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遍六國,攻破函谷關,我若再強一點,四大將必有我姓名

戰國時期,群雄割據,英雄輩出,無數人踩踏著他人鮮血鑄就自己的輝煌,他們靠著自身的本領和出色的功勳獲得了在國家中的一席之地,名垂千古。

說起戰國名將來,什麼白起、王翦、李牧、廉頗等等,那都是名震天下、傳唱千古的人物。

但說起匡章這個人來,瞭解的人不多,在名將榜上也鮮見。

可是呢,當我們翻開功勞簿時會發現,這個人最讓人震撼的一件事就是:

他是在秦國變法強國以後,唯一一個攻破函谷關的六國戰將。

我打遍六國,攻破函谷關,我若再強一點,四大將必有我姓名

機智打贏“桑丘之戰”

匡章,這個名字的知名度實在是不高,很多人甚至都沒有聽說過。

匡章,陳姓,田氏,名章,生卒年不詳,早年曾經是孟子的學生,因死後諡號為匡,所以後世稱呼他為匡章。

匡章主要活躍於齊威王末期至齊閔王初期,從齊威王末期開始成為齊軍將領,這個時期的天下格局是稱霸了百年的魏國衰落,齊、秦、楚三國崛起,而這恰好給了匡章施展才華的舞臺。

在有歷史記載的六次戰爭當中,匡章五次大勝,一次失敗,雖然沒能得到全勝,但是四次勝利全都是聲震天下,可以說是齊國第一名將。

齊威王三十四年,秦軍遠征齊國,原因竟是秦惠文王大勝魏、楚之後腦子一熱,想要趁機擴大戰果,居然借道韓、魏去攻打齊國。此次戰役中秦國指揮官是秦惠文王,而齊國指揮者則是第一次成為齊軍統帥的匡章臨危受命,率領齊軍迎敵,雙方在齊宋邊界的桑丘對峙。

秦軍因為是孤軍深入,跨越韓、魏兩國不遠千里來打的齊國,生怕韓魏在背後捅刀子,所以底氣特別不足,只敢表面虛張聲勢,實際上猶豫不決,而匡章恰好抓住了這個弱點。他一邊假意派遣使者去跟秦軍談判,另一邊卻藉機把部分齊軍改變服飾旗幟混入到了秦軍裡,等待配合齊國的主攻部隊。

在此期間,齊威王的前線“探子”卻以為匡章要叛國,不停地和齊威王打小報告,但是齊威王有識人之明,雖然身邊的人三番五次要求齊威王討伐叛國的匡章,但是齊威王堅持認為匡章沒有背叛齊國。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匡章與混入秦軍的齊軍裡應外合,大敗秦軍,秦國擔心齊楚等國合縱攻秦,就派使者陳軫向齊威王表示謝罪,自稱“西藩之臣”。齊國臣子紛紛讚歎齊威王的識人之明。

我打遍六國,攻破函谷關,我若再強一點,四大將必有我姓名

50天滅掉燕國

公元前317年,匡章在觀澤之戰中擊敗魏國。之後匡章迎來了最輝煌的三次勝利,一是滅燕之戰,二是垂沙之戰,三是合縱攻秦取勝。

公元前314年,腦袋被驢給踢了的燕易王效仿堯舜,把王位禪讓給了國相子之,引發了太子平的不滿,直接導致燕國內亂,雙方撕破臉皮,大打出手,最終太子平和公子職逃亡國外。

這場內亂持續好幾個月,燕國傷亡慘重,百姓人心惶惶。

而燕國的自相殘殺,讓齊國看到了機會。齊宣王聽說燕國大亂之後,十分興奮,覺得這是一個趁火打劫的好機會,派匡章率軍打著討伐子之、匡扶正義的旗號攻打燕國,尋思著搶點地盤啥的,結果匡章太過能幹,一路勢如破竹,僅僅50多天(也有說30多天)就攻破燕國都城,幾乎滅亡了燕國。

燕國全境都被齊國佔領,燕國上下也非常痛恨子之亂黨,但是齊軍在燕國作風敗壞,引起燕國人不滿,在趙國等國的干涉和燕國百姓的反抗之下,齊軍兩三年之後不得不撤軍,沒能抓住機會吞併燕國,但匡章就此也創造了“萬乘之國”滅掉另一個“萬乘之國”的軍事奇蹟。匡章作為將領,在戰場上雖然所向披靡,但是沒能約束士兵長久控制燕國,雖然齊宣王應該負主要責任,但是匡章也確實缺乏政治才能。

我打遍六國,攻破函谷關,我若再強一點,四大將必有我姓名

率聯軍巧破楚國

公元前304年,秦國連續實施的離間計最終奏效,齊楚聯盟破裂。公元前301年,齊國聯合韓、魏兩國攻打楚國。戰爭之初,匡章率三國聯軍一度與楚軍在泚水兩岸對峙了六個多月。齊宣王非常不耐煩,派周最到齊軍陣地,以苛刻的言辭催促匡章趕快渡河作戰。把匡章委屈的都快哭了,匡章心裡想:我也想打啊,這不是沒機會,你能不能等等。這個時候匡章就充分發揮了“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傳統,不予理會,繼續與楚軍對峙。

其實匡章也在想辦法儘快解決戰鬥,他到處尋找可以渡河的地方。後來一個樵夫告訴他:“楚軍在哪裡防守比較鬆散,就是河水深的地方;在哪裡重兵防守,就是河水淺可以渡河的地方。”匡章恍然大悟,於是在夜晚突然渡河進攻,打敗楚軍。

這次戰敗,楚國損失慘重,主將唐眜被殺,淮河以北大片土地被佔。楚懷王不得不把自己的寶貝兒子——太子橫送給秦國當人質以換來秦國發兵救援,最終向齊國割地求和。同時導致國內軍力空虛,結果引發大規模的奴隸起義,連郢都都被攻破,楚國四分五裂很長時間,國力大損。

我打遍六國,攻破函谷關,我若再強一點,四大將必有我姓名

攻入函谷關的唯一名將

公元前298年,齊國國相,大名鼎鼎的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田文趁秦國內亂初平、國力大損、人才凋零的機會聯合韓、魏合縱攻秦,聯軍主帥依舊是匡章。

因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位置,聯軍一度受挫。經過三年鏖戰,最終攻破並佔領函谷關,迫使秦國歸還了魏國的河外、封陵等地,韓國的河外、武遂等地。

可惜的是,在如此有利的局面下,齊國居然同意秦國講和。可能當時的齊國上下認為,覺得自己與秦國距離太遠,過於削弱秦國有利於三晉和楚國,反而對齊國不利,繼續攻打之後撈不著什麼好處就撤軍回去了。

可以說,這次戰爭是匡章軍事生涯的頂峰。因為整個戰國時期,這是合縱軍唯一一次攻入函谷關內,也是秦國唯一一次函谷關被攻破佔領,最接近亡國的一次。

總結

匡章指揮的四次戰役,敗秦、破楚、滅燕。戰爭數量雖然不多,但規模大、質量高,而且都是能改變天下格局的戰爭。

桑丘之戰減緩了秦國的東進步伐,維持了齊秦兩強並立的局面;

滅燕之戰卻沒能完全佔領,導致齊國和燕國結下了樑子,讓復國的燕昭王時時刻刻想著復仇,為日後的五國伐齊、齊國一蹶不振埋下了禍根(這個影響只能說匡章是躺槍);

垂沙之戰雖然只是初步打壓了楚國,但他引發的連鎖反應——秦楚交惡,楚國內亂起義卻最終將巔峰時期的楚國給拉下了神壇;

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則是給已經羽翼豐滿的秦國迎頭一擊,極大地遏制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勢頭。可以說,戰國中期齊國的霸業就是匡章奠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