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吃了一辈子“亏”

我的父亲是个农民,村里人对他的印象是本份、实在、话不多。1981年,改革春风吹过华夏大地,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似阵阵惊雷,把人们从吃大锅饭的混沌状态中叫醒。农民个个捋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心里尝了蜜一样甜。

父亲吃了一辈子“亏”


父亲是生产队长,听到这个消息,偷偷地乐了好几宿。但好事多磨,棘手的是田地、农具怎么分。为此,他食不甘,寝难安。在“八山一水一方田”的山区,田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山中的地本来就不多,谁都希望能分到肥田沃地,遗憾的是僧多粥少。父亲和人商量后,决定采取最原始的抓阄方式,尽量做到公平搭配。大家纷纷赞同,暗中祈盼自己的手气好一点。

不料,分好田地的那天晚上,队里王大嫂披头散发地来到我家哭了起来,说队长偏心,把难灌溉的塝田分给她家。说起王大嫂一家也怪可怜的,丈夫有病做不了重活,子女多且年纪尚小。父亲听完王大嫂的哭诉后,没同家人商量就说:“把我家那块田同你家调换,你看好吗?”王大嫂破涕而笑,满意地离去了。

这件事,家里人都认为父亲不该。父亲抽了口旱烟,淡淡地说:“都是乡里乡亲,能帮就帮衬一把。吃的是亏,得的是人情。况且我还是一队之长。”

那个年代,牛是农家的宝,重体力活全靠它。我家同另四户合分得一头黄牯牛。几家人轮流放牧,像对待自家孩子一样呵护有加。一到“双抢”季节,矛盾来了,这户要先用牛耕田,那户要先用牛耙地,而牛只有一头。为此,大家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到了磨拳擦掌的地步。父亲劝解道:“和气生财。要不然你们四家先用,我家最后用。”父亲先谦让了,其他几户也不好意思再争来抢去。

就这样,我的父亲吃了一辈子“亏”,却赢得了邻里们发自内心的尊重。每当我家“双抢”忙不过来时,邻居们不约而同放下自家的活儿,自发跑到我家田头出工出力。这暖心的画面是黄金也换不来的。

“老队长是个好人。”父亲去世后,邻里们每每这样念叨道。父亲用一辈子的“亏”换来的最高奖赏,让我们敬佩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