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娱乐至死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我们匆匆地建起了从缅因州通往得克萨斯州的磁性电报,但是缅因州和得克萨斯州可能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需要交流……我们满腔热情地在大西洋下开通隧道,把新旧两个世界拉近几个星期,但是到达美国人耳朵里的第一条新闻可能却是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

八卦传播的速度远比想象的要快。

当然这是一个在如今早已普遍开来的现象,我们享受着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开始在互联网上社交,拥有了智能手机,有了更快速的4G网络,有了更丰富的信息,可我们更关心的东西却不再是沟通交流,娱乐为王。

而信息的价值只取决于它是否新奇有趣(虽然这么说,可是很遗憾,我还是要为如何起一个让你们可能对我的内容感兴趣的标题思考许久),而不是取决于其在社会和政治对策和行动中所起的作用,信息也可以脱离语境传播。

关于柯勒律治的诗句“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喝”,和这个正在失去语境成立的信息环境恰恰吻合:在浩瀚的信息流里,想找却找不到一点有用的东西。


现在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娱乐至死

如果你在问什么是脱离语境的信息,那么我想问一个问题:对于目前的各类环境污染问题,你有什么看法?你准备今后采取什么措施?有什么长期可行性计划?承认吧,你什么也做不了,甚至你可能什么也不会做。

人们时时刻刻都可以交流,而交谈的内容可以是对方根本不了解不关心的。

于是在感叹生活的压力、工作的无聊之余产生了一个目标:三十岁之前,去实现财务自由吧。

什么是财务自由呢?有人说,大概就只是地产大亨口中的一个小目标而已——1个亿!只是某些一线小鲜肉的半部片酬而已!而大多数人,想要达成这个目标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现在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娱乐至死

假如实现了财务自由之后呢?就开始过着一劳永逸无拘无束的生活了吗?就不会再有其他的动力了吗?如果真是这样,世界上一半的人财务自由了,那么便什么也不再做,不再劳动,农夫不再种地,科技工作者不再研发……剩下的另一半人,继续挣扎。


现在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娱乐至死

但财务自由了,马云那么有钱了,他还是没得到自由。人家实现了多少个小目标了,他停得下来吗?

已年过花甲的高中班主任以前常跟我们说:在你们能真正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之前,你们要做很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比如你们现在上学,以后上班,很多很多。

鼓吹了那么久让那么多人羡慕的财务自由,不就是要迅速抵达终点之后娱乐人生吗?看看我们现代人又是如何娱乐我们的人生的?


现在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娱乐至死

新浪微博,一个主要聚集了17-33岁年龄段的年轻人的娱乐媒体平台,一时之间,娱乐明星、搞笑幽默成了微博用户的主流爱好。

在实时热搜排行榜上,出现的许多“大事”都是某个小鲜肉或者某个女明星的新闻。下方评论,大面积拥护偶像的,群体出现合体攻击批评者的,反攻击表示风气日下的……让人们越来越疑惑起来这一群“长江后浪”们的理想与价值观。

反观当前诺贝尔奖颁布之际,话题参与度与明星话题之争远不能及。


现在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娱乐至死

同样,将任何一个有过伟大贡献的国家英雄跟网红明星相比,他们受人的关注度,推崇度,恐怕都远不能及。


现在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娱乐至死

前不久颇受人争议的网红Papi酱名列“改革开放40周年人物评选”榜单,让人有一种精神世界错乱之感。


现在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娱乐至死

很多人在批判,觉得这是:亵渎文化、娱乐至死。而很多人又在支持,表示:文化多元、兼容并包。

至于评选这个榜单的意义,倒是不重要了。

现在很多的大流量视频节目,也是集娱乐大众为主想方设法博人眼球。怎么好玩怎么来,引导用户跟随娱乐,也是一种潮流。以至于节目里再无发人深省的观点,只有哈哈一笑之后的索然无味。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书中论述了: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娱乐得以达到至死的目的;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是不是我们的悲哀?


现在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娱乐至死

至少,现在的各大平台,各种游戏,都是要想方设法吸取人们有限的时间,来提升用户对它们的依赖性,于是目标达成。还有一部分人呢,则是在觊觎如何抢占用户玩王者荣耀和吃鸡的时间。

用户在自己娱乐的世界里沉迷无法自拔,创造者继续满足地研究着娱乐他人的新方法。

而当大量娱乐信息过剩的时候,就意味着人们将面对丧失社会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