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托古改制:历史改革派中的逆行者

前言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历朝历代都不乏勇于破局的改革者。然而,不论改革成功与否,改革者都有着共同的悲剧结局。王莽的结局也不例外,纵观历史他是改革者中最为特殊的一位。


王莽托古改制:历史改革派中的逆行者

图1 王莽

被丑化的篡位改革者,显贵家族 谦恭勤奋 自强担当

汉代后期越是显贵家族子弟越是生活奢靡,不务正事。王莽虽然由伯父叔叔抚养长大,但是作为西汉孝元皇后的侄子,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气息,可谓是当时的一股清流。据记载,王莽在沛郡师从陈参读书的时候,学习勤奋自强,为人谦恭做事周全,穿衣和一般儒生一样。同时,王莽特别孝顺,父亲和哥哥去世后,侍奉母亲和嫂子,抚养哥哥留下的孩子。

改革在于破旧立新。一般改革被诟病,都是着眼于改革本身打破了原有局面,影响部分人的利益。王莽一直被诟病,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中国古代强调皇权天授,而王莽是“刘”姓家族篡位者,故此不被正史所接受。另一方面,历史潮流向前看,王莽却“托古改制”逆流而上,改革不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必然导致失败。王莽改革包括了土地改革、商业改革、币制改革和官名地名改革等。其中,4次币制改革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王莽托古改制:历史改革派中的逆行者

图2 王莽篡位

币制改革强势推进虎头蛇尾 违背市场规律 扰乱社会经济

第一次币制改革,建立四阶货币体制

第一次币制改革发生在王莽篡位前。《汉书·食货志》亦云:“王莽居摄, 变汉制, 以周钱有母子相权, 于是更造大钱, 径寸二分, 重十二铢, 文曰‘大钱五十’。又造契刀、错刀。契刀, 其环如大钱, 身形如刀, 长二寸, 文曰‘契刀五百’。错刀,以黄金错其文,曰‘一刀直五千’。与五铢钱凡四品并行。

意思是,汉代流行五铢钱,王莽币制改革仿照周朝制度增加了大钱、契刀、错刀与五铢钱并行。“铢”为重量单位,“五”为数量。五铢钱面值为5,大钱面值为50,契刀面值为500,错刀面值为5000。中国古代多实行12进位制或16进位制,王莽币制改革实行10进位制,在当时是一进步。古代货币的重量就是面值,而不像现在我们以货币符号代表面值。因此,大钱面值50是五铢钱的10倍,大钱重量十二铢却是五铢钱的2.4倍。也就是说,2.4个五铢钱面值共12,融化后铸成大钱面值马上变为50,如此暴利,百姓便偷偷将五铢钱融化铸成大钱或大刀,这必然引起市场的混乱。

王莽托古改制:历史改革派中的逆行者

图3 王莽币


第二次币制改革,简化二阶货币体制

王莽篡位三年后,进行了第二次币制改革。因“刘”字有竖刀旁,因此将第一次改革中金刀、错刀和五铢钱废去,创造了一个更小的价值为1的货币—小钱,与大钱50并行。这次改革,因为改变了国家铸钱制度,国家造出不那么多钱,老百姓交易没有钱,造成了钱荒。

第三次币制改革,多币多品并行

公元10年,第三次币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推行混乱的“宝货制”, 即“五物六名二十八品”。所谓五物,是指金、银、铜、龟、贝五种质地币材;六名是指金货、银货、龟货、贝货、泉货、布货;二十八品, 即规定不同材质不同单位货币,又分28品相。十种布货之间,彼此的区别只有一铢之差,差别之微,即使是专业人士恐怕也难精准识别。何况,当时货币上虽有文字,奈何识字的人太少。这花钱的时候不好好看看,真真的是要难为死当时老百姓了。这种币制既不利于百姓日用,也不利于政府的管理,更无益于生产和经济建设。

第四次币制改革,再次简化货币

四年后,王莽不得不废除宝货制,再次实行大小泉货币,同时新铸“货布”,实现“货泉”两种流通货币。又因,货币名称和价值混乱,引起百姓私铸货币情况愈发严重,造成市场不稳定。

虽然王莽多次币制改革,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但是王莽币中的大刀币和错币因文字秀劲、形状奇特、铸造精湛被人喜爱,成为收藏界珍品。


王莽托古改制:历史改革派中的逆行者

图4 五铢钱钱范

总结

王莽币制改革是希望通过币制的革新,削弱豪强大族的经济实力。但是,从货币的出现,到秦统一货币,货币的变化遵循的是方便使用促进流通。而王莽十几年几次大刀阔斧的币制改革,每次改革虎头蛇尾,盲目崇古推行多种货币,导致货币流通不畅,影响货币信用,造成经济瘫痪。对于老百姓,钱币不断的缩小,造成货币膨胀,实质上是掠夺和剥削了老百姓的财富,引起民众抱怨。因此,王莽政权也在起义大军的冲击下迅速土崩瓦解。

参考文献

《汉书》

《后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