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時期的愛情》:藏在3種典型愛情背後的個體心理真相

《霍亂時期的愛情》是馬爾克斯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第一部小說,不同於《百年孤獨》的魔幻現實主義,在這本小說裡,“一切都是嚴肅的,有分寸”。

本書主要講述了一段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愛情:男女主人公在20來歲踏入愛河,但受到現實的種種阻撓未能在一起。後來他們各自有了不同的人生。但男主一直沒能完全忘卻女主,終於在50多年後,年邁的他們重墜愛河,並要“永生永世”在一起。哥倫比亞文學評論家安東尼奧評論此書:“展示了所有愛情的可能性,堪稱是一部充滿啼哭、嘆息、渴望、挫折、不幸、歡樂和極度興奮的愛情大全。”

《霍亂時期的愛情》:藏在3種典型愛情背後的個體心理真相

《霍亂時期的愛情》電影劇照

沒有一個完全準確的定義能描述這本書裡所講的愛情,因為它太多樣化太多變了,書中人物的愛情在不同心理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3種主要的愛情類型:青春時熾熱純粹的愛,成年後穩定平常的愛,老年期昇華超越的愛。

這3種愛情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不僅因為它在社會上很常見,還因為每種愛情背後,都藏有一些個體心理的共性特徵。今天,就讓我們隨著這部文學鉅著裡的感情發展主線,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看看每種感情背後的心理特徵是什麼。我們該如何看待這種愛情?

01 青春期熾熱純粹的愛情背後,是青春期特有的情緒波動心理

少年時的一個下午,當阿里薩第一眼在花園偶然瞥到費爾明娜開始,他就陷入了痴迷的愛戀中,並痴迷了一輩子。此後,他們開始通信,兩人的愛情之火熊熊燃燒。他們每天盼著對方的來信,也欣喜若狂的回信,長達幾年的時間裡,儘管他們面對面談話的次數屈指可數,但他們用承載彼此狂熱感情的信件,維持著他們“柏拉圖式的愛情”。然而,在他們都快約好訂婚時間時,費爾明娜的父親發現了這個秘密。父親掏出槍來威脅阿里薩,並強制切斷了兩個人的聯繫。

《霍亂時期的愛情》:藏在3種典型愛情背後的個體心理真相

費爾明娜的父親威脅阿里薩

儘管後來,在父親帶領下旅居回來的費爾明娜成熟了許多,意識到和阿里薩的過去只是一場幻覺,並另嫁給了醫生烏爾比諾,成為“一名高貴的夫人”。但在那期間他們的愛情,卻極為真摯和震撼,作為旁觀者的我們,都完全能夠感覺到兩個人愛而不得的痛苦和焦慮。

可是,為什麼他們僅憑信件維持起來的愛情會如此熾熱而純粹呢?這和他們青春期的心理特點密不可分。

第一個構建出青春期心理理論的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斯坦利·霍爾認為:

情緒波動和危機是這一發展階段的特色。

也因此,青少年期的感情就是這樣:不穩定、極具波動性。年少時候的費爾明娜和阿里薩純粹由於信件的來往而靈魂相吸,但這只是基於他們自身的人生階段而來的一種愛情的表現形式。這樣熱烈的愛,更多是一種自身心理發展的需要。

《霍亂時期的愛情》:藏在3種典型愛情背後的個體心理真相

費爾明娜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指出:

“青春期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尋找和建立身份認同。”

因此,在少年時的愛情關係中,首先應是初步建立對自我的認知,並從所愛之人那裡得到對自我的反饋。年輕時我們需要這麼一個人來承載我們的感情,滿足我們對愛情的幻想,滿足我們年少時最美好的另一半的樣子。以便讓自己感受到完整,感受到某種程度的深刻,並在這種深刻的感情中日趨成熟。這是長大的一個階段,這感情最終來源於我們自身,而不是為了別人而存在。

因此,青春期感情的熾熱純粹,和我們當時情緒易波動的心理特點是密不可分的。在看待這段感情時,我們不必過於美化它,而是認識到它是我們邁向成熟路上的一個發展階段。就像費爾明娜在青春期曾那麼熱烈的愛著阿里薩,卻在結束後將那一段美好的情感封存在記憶裡,而選擇好好經營與烏爾比諾之間的感情。

02 婚姻中穩定平常的感情背後,是成年人的相對穩定的自我

在費爾明娜·達薩與烏爾比諾最開始的婚姻中,愛情幾乎是沒有的,或者說,他們之間存在的是欣賞的愛,某種交換的愛。費爾明娜認為烏爾比諾足夠優秀,並能給他提供優渥的生活,足夠適合自己。而烏爾比諾則欣賞費爾明娜的高傲、嚴肅、力量,也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但當他們投入到婚姻生活中時,兩人同時都發生了改變。從去歐洲旅行時的第一次動心開始,到日常生活中經歷的瑣碎、爭吵、退讓、包容,他們的生活步入正軌。

《霍亂時期的愛情》:藏在3種典型愛情背後的個體心理真相

馬爾克斯還原了那個年代最真實的愛情。丈夫為妻子提供優渥的生活,毫無保留的愛著妻子,而妻子精心照顧著丈夫,為他準備衣物和早餐,他們互相依仗著彼此。吵架時他們因為驕傲不肯向對方低頭,但最終又重歸於好。他們互相傷害又互相疼愛。這樣的過程裡,他們的愛情從一開始的冷淡,發展成了水乳交融的狀態。

這個階段,兩人都已基本成熟,兩人的親密關係也呈現出穩定包容的特點。

《自我發展心理學》指出:

“成年後我們已經建立了身份認同,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自我。但是一個人總是很孤獨的,我們需要和愛人來分享自我,克服這種孤獨。而某種意義上,親密關係的建立意味著你的自我擴大了,你的愛人就是你自我的延伸。”

這種愛情狀態,在上一輩的婚姻生活中和許多結婚多年的人身上都能見到。夫妻生活多年,之間早已沒有了那麼多感天動地的誓言和轟轟烈烈的經歷,感情偶有磕磕絆絆,又趨於平穩樸實。這時他們激情褪去,但溫存仍在。這時的愛情更多是一種相互流通和包容的狀態,而夫妻兩人也更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你好了我也更好,你變差了我也會跟著受到影響。

《霍亂時期的愛情》:藏在3種典型愛情背後的個體心理真相

烏爾比諾和費爾明娜

這種感情可能是現實社會里最普遍存在的感情。有人覺得它平淡如水過於庸常,也有人從中體會到別樣的溫情。面對這樣的感情,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良好的態度去對待和經營它,就像心理學博士陳海賢所說:

“親密關係裡我們最終是能獲得寶藏還是怪物,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這其中的關鍵,在於你用什麼態度去對待和經營你的親密關係。”

書中,費爾明娜和丈夫最終經營出了一份情感深厚的婚姻,這讓丈夫在臨死前還對妻子表白:只有上帝才知道我多麼愛你。

03 超越的老年愛情背後,是對生命的深刻理解

故事的最後,費爾明娜和阿里薩相互分離了大半輩子,但最後他們老去時,情感上又似乎從來沒有忘卻過對方。在費爾明娜與烏爾比諾過著平常的婚後生活時,阿里薩一直心心念念著費爾明娜。儘管他在生活中放浪形骸,與眾多女人發生關係,也投入到一段一段的感情之中。但他真正愛的人永遠只有一個。

《霍亂時期的愛情》:藏在3種典型愛情背後的個體心理真相

費爾明娜和阿里薩老後

在費爾明娜的丈夫死後,阿里薩繼續熱烈的給費爾明娜寫信,表達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和對費爾明娜的感情。最終,費爾明娜接受了他的邀請。在一起旅行時,“他們彷彿一舉越過了漫長艱辛的夫妻生活,義無反顧直達愛情的核心。他們像一對經歷了生活磨練的老夫老妻,在寧靜中超越了激情的陷阱,超越了幻想的無情嘲弄和醒悟的海市蜃樓:超越了愛情。”

為什麼能超越了愛情?因為這時,他們的人生重點與意義都與年輕時大不相同。《自我發展心理學》中指出:

“老年期時,人更多的需要一種整合,回顧自己的人生,並找出一種意義來源。”

費爾明娜和阿里薩的意義來源是什麼呢?對於阿里薩來說,要完成人生的這種整合,費爾明娜是最讓他魂牽夢縈的答案,和費爾明娜在一起就是一種圓滿。而對費爾明娜來說,她被這位老詩人對生命的思考所打動,也一舉回到了年輕時的愛情。

因為這時,他們對自己的人生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時的愛情也基於對生命的深刻理解之上。於是在死亡面前,他們超越了愛情,重回純粹,直接抵達生命。

兩個孤獨的靈魂在經歷過一生後,跨越中間好幾十年的距離,到達了一種圓滿的狀態。

《霍亂時期的愛情》:藏在3種典型愛情背後的個體心理真相

這種愛情,是許多人嚮往的愛情,卻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愛情。阿里薩和費爾明娜在穿越50年的時光後,才終於圓滿的相愛。只有當我們真正對生命有了深刻理解,並讓自己呈現出完整的生命狀態,我們才有可能吸引到同頻的靈魂伴侶,一起獲得這種直達生命的愛情。

04 寫在最後

青春期,人們奮不顧身的擁抱愛,往來的信件就能構建起一場熾熱的愛情;成年後,人們成熟穩定的看待愛,在婚姻生活中用日常點滴來澆灌愛;老年後,人們用整個人生來認識愛,最終直達愛情的核心。

《霍亂時期的愛情》:藏在3種典型愛情背後的個體心理真相

《霍亂時期的愛情》向我們展示了愛情的多種形態,有付出,有守候,有爭吵,有傷害,有悔恨,有等待,有超越。就像周國平所說,“讓我們承認,無論短暫的邂逅,還是長久的纏綿;無論相識恨晚的無奈,還是終成眷屬的有情;無論是傾注了巨大激情的衝突,還是伴隨著細小爭吵的和諧——這一切都是愛情。”

馬爾克斯也向我們深刻揭示了愛情的真相——愛情是生命狀態的一種呈現,它始終代表著我們自我的一部分。也因此,它沒有固定標準和答案,唯有放開了心去跟隨,去經歷,去體驗,去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