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韓安國得到了韓非子的真傳?

為什麼說韓安國得到了韓非子的真傳?

田蚡在車上埋怨韓安國

韓非子的名篇《說難》可能許多人沒有聽說過,可是《智子疑鄰》的典故大家都應該知道,因為這是被收錄進中學語文課本的故事,節選自《說難》。《說難》主要的觀點就是說話是一件困難的事情,跟什麼人說、說什麼、什麼時候說、該不該說一旦弄錯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學習韓非子的人士眾多,韓安國可以算是得到了韓非子的真傳。為什麼這樣說呢?

衡量一個人的說話水平有許多方面,最考驗人的就是在不得不發言的時候怎樣趨利避害,滴水不漏。

魏其侯竇嬰和武安侯田蚡因為灌夫的事情鬧上了朝廷。竇嬰是漢武帝的舅舅輩的親戚,是以前的丞相和大將軍,雖然現在不受重用,但是還有許多在位的親朋故交,不可小視。田蚡是漢武帝的親舅舅,是當朝的丞相,剛娶了燕王的女兒,正是炙手可熱的時候。灌夫是竇嬰以前的手下,情同父子,有軍功,因為在田蚡喜宴上醉酒出言不遜惹惱了田蚡,加上灌夫家在地方上口碑不佳,田蚡想借機殺灌夫洩憤,於是和竇嬰鬧上了朝廷。

漢武帝讓眾位大臣表態誰是誰非。韓安國作為御史大夫,此時是無法沉默的,於是向漢武帝進言:“魏其侯說灌夫的父親殉國,灌夫持戟殺入鐵甲重重的吳國叛軍,身負幾十處創傷,名冠三軍,是真正的天下壯士,在沒有犯下重罪的情況下,因為喝酒引起爭執,然後把他人的過錯引咎於灌夫再誅殺他是不合適的,我認為魏其侯說的對;武安侯說灌夫和行跡不良的人過從甚密,侵奪弱小平民的土地,積聚鉅額財富,在潁川橫行霸道,甚至危及當地劉氏宗親的利益,是‘枝大於根,不折必留後患’,我認為丞相說的也對,希望聖明的陛下裁決”。

韓安國這個回答看似騎牆,實際上把該說的都說了。

韓安國是由田蚡舉薦才從梁國到長安任職並升任御史大夫的。就權勢和交情來講,田蚡這邊的分量會重一點。但是韓安國是一個外圓內方的人,這件事情他不能昧著良心倒向田蚡。韓安國先入為主地肯定魏其侯竇嬰的觀點已經說明了問題。後說田蚡的觀點也有道理是為了安撫田蚡。從公正的立場來講田蚡的理由並沒有竇嬰的理由充分。因此韓安國複述並認可二人的觀點之後送給了漢武帝一個“聖明”的帽子來表示自己的困惑,然後讓漢武帝裁決。儒家講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既然自己不知就讓尊崇儒家的皇帝裁決,邏輯上沒有任何問題。

田蚡沒有從韓安國處得到想要的支持,悶了一肚子氣,守在車道門口專門召韓安國上自己的馬車談話。“原指望我們兩人聯手對付竇嬰那個老傢伙,你咋變成兩面派了呢?”。

韓安國早料到田蚡會有這樣的疑問,大庭廣眾之下回答漢武帝的問題是一種情況,私下回答田蚡的問題是另一種情況,有不同的應對技巧。

“你咋沒有順水推舟呢?魏其侯在詆譭你的時候,你應該除去官帽印綬,向聖上請求歸隱,說‘我滿腔熱忱有幸為聖上服務,現在明白自己並不適合這個職位,魏其侯說得對’。聖上必然覺得你是個謙謙君子,不會真的奪去你的職位。魏其侯見你不出惡言,必然羞愧萬分,沒臉見人自殺謝罪。結果他說你不好,你說他不好,像是市場上的女商販一樣爭執不休,看上去真的不成體統!”

田蚡哪能想到這一點,一下就被唬住了,趕緊向韓安國道歉:“爭論的時候太著急,沒想到這一出”。

趨炎附勢、見風使舵並不需要複雜的技巧,但是想對得起良心又讓大家滿意就非常難得了,韓安國就是這樣一個難得的人才,他說話的策略和技巧已經展示出深得《說難》的精髓,由此說他得到了韓非子的真傳是理所當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