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讀書,都寫在裡面了

米蘭.昆德拉曾經說過:文字是慢的歷史,真正的文學不是為了讓我們生活得更快,而是為了使生活的慢不致失傳“

生活在快節奏的時代,有時候是自己想停也停不下來。但如果能沉下心來拿起一本書,那麼大腦雜亂無章的思緒就會慢慢地停歇下來,這就雨後泥坑裡的水,剛開始渾濁一片,只要保持不動,只需片刻,所有懸浮在表面的雜質,都會緩緩地沉下去,剩下的都是純淨透明。

真正愛上讀書,是很純粹的。僅僅是喜歡,沒有別的原因。不想著靠讀書賺錢,也沒想過靠讀書拿高分。

昨天去圖書館在角落裡,看到這本《夢想因閱讀而生》。雖然只是本厚厚的小冊子,每頁也就幾句話而已。30分鐘到1個小時就可以讀完整本。關於讀書的好處,都集結在這一本小冊子裡了。

它從童年,成人,家庭,學校,親子,以及民族等各個角度說明了讀書的重要性。


《夢想因閱讀而生》|為什麼要讀書,都寫在裡面了

童年,培養一個孩子對文字感興趣最關鍵的時期。《朗讀手冊》裡說過一句話:沒有一個人是不喜歡閱讀的。每一個孩子都非常喜歡蜷在父母的臂彎裡,聽爸爸媽媽講故事。並且他們會不厭其煩地要求父母,再講一遍,再講一遍。很多人長大後,依然記得家人小時候講過的故事。每一本書在童年都是一份初見,你給孩子什麼,他就是吸收什麼?

一個孩子小時候接觸的書越豐富,越有利於拓展他的視野。高爾基小時候嗜書如命,收集主人用過的蠟燭碎,即使煙燻得眼睛睜不開,也如飢似渴地讀著書。 巴爾扎克因為童年豐富的閱讀經歷,長大後成為一代文學巨匠。

孩子長大後,不一定從事文學方面的工作,但是他只要愛好讀書,就會終身受益。一個終身學習者,一定是個終生閱讀者。

親子閱讀也是父母和孩子溝通的重要渠道之一。隨著孩子年齡漸長,父母跟孩子之間的分歧會逐漸變大,而那些共同讀過的書,會建起親子之間交流的橋樑。


《夢想因閱讀而生》|為什麼要讀書,都寫在裡面了


而對於成人來說,一個人的經驗和所見所聞都是有限的,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果做不到行萬里路,至少可以讀萬卷書。讀了書,他才知道,原來還有另外一種生活,還有另外的世界。原來世界並非完全是自己想像的那樣。我們看書的時候,經歷作者所經歷的,與其產生共鳴,進而影響到自己的行為。白巖松曾說:“讀書久了,你就會信一些什麼,信一些什麼,就有了敬,有了畏。”讀書多了,才會發現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讀的多了,才會知道自己所相信的,原來不一定是對的。有了敬畏之心,人才不會變得野蠻,粗暴。

書有時候就像導師,幫助我們重拾勇氣,面對生活的暴擊。書裡那些不向命運屈服的人物,他們會影響著一代又一代讀者,即使生活一敗塗地,也要勇闖難關。對於我個人而言,讀書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這個世界上,不只我一個受苦,有更多的,不認識的人,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裡,過著比我更苦的生活。還有些時候,會想著再堅持堅持,說不定就有了希望。

讀書一定要營造一個環境。紙質書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孩子。床頭,書房,餐廳的某些角落裡,隨手都可以看到書。我自己把書放在床頭櫃,提醒自己還有些書沒看完。kindle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可以隨身攜帶,也不用受到手機的干擾。模擬紙質化的墨水屏幕,相比手機,對眼睛更友好。

那如果是老人呢?父輩那一代人,真正能夠拿起書讀的人,在農村還是很少的。畢竟都沒讀過什麼書,大部分小學都沒畢業,認識的字也不多。我媽上過初中,她更年期的時候,我試圖拿了一本《聖經》給她讀,結果她說看不見字。最後那本書就在家裡的書架上落灰。但如果她能讀那本,對改變她的心境會有很大的幫助。

讀書和說教不同的時候,讀者面對的是一本書,他不用擔心對方別有用心,有特別的立場,所以更能去接受書裡表達的一些觀點。另外人年紀越大,如果不工作了,慢慢地就會與社會脫節,產生一系列的負面情緒。那如果讀書了,說不定可以發現一些新的興趣。我認識的一位阿姨,退休後,因為偶然看報紙,興致盎然地學起了攝影。

還有就是情緒調節的問題。大部分老年人,特別孤單。子女不在身邊,又沒有工作,生活圈子也就那麼大。讀書的老人家,思想就特別豁達,能跟得上潮流。至少不會特別固執。

如果說讀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就是,我們終於能理解為什麼國家要求中小學重視國學?《三字經》,《詩經》,《論語》這些書裡有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如果孩子從小知道: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他至少以後會嚴格教育自己的孩子。

《夢想因閱讀而生》|為什麼要讀書,都寫在裡面了


如果他知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有國才有家等等,他長大後,就更有可能在最關鍵的時候,報效祖國。現在媒體上報料的崇洋媚外,和主流價值觀缺失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比如有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出國後,反而忘了自己的根,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在疫情期間口出狂言。

其實,讀書就能幫助你看清楚一些事,想明白一些問題,而且還不用花很多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