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清平樂》的僅是文言文嗎?

有人云:清平樂,節奏慢,敘事 "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無激烈戲劇矛盾衝突,故事線散,平鋪直敘,不經取捨,歷史事件、人物典故,生堆硬砌,雖說是描述大宋繁華鼎盛,但劇中無體現,還有政綱措施等。還有朝堂戲大臣成天爭吵,後宮戲看得焦急氣憤,冗長無聊……

不懂《清平樂》的僅是文言文嗎?


果真如此?真要一探究竟。

"小孝與大孝"

劇中一開始便以少年宋仁宗得知生母消息立策馬探望,被阻攔後,拔劍大有擋我者死氣勢,但被趕來的他的人生導師晏殊,以天子之孝與庶民之孝的不同,陳利弊,顧大局而作罷。

而後大臣在朝庭上為范仲淹辭官"丁憂",繼而引發大臣"小孝與大孝"的爭辯。

何為小孝?丁憂,為父母奔喪盡孝,即小孝,如八大王說的,若是連自己父母都不盡孝,何談憂國愛民?

呂相說大孝即不以國事耽之,所謂仁孝治天下。

不懂《清平樂》的僅是文言文嗎?


不懂《清平樂》的僅是文言文嗎?


不懂《清平樂》的僅是文言文嗎?


中國幾千年文明孝道傳承下來,在特殊情況下往往"忠孝難全",近的說,這新冠肺炎戰疫中,有的醫生在馳援武漢時父親去世,職責所在不能盡孝,只能隔空遙拜!無論戰爭期間還是和平年代,忠孝不能兩全的家國情懷的例子比比皆是,小孝服從大孝的奉獻犧牲精神,難道不是幾千年思想文化沉澱的結果?

不懂《清平樂》的僅是文言文嗎?


教育——讀書死,死讀書,有些東西道理光憑讀書是學不來的。

所以才有范仲淹身穿布衣,遭到所謂讀書人之頑童群嘲,立志正道教育,"知耕種艱辛,才知庶民之苦衷",尚未言傳,已然身教,崇變革,改書院,"食朝廷俸祿,當不改稼穡之能",尊師而重教,正學而不實、高分低能之風,這難道沒有給後世教育所警示麼?

不懂《清平樂》的僅是文言文嗎?


不懂《清平樂》的僅是文言文嗎?


為官之道

為君,持最高權柄,一言可禍四海,一言可福萬民。

為官若扏於私念,便可傷十分社稷,百分的民生。

劇中人物典故就是大家所說的蜜餞梅子引發的"人血饅頭"。

宋仁宗思念生母,而探訪梁家蜜餞鋪遇打抱不平的書生韓琦,被嗆懟,官府比惡霸扒皮還狠,痛責律例,針砭時弊,看不上當今官兒,立誓入仕途。後果然韓琦中了榜眼,大殿之上,皇上詢政見不得,逐斥責其失赤子心,激發韓琦少年銳氣,直訴蜜餞材料見天價,害梁氏家破人亡,劉氏點評:皇室人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牽動百姓生活生死。

所以,當官的首先潔身自好,謹言慎行當自律,

不懂《清平樂》的僅是文言文嗎?


不懂《清平樂》的僅是文言文嗎?


不懂《清平樂》的僅是文言文嗎?


不懂《清平樂》的僅是文言文嗎?


武——止戈為武,武為止戈

宋邊境西夏謀逆,因黃德和勾結謀害忠臣劉平,導致討逆慘敗,後派范仲淹、韓琦重振與戍守邊關,範主和,惡殺戮。韓琦少壯銳氣,誤入埋伏,十萬大軍戰死,痛失猛將任福,宋仁宗悲痛不已。

戰爭不是為了搶掠、殺戮,是為止殺。一身熱血,無畏赴死,是為保家衛國。范仲淹給狄青上了一課,也是給後人一堂註釋解讀有關戰爭武力涵義的課。

不懂《清平樂》的僅是文言文嗎?


不懂《清平樂》的僅是文言文嗎?


廉政

由黃德和與劉平案牽扯出的利益糾葛,及那些官官相護的,宋仁宗下令清查,牽出的大小貪官一律按律例處置,毫不姑息。

宋仁宗點指出"一點點從不廉這個門,長驅直入,最終卻毀了公忠二字"並要求" 我大宋的官差胥吏,皆要公忠能廉"古人尚能認識至此,那進步至今的現代高層就不用說了。

不懂《清平樂》的僅是文言文嗎?


不懂《清平樂》的僅是文言文嗎?


還有很多歷史典故,就不一一道來,如朝堂戲大臣們經常爭吵不休,納妃選後,為宋仁宗生母病逝,該不該厚葬;太后劉娥能不能穿袞服祭祖;廢郭皇后與升遷後宮三娘子,還有公主的誕生賞賜大臣等,綜匯這些不外是孝與仁,制度廢與立,推陳出新而已。所有事件無不說明二字:忍與仁。為國、百姓忍,繼而仁。無論家事國事都放在朝堂內討論,這證明宋朝的開明仁政,正如張茂則說的:明君仁厚才有諍臣,有擔天下道義之心, 為求公義無所畏懼,真是天下之福,百姓之幸。

不懂《清平樂》的僅是文言文嗎?


有網友提到,大宋的繁華與人民的安居樂業,在劇中毫無體現,果真?否也!

不過它的表現手法不是帶你"一日看盡長安花",而是巧秒通過范仲淹坐馬車過鬧市的所見所聞所述,各地小吃與貨物匯聚,特別用范仲淹幾年前對商業繁榮描述的詩,來說明現在大宋商業茂盛,及各種制度改革而呈現的繁華商貌,側面也印證了大宋時期的各業鼎盛。特別是鬧市中小猴的雜耍一晃而過的鏡頭,說明人民生活安定祥和樂業。

不懂《清平樂》的僅是文言文嗎?


不懂《清平樂》的僅是文言文嗎?


不懂《清平樂》的僅是文言文嗎?


亂世出英雄,盛世出文人。范仲淹的忠直,晏殊的世故,呂相雖清異己,但對國尚可。大家都知道宋仁宗時代出有不少文人騷客,在這略。

不懂《清平樂》的僅是文言文嗎?


大家詬病的亦真亦假的後宮戲,不管它有沒有"篡改"歷史,除了為貫穿大宋的 "仁"字服務外,也為了吸引一下小娘子們這受眾人群,歷史劇太正了,就毫無樂趣可言,後宮永遠是小女子津津樂道的 "戰場"。

特別是眾臣選出的能文能武的曹皇后,賢良淑德,忍誤解,忍張貴妃挑戰她的權威,識大體,顧大局,母儀天下的品行,一心輔助皇上,可以"不做他的妻,只做他的臣",忍受皇帝的冷落,與理解體諒與愛慕她的張茂則保持距離,全心全意為大宋。

不懂《清平樂》的僅是文言文嗎?


不懂《清平樂》的僅是文言文嗎?


她與宋仁宗的愛情也令人唏噓嘆息,他們之間的互動細節妙趣橫生,皇上受"貌醜不能惑君"所惑,逃新婚,第二天驚為天人的神態眼神定格,無不為笑談;還有他剛想抓皇后小手,誰知她順勢站起委婉地下了"逐客令",又不願強求,回到半路氣得胸肝皆疼,要張茂則揹著,令人忍俊不禁,兩個驕傲的人,誰都不肯先低頭,就這樣耗著五年不圓房,皇后明明愛他愛得肝腸寸斷,卻又恨他無情傷她的心,另一個,一國之尊,個個爭相向他獻媚,但卻偏在皇后這裡吃了"閉門羹",用 "武力"鎮壓吧,心有不甘,不是說"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上之策麼?怎就她一個不解風情認死理呢?唉,王凱,歷史上第一個情場失利的君王嗎?

不懂《清平樂》的僅是文言文嗎?


不懂《清平樂》的僅是文言文嗎?


這古裝劇《清平樂》節奏舒緩,喜歡快意恩仇的可能有些許不適,開句玩笑,用文言文對話,講得太快,沒有相當古文基礎的,聽得懂嗎?我也有些不懂,但喜歡古文的言簡意賅,又韻律十足,但劇中有的白話對話太急促太現代,顯不出古代韻味,有些跳脫,有時令人在古代與現代不時穿越感覺。

不懂《清平樂》的僅是文言文嗎?


這一眾老戲骨出演的古裝劇,猶如一歷史卷軸徐徐展開,既有廟堂的激辯,亦有導師教誨,既有批閱撘子的擊節讚賞,亦有擲杯滿懷的激憤,既有後宮佳麗的怡情,更有文人墨客的才情群發,而成就的千古絕唱。

不懂《清平樂》的僅是文言文嗎?


不懂《清平樂》的僅是文言文嗎?


與其說它如一精品佳釀,歷久彌香,還不如說它如一壺清茶,在歲月的滾蒸慢煮下瀰漫出歷史與文化的脈脈幽香,更有如絲竹雅韻般的古詩詞作伴,清香悠遠,意蘊悠長。

我們不求它把故事講得跌宕起伏,但求把道理娓娓道來,這種有借鑑與現實教育意義的故事,大夥評評說為何就不好了呢?


不懂《清平樂》的僅是文言文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