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波商業浪潮,可能是決定你未來十年財富的關鍵

1988年,剛滿18歲的臧國良,第一次見到一臺豐田的梳絨機。當日本的機器漂洋過海來到河北農村,河北農民們第一次知道,原來豐田不只是拉風的小摩托。

這是父親送給他的成人禮,價值1萬塊。羊絨業很小眾,即便到90年代末,全國梳絨機也不到2萬臺。機器轉速很快,他弟弟無意間碰到,轉眼指頭就沒了。

眼前的一幕並沒有讓臧國良退卻,他認定“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從此和羊絨槓上了。

河北邢臺清河縣,在沒有羊、沒有市場、沒有品牌的基礎上,這個人口不足40萬的北方小城,卻產出了全國60%、全球40%以上的羊絨製品。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像這樣細分的產業帶,數不勝數。它們多半崛起於草莽,或是林間村落、或是池邊窪地——總之,並非天生富庶之地。

同樣乘著改開的列車,當年倒賣玉米的王石,現在登山、滑雪,亦可賽艇,出了好幾本自傳;中科院計算所的憤青柳傳志,做了幾十年的“中國企業家教父”,終於退休成了“一個普通的老頭”;給人照相、修鞋的李書福,找到冰箱配件的生意,最後卻是靠汽車發家。

他們買到了一等座,被寫進各種商業教材。但更多人只拿到了站票,臧國良就是其中一位。

初中輟學跟著叔叔收羊毛,24歲開出利群商場的第一張羊絨發票,如今成為清河羊絨商業會會長,臧國良等成長於產業帶上的企業家,在過去四十年裡,先後擠上產業加工廠、連鎖賣場、傳統互聯網等浪潮,試圖把家鄉帶到時代的列車上。

臧國良之後,1990年出生的河北青年李紀旺,十幾歲就能聽見小賣部裡,發出電商的“叮叮”聲。清河人從1978年就開始的品牌夢,落到了這一代人身上。他們從前輩的手中接過產業帶的站票,並試圖繼續乘列車前行。今年春節,李紀旺連續在拼多多直播50天,漲粉270萬,震動了整個清河羊絨產業帶。

截至2017年,中國有333個市、2846個縣和38734個鄉。正是960萬平方公里內,千萬個產業帶企業家們,搞活了中國的民營經濟。其中,有你、有我,有我們父輩的影子。

一張站票是怎麼堅持了四十年?一無所有的鄉鎮企業,為什麼會成為“改革開放最大的奇蹟”?

時間撥回到40年前,我們或許能從歷史碎片中找到靈感,拼湊出一群小人物的“大江大河”。他們碰到的種種,將內化成整個民族的記憶,成為未來最好的指引。

中國這波商業浪潮,可能是決定你未來十年財富的關鍵

▲清河是世界最大的羊絨及羊絨製品集散地,被譽為“中國羊絨之都”。每年清河羊絨總經銷佔世界40%、全國60%,總產值逾200億元。

01

1978~1984年:窮則思變,星火燎原

中國人被迫變得擅長無中生有,尤其是窮的地方。

電視劇《大江大河》中,雷東寶拿到國營廠淘汰的設備,花大錢請來“星期日工程師”,最後併購市裡的電線廠。但現實中,更多人連原材料都沒有,只能從別處淘金帶回家鄉。

15世紀,歐洲征服美洲和非洲,靠的是氣候條件好、平原多、物種豐富。中國在衡量一個地區是否貧困時,首先考慮的也是地理位置:是否靠山靠水靠鐵路,有沒有五金礦產資源。

1978年的清河,恰好就是一個幾不沾的貧困縣。

一年大旱,村裡允許發展社隊工副業,補充農業生產。楊二莊公社購置了一臺毛紡機,請內蒙古兩位退休師傅來安裝。師傅順口說:費這個勁搞毛紡,不如搞羊絨好。一旁的業務員戴子祿記下了這個信息。

半年後,他跑到院子裡撿起一堆羊絨下腳料,問保管員“這有什麼用”。對方答:沒用,幾分錢一斤,賣給農民做肥料。戴子祿扒了扒,發現裡面含有短絨。他想到隊裡的梳棉機,當即拉回4噸下腳料。結果梳出1噸多羊絨,以5萬元一噸的價格賣給了北京絨毯廠。

中國這波商業浪潮,可能是決定你未來十年財富的關鍵

▲楊二莊公社有人學戴子祿,花費2個月梳出3噸成品短絨,也是賣給北京絨毯廠,賣了18萬元多。

從此,沒有羊的清河,開始靠羊生活。家家戶戶前往內蒙古、俄羅斯運羊毛,拉回本地分梳羊絨,再賣給全國各地的紡織廠。跟大人打下手的臧國良,一天能掙30塊錢。

距離清河400公里的河南許昌,也有一批人坐上了綠皮火車。他們收的不是羊毛,而是人的頭髮。一把剪子、一面鏡子、一把尺和一杆秤,就是他們的全部家當。

相傳清光緒年間,有個德國人用鋼針跟女人換頭髮,再賣到歐美賺錢。許昌人發現了其中的奧秘,乾脆自己販起了頭髮。本地的頭髮不夠,就去外地收——因為宗教信仰,有些地方的信徒會剃髮修行,還有女性專門拿盒子收集梳子、枕頭落的碎髮,等著販子來收。

這些頭髮,會被加工成幾種檔次的假髮,再賣給有需要的人。當地人回憶,“小時候家裡做飯,掰開饅頭都能吃出頭髮”。1980年,26歲小宮村青年鄭有全,已經靠收頭髮成為“萬元戶”,他正準備創辦毛髮廠,從韓國和日本人手裡搶生意。

同樣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溫州永嘉縣橋頭鎮,挑貨郎、女工們突然開始擺攤賣紐扣。

兩個彈棉郎路過雲南一家服裝廠,發現裡面有東西閃閃發光——原來是次品紐扣。兄弟倆嗅出了其中的商機。他們撿了幾萬顆帶回橋頭,很快被一搶而空。他們從此扔下扁擔,對著紐扣盒上的廠家地址問路,坐麵包車到金華,再坐火車到桐鄉、江蘇批量採購紐扣。

多年後,一位記者去採訪弟弟葉克春,老人家滿頭大汗:身家數千萬的他,正坐在矮板凳上,給一包包紐扣過塑封裝。他沒想到,當年那一袋次品紐扣,竟引領出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小商品。橋頭後來成為聞名世界的紐扣市場,被譽為“東方的布魯塞爾”。

當地沒有條件,就去外地淘金,並把生錢的設備帶回本地。正是這種變廢為寶的能力,讓鄉鎮企業成為40年來,中國農村最不可思議的創造。78年一個火苗,趕上總設計師84年和92年兩次南巡,逐漸形成燎原之勢。

02

1984~1993年:企業元年,尋找利差

鄧公第一次南巡。深圳特區已成立四年,但關於“改革開放”的爭論仍然無休無止。這位老人走過深圳、珠海時一言不發,離開4天后,才寫下“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中國商人,都鬆了口氣。

中國這波商業浪潮,可能是決定你未來十年財富的關鍵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於1980年8月,是中國最早成立的經濟特區之一。

1984年,原材料價格管制鬆動,國家允許企業自產自銷。春潮湧動,第一波下海的人,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萬科、聯想、海爾等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字,都出現在這一年。

王石路過深圳國貿大廈,發現警察正在清場,他知道“機會來了”。他曾靠倒賣玉米賺了300多萬。4個月後,萬科前身成立,王石倒賣起進口辦公設備,第一票就賺了500萬元。

已經在中科院工作14年的柳傳志,決定結束喝茶看報的生活。他在計算所一間20平米的傳達室內,擺上了別人不要的桌子條凳。一臺電腦也沒有,這就是聯想誕生地。

35歲的張瑞敏被派到青島一家瀕臨倒閉的電器廠。他定了13條規章制度,第一條是“不準在車間大小便”。一年後,他怒砸76臺不合格冰箱,相當於150個員工白乾一年。

離他不遠的青島人民路百貨店,一位 28歲的年輕人全票當選為經理。他已經做了9年店員,從不按上級下達的指標操作,經常騎車去採購自以為很“潮”的東西。十年後,他將在臺東一片平房中,建起一座中國改革開放的標誌性商場:利群商廈。

那裡,他將碰到另一位創業小夥臧國良。東高是一家紡織企業,織出了清河第一件羊毛衫。它的前身“東高絨毛廠”同樣成立於1984年。臧國良在一次晨跑中遇到創始人宋永恆,決定為其開拓華中南五省的羊絨業務。

但這都是後話,此時的臧國良剛輟學,開始滿大街收羊毛。

他常常看到來自新疆、內蒙古等地的羊毛客商,聚集在清河貨站。交易時,雙方用布蓋住手,兩人在下面比劃數字。一隻大拇指代表5塊,再加3根指頭就是8塊。大家摸清楚了,這筆生意就成了。沒成也不要緊,賣家還能看人下菜碟,給下一個人報12塊。

陝西放羊娃崔應國,“賒購”鄉親的羊毛,一次賺了4萬多。他自我感覺良好。一打聽,才知道梳出的羊絨,一斤能賣上千元。他從此賴在清河不走了。從單純販賣原材料,到粗加工羊絨,這是清河產業帶發展的第一步。

同樣的故事在橋頭鎮一樣上演。兩年前,溫州八名個體戶落網。當地10萬個體戶噤若寒蟬,奔波各地的30萬經銷員,卻沒有停下來。

中國這波商業浪潮,可能是決定你未來十年財富的關鍵

▲1983年2月,永嘉縣橋頭紐扣市場正式營業。有人把廣州百貨站積壓5年的紐扣運到橋頭,僅40多天就一銷而光。

受葉克春的影響,一位名叫王碎奶的農村婦女,讓讀中學的兒子週末去外面進貨,自己把紐扣擺在門板上叫賣。一個星期,她就賺了200多元,超過全家人一年的收入。後來,她成了橋頭紐扣市場個體協會首任會長。

1984年,橋頭鎮中心小學校舍和操場,被改建為小商品市場。有人把廣州百貨站積壓5年的紐扣運到橋頭,僅40多天就一銷而光。這一年橋頭銷售紐扣50億粒,相當全國人均5粒,銷量佔全國的80%,全球的60%。

這些個體戶,沒背景沒資源,倒賣不了批文。但在信息不發達的年代,總有東西在A處棄之如敝履,B處寶貴如黃金。有信息差就有利差,有利差就有錢賺。現在聲名顯赫的民營企業家,都曾是綠皮火車、蛇皮袋的老朋友。

晝夜交替中,農民實現了階級跨越。而後來“中國製造”的輝煌,正是此刻,從普通人一點一滴的集聚開始。

03

1993~2001年:消費兇猛,進駐大賣場

這一年起,人們終於不用揣著糧票出門了。

1995年,中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係數,已經從改革開放初期的69%下降到了50%——按照聯合國標準,人們其實已經進入“小康”。

基本的吃食方面,中國人已經得到滿足。大家兜裡的錢,急需一個出口。90年代彩電的普及,人們第一次感到廣告的狂轟濫炸。五彩斑斕的畫面,以最快的速度讓百姓認識到商品市場,把他們帶入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商業大廈中。

瘋狂的營銷戰背後,選擇權正從商家手中,悄然轉移到消費者手中。零售業從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一個標誌性事件是1992年的中原商戰。

亞細亞是鄭州一個1.2萬平方米的民營商場。以往,消費者去商場要忍受昏暗的環境、混亂的貨架,甚至營業員的白眼。89年開業的亞細亞,卻一改常態:大廳有人工瀑布,營業員鞠躬問好,還有迎賓小姐、舞蹈演員,甚至國旗手。

幾天功夫,亞細亞在報紙上投的廣告,超過鄭州所有商場一年廣告費的總和。這引發了當地五大國營商場的“聯合圍剿”,中原商界掀起一場史無前例的價格戰。總經理王遂舟習慣手持對講機發出命令,同類商品只要發現其他對手價格低,馬上調價。

要想在激烈的價格戰中求生,商場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拿到更多樣化的商品,二是加大廠家直銷的比例。前者負責提供更好的服務,後者是挖空心思降低成本。

中國這波商業浪潮,可能是決定你未來十年財富的關鍵

▲利群是青島市第一家向社會發行股票的企業。1992年僅10天時間,2000萬股利群股票銷售一空。圖為1994年,臺東利群商廈開業慶典。

這恰好是產業帶從業者的機會。經過十年經營,很多人發現原材料粗加工,遠不如下游深加工賺錢。1994年,清河產出第一件羊絨衫,正愁銷路。東高老總宋永恆把這個任務交給了20出頭的臧國良,讓他去會一會當年不安分的小店員——現在是青島利群大廈的掌舵人。

臧國良帶著鄉鎮企業的合同,忐忑地敲開了商業大廈的大門。12月8日,他開出了清河第一張、也是利群第一張羊絨增值稅發票。時隔26年,他依然記得金額:5736元。

自那之後四年,他從業務員一路做到華中辦事處經理,搞定了鄭州亞細亞、武漢武商、南寧夢之島、長沙友誼阿波羅等十幾家商場。1999年,他伴隨第三次下海浪潮,註冊了羊絨製品公司——京維斯。

90年代末,羊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