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盡其用方有“乘數效應”--消費--浙江--地方--首頁

你領到消費券了嗎?這是近期嘉興人最火的問候語。昨晚(4月22日),嘉興向400多萬市民發放了第五輪包括餐飲、旅遊住宿、體育健身等在內的5200萬元消費券。而結合“嘉品彙”雲購物節活動,從3月底到5月底,全市將發放各類消費券2億元,計劃撬動形成數十億級消費市場。從前三輪消費券發放效果看,1.06億元消費券帶動直接消費4.32億元,間接消費逾50億元,配合雲購物節預計帶動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7億元,充分發揮出拉動內需的“乘數效應”。

消費券是政府用財政資金給民眾發放的代金券,目的是為了刺激經濟,提升民眾的購買力與消費慾。對於普通人來說,逢年過節發個紅包,圖的是喜慶吉利,盼的是幸福美好。如今,政府發放消費券,相當於給全社會“發紅包”,領到消費券的民眾,可以按消費券用途購買商品與服務,包括餐飲旅行、生活日常品等,把財政投入變現為消費補貼,刺激集結新的消費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社會是一個動態循環系統。要讓經濟循環更加暢通,消費是一個很重要的抓手。有了消費,就能更好帶動復工復產,進而帶來更多就業,人們有了工作,消費信心也會增強,經濟由此也會更加活絡。前一段時間,受到疫情影響,旅遊、餐飲等傳統消費行業受到了較大沖擊。當前,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擴大內需迫在眉睫,發放消費券,就是要通過這種槓桿效應,把內需潛力更好深挖出來。這種在社會生產恢復的特殊時期刺激經濟的做法,不僅是還利於民那麼簡單,更體現了政府運用經濟規律解決社會問題的擔當和實踐,折射出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的信心和決心。

作為激發市場活力的催化劑,消費券可以刺激消費慾望,激發潛在消費需求,但就像化學反應中的催化劑並不是越多越好,加速拉動內需也絕不能靠消費券投放的“大水漫灌”。面對複雜的市場環境,政府既要舍小賬,在地方財政承受範圍內讓利於民,更要算大賬,在精準投放上下功夫,通過科學設置、合理發放,實現“券”盡其用,讓市場主體和廣大人民群眾成為受益者,發揮出消費券“四兩撥千金”的“乘數效應”。為此,嘉興將精準和普惠、安全、長遠一起,確定為消費券發放的目標,不僅讓400多萬嘉興市民都能受益,還用大數據精準分析各行業,發現各行業痛點,然後用消費券進行精準投放,把錢真正用到刀刃上。如此,“哪裡需要補哪裡”,真正放大了消費券的撬動效應,挖掘出了更多消費潛力。

一張消費券點燃一座城市的信心。用好消費券這個“槓桿”,以“四兩撥千斤”之勢活躍市場消費、提振信心,效果值得期待。但也要清醒看到,消費券只是特殊時期拉動內需的良藥,從長遠看,還要精準施策,從本地實際出發,針對受影響較大的行業,促進消費與促進企業創新並進,科學推動復工復產復市,才能從根本上提升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讓地方經濟發展儘快“熱”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