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败《三体》的它 好看得不像一部科幻电影

极少人会去自杀,但几乎所有人都在自我毁灭

。Almost none of us commit suicide and almost all of us self-destruct.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当你站在高处,往下看去,总有一种想跳下去的冲动?仿佛有一股力量在拉着你向下坠落?

(温馨提示:推荐的这部影片,删减版17岁以下应在家长陪同下观看。完整版含少量限制级镜头)

这部电影最初是一位朋友安利给我的。我预先看了一下简介,大致是说:生物学家莉娜深爱的丈夫,因执行机密任务失踪一年多,某天突然出现在家中却性情大变并且身患不明疾病濒临死亡,莉娜为了调查丈夫曾经的遭遇,自愿加入了科学考察探险小队,去研究美国一块被检疫隔离的生态灾害区域“闪光”的故事。

击败《三体》的它 好看得不像一部科幻电影

检疫隔离?可传染?

我原以为这是一部讲述某种未知病毒肆虐侵害人类的灾难片,看的过程中发现是悬疑惊悚片,看到结尾发现是科幻片,回过头去细细品味发现这tm简直是一部神作!

想到自己一开始对它的“judge”,真是幼稚肤浅至极,惭愧。

(以下文字仅能描述出影片的一丁点皮毛,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现在移步置顶评论,获取观看地址,食用完再回来评论交流,相信你一定有很多想说的)


影片的主线在一片平静又美丽的丛林里展开,让人仿佛进入了“爱丽丝的仙境”,但随着故事的展开,暗潮汹涌、古怪荒诞、诡异惊悚接踵而来。当美如精灵的“真梅花鹿”出现在眼前,心底的赞叹已经消失,升起的只有彻骨的寒冷与不安。这种感觉,贯穿了整个身体,慢慢渗入思维……

击败《三体》的它 好看得不像一部科幻电影

虽然,把它当成惊悚悬疑片来看,你也可以得到满足。但是如果你对以下任意一个范围领域的知识都毫无涉猎的话,看完可能会一脸懵逼(手动→.→黑人问号脸.jpg),又或者只是纯粹为了片中的视听刺激打个“绮丽梦幻”或“古怪恶心”的标签。


比如,你最好懂点生物学或医学,以帮助你理解片中这些问题:

“永生的海拉”是什么?

苏尔斯顿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是怎么回事?

“区域X”中影响寿命的“海弗里克极限”是被突破了吗?

“蠕动的肠子”、“鲨齿鳄鱼”、“口吐人言的头骨熊”、“人形植物”、“水晶树”等等,这些确定不是在拍动画或玄幻片吗?

男女主眼睛里泛着眩彩的光不是因为戴了美瞳而是因为基因变异?

当然,还有影片的终极问题:

能在瞬间复制人的外星细胞是什么鬼?它想干什么?

击败《三体》的它 好看得不像一部科幻电影


比如,你最好懂点心理学,知道弗洛伊德的“死本能”,知道人会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仇恨的投射,有群体归属感的需求:

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加入有去无回的自杀式任务?

“站队”、“内斗”、“自相残杀”这些愚蠢行径真的是一群训练有素的人会作出的行为?

击败《三体》的它 好看得不像一部科幻电影


比如,你最好懂点物理学数学,明白棱镜的折射作用,知道物质和反物质,了解号称“上帝的指纹”&“魔鬼的聚合物”的曼德勃罗集:

主角五人组探险小队为何会失忆和记忆错乱?

队长文崔斯在生命的最后喷射光束达成“湮灭”是什么原理?

外星能量团为什么长这副样子?你能从艺术的角度欣赏它吗?

击败《三体》的它 好看得不像一部科幻电影


比如,你最好懂点宗教(神学)

看到片中数次明示暗示的符号∞,知道它象征着什么?

看到爆体而亡的士兵形成的诡丽壁画,更像是对“神”的献祭品?

……

击败《三体》的它 好看得不像一部科幻电影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影片的“难度”。毕竟这部电影的背景也是很“闪光”的——

《湮灭》改编自《遗落的南境》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湮灭》,作者杰夫·范德米尔凭借该小说拿下2014年星云奖,打败了同年入围该奖项的《三体》。

导演亚历克斯·加兰,处女作科幻片《机械姬》备受赞誉,这是他的第二部长片力作。

女主奥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虽然不高产但产出都很高质,从小美到大。清冷倔强的气质在美女如云的世界影坛中也是独树一帜。代表作:《这个杀手不太冷》、《V字仇杀队》、《黑天鹅》等。(p.s.此处自动切换“窃瓦辛格”体——“不仅是美女还是学霸,演技又棒!我超喜欢她的~”)

或许正是因为理解门槛过高,出现了口碑不错票房却不尽如人意的结果。观众若把以上所列的问题都弄懂了,基本上就能理解影片到底在讲什么了。

(P.S.对所列问题感兴趣的盆友可以自行查阅资料或留言讨论,因为涉及的知识太庞杂,这里给大家梳理个思路,具体就不细说了,重点在下面)

当然,影片绝不仅仅是要给观众科普一些科学的冷知识。它的主题无比宏大:基因折射带来生命的多样性。

这个“外星人”就是一个细胞,只是它颠覆了我们现有的认知:它能够无限的繁衍,能够打乱细胞的DNA序列,不断地“污染”各种生命体,从灯塔、丛林到城市,直至湮灭整个世界!

但它是否是“来者不善”呢?无从得知,我只想从影片一些微小的细节来探讨一下最触动我心的心理&哲学命题。


自我毁灭

我们喝酒 ,抽烟,毁掉好工作或者是美满的婚姻,这些不是决定,是冲动。We drink, or we smoke.We destabilize the good job.Or the happy marriage.These aren't decisions,they're...They're impulses.

女主退役后在大学任教,她很爱丈夫,可是与丈夫长期聚少离多,又缺乏共同话题,她最终出轨了大学里的黑人同事。可是,在精神上,她对丈夫又是忠诚的。这种矛盾让她产生了深深的罪恶感,促使她为了还丈夫一个“真相”而加入了自杀式探险任务。

击败《三体》的它 好看得不像一部科幻电影

虽然,我们的经历没有电影中的角色那么离奇,可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自我毁灭”式的人物却并不鲜见:

有的人,有爱人有孩子、有誓言有承诺有责任,足够美满幸福,却依然背叛了另一半。那些背叛者,如野兽附体,追逐着新鲜、强大、美丽;

有的人,有工作有事业、丰衣足食,可是仍然选择割舍一切,抛下亲友,满世界流浪,渴望得到精神的救赎;

还有许多“功成名就”之士,他们吸毒、酗酒、滥交,毁掉自己的大好前途,最终毁掉自己。

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这些欲望看似在敦促我们不断地索求以满足自己,殊不知,它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湮灭。

击败《三体》的它 好看得不像一部科幻电影

为什么会有这些“无意识”难以察觉的“自我毁灭”行为(自残自杀的就不用说了)?

我想,在接触过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学说之后,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死亡本能是一种要摧毁秩序、回到前生命状态的冲动。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攻击或者自毁。

世界本来是无机的,生物的出现就是因为世界发生了变化,真正先天存在的是无机的本性,所以,生物的目标就是向死前进,生物的真正本能是死本能。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是对无机的回归。

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才有真正的平静,个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紧张和挣扎,不再有焦虑和抑郁。


看来就是一句话:这是基因决定的。但是人类还有生本能,“死的本能在本质上是缄默的,生命的大部分是从爱欲发出的”,因此,要达到死本能的目的,其途径是迂回曲折的。


因此,我的理解就是,那些精神上越不能满足的人,欲望越强烈的人,便越容易激活这个“自毁”基因,加速生命的终结。这跟我们古语所说的“知足常乐”、“心宽体胖”有异曲同工之效?越豁达越无“心机”的人往往越长寿?

恐惧与痛苦

想象下濒死的恐惧和痛苦,是你唯一留存的东西,我一点也不喜欢这样。Imagine dying frightened and in pain, and having that as the only part of you which survives.I wouldn't like that at all.

影片中的变异熊,吃掉了探险队成员谢尔德的声带,当它在黑暗中缓缓现身,并频频发出谢尔德临死前大喊“help me”的惨叫声时,那种残忍与可怕足以让人脊背发凉、心灵也为之颤抖。

这不是动画片,也不是玄幻,它的恐怖在于赤裸裸的血腥和无比真实的濒死痛苦体验,而世界上确实发生过类似的事件:

上世纪80年代,最著名的灰熊保护者提摩西和女友艾米在卡特迈国家公园保护区露营,惨被熊吃掉。救援人员在撕毁的帐篷里找到了一台摄像机,他们的死亡过程,被摄像机纪录了下来。但因为镜头盖没有打开,所以仅留下6分钟的音频:全是提摩西和艾米尖叫和哭泣的声音,持续了大约六分钟,最后一句话是提摩西微弱的声音,呼唤女友“逃吧,逃吧”,接着就戛然而止。音频的原件由提摩西的前女友保存,执导纪录片《灰熊人》的德国著名导演维尔纳·赫尔佐格在亲耳听过之后沉默许久,建议她永远也别去听,最好是销毁它。

看完这部影片,我仿佛听到了那惨绝人寰的最后6分钟。

也许正是到了生命的最后,才能看清真实的自己。曾经的“爱恨悲欢”完全变成了另一副模样,无疑是最讽刺又最可悲的事情。

击败《三体》的它 好看得不像一部科幻电影


我想成为一棵树

文崔斯想要面对它,你想要对抗它,但我两者都不想要 。Ventress wanna face it. You wanna resist it. But I don’t want both of it.

影片中的“人形植物”,并不是植物混入了人类的“同源异型基因”,而是人在“基因折射”后,成为了真正的“植物人”。物理学家乔希的结局就是如此。

聪明、智慧、勇敢的乔希是主角团里最先探索到“闪光”本质的人,正是通过这样的生死考验与思维升华,她从之前抑郁的痛苦中摆脱出来,实现了内心世界的圆满。

这样的过程不正是荣格所说的自性化吗: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种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达到了人格的最终目标。只有少数人能到达的地方。


“我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我想会是贯穿我们一生的问题:

我们从小就在课堂上举手回答“科学家、解放军、作家……”

我们在步入社会以后,作出选择“公务员、教师、白领……”

我们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面临方向“下海、打工、创业……”

再到六十退休,仍得继续挣扎“是给孩子带娃儿?还是满世界旅游?……”

……

但我认为,这并不应该只是个“现实问题”,更应该是一个哲学式的的自我发问,是一种对自我生命状态的省视。

毕竟,人格是否完整,心灵是否圆满,与其一生的命运息息相关。


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到哪里去?

我曾经觉得我是一个人,我有自己的生活,大家叫我凯恩,现在我不那么确定了,如果我不是凯恩,我是谁?我是你吗?你是我吗?I thought I was a man.I had a life.People called me Kane. And now I'm not so sure.If I wasn't Kane, what was I?Was I you?Were you me?

当外星细胞复制了凯恩之后,一个一模一样的“凯恩”诞生了,拥有了他的记忆和情感。而原本的凯恩却仍然在不断地变异,并且,他的思绪也不再受他控制,从肉体到精神,他彻底湮灭了。

击败《三体》的它 好看得不像一部科幻电影

“我为什么一定是‘我’?我为什么不是‘ta’?”

不知道有多少人心里产生过这样的困惑?我有。

然后,四处去寻找答案,发现涉及到的是哲学的经典问题。

“我”的存在,取决于肉体还是精神?

抛开克隆人、人工智能这样的“科幻”谜题,我们现在就能时不时看到“换心脏、换头颅”等器官移植的新闻。我相信现代医学已经能够完成这样的手术,但,手术后的人呢?他还是原来的“他”吗?因为无论是我们的记忆储存还是行为意识都是由大脑决定的,这也意味着他会拥有别人的记忆和情感。那么,后面的人生,到底是算谁的呢?

甚至有一天,意识能够脱离肉体……(科幻小说如《海伯利安》就有这样的科学假想)

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

我仍然想不明白这个问题,如果盆友们有这方面的见解,欢迎评论留言交流。

但有一点很清晰的是,如果不是因为伦理道德的限制,人类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决不止于今天的程度。或许就是因为普通人——我们,并没有想好“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到哪里去”的终极命题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