺香,回鄉香愈濃,香飄千萬裡,懷鄉情更切”那刻骨銘心的牽念中,悲慼地度過了一生,並把這種信念流傳給了一代代後人。


據說在遷徙過程中,當時官兵怕途中有人逃跑,就在移民們的小腳趾上砍了一刀,以便來識別身份,現在只要是移民的後裔,那小腳趾甲都是復形的,也留下了“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足趾驗甲形”的話來。


還把他們的雙手反綁著,不得不長時間揹著雙手遷移,逐漸就養成一種習慣,這種基因遺傳到了後代,就形成了移民後裔喜歡背手走路的方式。在途中,要大小便時,才會被官兵解開繩子,從此,把上廁所叫成了“解手”。


那些遷移到各地的人們,為了表達對家鄉的思念,紛紛在定居的地方栽種了槐樹,我想老家那幾棵大槐樹,可能也是那時遷移後,先輩們栽種的吧。


王國平「陝西」散文/尋根大槐樹


現在想來,我才理解了老家的人們為何一直堅守著對槐樹的特有情感,那不光為了守住村裡的風水,更是延續了先輩傳承的寄託,讓槐樹見證了多少代人一直堅守的思鄉理念。也可能因槐樹多種子,寄託了希望在新的土地上能夠子孫滿堂的願望。


“雨打浮萍情迷茫,風吹往事心惆悵”。在洪洞的大槐樹下,我停留了很久,感慨萬千,感到漂浮的心有了紮根的感覺。記得父親講過,我的先輩離開山西后,因生活艱難,路途遙遠,再也沒有回去過。我久久凝視著大槐樹,彷彿又聽到了那鸛鳴之韻,融入了心靈的深處,久久不絕。在這裡,我體驗到了今回先輩故鄉的親切,償還了多少代先輩們的夙願。


在距洪洞不遠,聽說有一家遠近聞名的王家大院,因和我姓氏一樣,所以離開洪洞後,就專門到那裡去訪今問古,試圖尋找到一點家族歷史的痕跡。


王家大院為王氏家族歷時三百餘年建造而成。大院整體佈局嚴謹,結構分明,儼然大家族的風範。王氏家族祖上是靠耕作和經營豆腐坊來討生計,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後,便開始從事商業,成為風騷一時的晉商。他們把生意做到了全國各地,也做到了俄羅斯。後來也有不少人入朝為官,王氏家族也就愈發有錢有勢,家族日漸興旺發達,一步步走向了鼎盛。


雖然那曾經數百年的繁榮輝煌,已是過眼雲煙,但時間給予了王家大院別樣的韻味,仍舊優雅佇立的建築,讓每一個途經這裡的人們,特別是王姓的後裔,都留下了不一樣的體驗和感受。


王國平「陝西」散文/尋根大槐樹


在這裡,我也有了一個不小的收穫,瞭解到了許多關於王姓家族起源的歷史。王姓是中國的第一大姓氏,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多個起源,其中一枝是來源於東周時期周靈王太子的一脈。因太子直諫不當被廢,後定居於晉地,就是今天的山西太原,時人呼之曰王家,後來也就改了姬姓為王姓。


記得父親說過,我的先輩從山西遷移後,留下的信息很少,只有在輩分排列中,有“振、世、志”三個字的信息,我在這裡的王姓博物館,查看了許多王姓家譜輩分排列,發現只有太原堂王氏的家譜字派和我家族的輩分排列相投,排列是“聲振朝堂,世德傳芳,求志達道,大顯家邦。”其他王姓輩份排列中,沒有這幾個字的出現,通過這少量的信息推斷,這也許就是我的家族最初來源吧。


在這次尋找家族之夢的旅途中,也算了卻了一些困擾自己多年的心結,知道了自己的姓氏源自何時何地,本源始祖又是誰,經歷了怎樣的繁衍變遷,有著多少值得傳承的家風美德。雖然許多家族的歷史還很渺茫,只寄希望於以後慢慢去追尋了。


王國平「陝西」散文/尋根大槐樹


追本溯源的信念是每個家族生生不息、繼往開來的力量源泉。幾千年來,正是人們在不斷尋找祖根肇始之地的過程中,續寫了姓氏的血脈,延續了家族文化的脈絡,強化了宗族和血緣的認同感、榮譽感,使尋根之路一直貫穿於古今,造就了每個家族一部部連續不斷的歷史,豐富了我們民族的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歷史更加璀璨耀眼四射。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尋根的情節已賦予了太多的情感,感覺不論洪洞的大槐樹,還是家鄉的老槐樹,都是一種親情的延續,都是我們家族生命延續的見證。在追尋中,帶來的是溫馨和愉悅的認知,也使自己有些浮躁的心變得安詳,找到了家族的歸屬感。


其實,在浩渺歷史中,刻意去尋找蘊藏著家族歷史的點點滴滴,已成為我們每個人的寄託,成為一種無限鄉愁,無盡的牽掛,這種追尋的過程,會使我們平淡的生活更有意義,會使我們的家族文化更加豐富,會使我們的生命更加精彩。那尋根之夢永遠是我們血濃於水最至誠的精神歸宿,心中不變的家園。


2019年7月16日


王國平「陝西」散文/尋根大槐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