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高橋的“門”、張江的“樹”、陸家嘴的“樓”……這些“網紅”都跟這片試驗田相關

上海1.jpg

外高橋的“門”、張江的“樹”、陸家嘴的“樓”……這些具有“網紅”氣質的符號,背後都有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試”和“闖”的故事。

2013年9月揚帆啟航,經過總體方案的1.0版、深化方案的2.0版和全面深化方案的3.0版,到去年8月臨港新片區的成立——六年多來,這片改革試驗田始終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對標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在投資、貿易、金融、事中事後監管等重點領域形成了一系列基礎性制度和核心制度。截至目前,上海自貿試驗區累計新設企業6.4萬戶,是前20年同一區域的1.8倍,新設外資企業1.2萬家,累計實到外資331億美元。

外高橋的“門” 與生俱來的開放基因

外高橋保稅區,也是上海自貿試驗區的誕生地,這裡共有8個出入的大門,門內和門外連接著的正是廣闊無限的全球市場和不斷升級的國內市場。

上海自貿試驗區揭牌當天,經過一個月晝夜奮戰的基隆路2號門改建工程完工:一改傳統的框架構造,採取完全開放式的設計理念。兩天後,中國首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對外公佈,邁出與國際通行投資規則接軌的重要一步。

這張單子推開了一道市場開放的大門。在如今的浦東,95%以上的外資企業通過備案方式設立。截至目前,54項服務業製造業擴大開放措施中,包括外商獨資醫院、認證機構、職業技能培訓在內的50個首創項目已相繼落地。

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上海自貿試驗區天生具有開放的基因,而外高橋的“門”無疑是最佳象徵。

前幾天,基隆路上的上海自貿試驗區離岸轉手買賣產業服務中心正式啟動,這標誌著離岸貿易這一新型模式由重點企業參與試點進入常態化、規範化、規模化的產業發展階段,可大幅降低跨國企業開展國際貿易的物流運營成本。

去年,浦東率先“破冰”,發佈支持離岸轉手買賣的若干措施。經過一段時間發展,上海自貿試驗區內已有47家中外資企業獲得離岸轉手買賣支付匯兌便利支持,佔全市比重超過90%。作為首批試點企業,德國光學巨頭蔡司集團在外高橋設立了中國區總部,其首席執行官謝磊告訴記者,“離岸貿易”是上海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關鍵一招,“這一領域的增長潛力很大”。

上海自貿試驗區正計劃推出針對離岸業務的財政扶持政策,降低企業開展離岸業務的稅收負擔,力爭在三至五年內將離岸業務打造成新的增長點。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保稅區管理局副局長陳彥峰表示:“我們現在力推離岸貿易,就是在為未來謀篇佈局。”

張江的“樹” 制度創新打破固有桎梏

400餘家生物醫藥企業、20餘家大型醫藥生產企業、300餘家研發型科技中小企業、100多家各類研發機構——如果把張江的生物醫藥產業比作一片樹林,那麼,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制度創新就是用改革的方法徹底打碎了一棵棵樹苗向上生長的桎梏,更多參天大樹正在呼之欲出。

坐落在哈雷路上的和記黃埔醫藥(上海)有限公司,手持多個在研的抗癌新藥。“呋喹替尼是首個在國內發現、研發並獲批的治療結直腸癌的抗腫瘤新藥。如果沒有上海自貿試驗區探索的‘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這項制度創新,中國第一個本土研發創新藥不會這麼快就上市。”公司資深副總裁崔昳昤告訴記者,這項先行先試解決了成果變產品、產品變商品的難題。

張江被稱為中國“藥谷”,目前擁有國內最完備的生物醫藥創新發展生態,集聚著眾多創新型研發企業。但在過去,受制於原有生產許可與上市許可“捆綁”的新藥審批制度,一大批原始創新成果迫於產業化壓力,往往被過早轉賣,有的甚至因為缺乏後續資金而難以為繼。

“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試點為醫藥研發企業鬆了綁,上市許可和生產許可相分離,大大降低了新藥產業化的門檻和成本,激發出藥品研發機構和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

一片樹林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在浦東新區科技經濟委主任唐石青看來,生物醫藥產業具有特殊性,不僅需要重點產品和領軍企業的帶動,更需要產業鏈的全生命週期支撐。經過多年蓄勢,生物醫藥產業已在張江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並集聚起各種產業要素。

去年年底,和記黃埔抗腫瘤藥物產業化基地項目宣佈與張江科學城簽約,總佔地面積43畝,總投資額約1億美元。

“我們之前專注在張江做創新藥研發,共有8個一類新藥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目前最迫切的需求就是產業化的土地空間。”崔昳昤表示,公司計劃在未來三四年內建成一個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口服固體制劑生產基地,“從創新藥的研究與開發,到創新成果產業化與市場化,期待更多生物醫藥企業在張江茁壯成長。”

陸家嘴的“樓” 持續注入發展新動能

2015年4月,上海自貿試驗區擴區至陸家嘴,陸家嘴成為金融領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試驗田和主戰場,這也給整個區域的發展注入了高含金量的新動能。

樓宇經濟歷來是陸家嘴金融城的重點產業,目前這裡已成為全球樓宇經濟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這一幢幢摩天大樓裡,越來越多的“第一”不斷誕生——國內首家外資獨資的保險控股公司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今年1月開業,國內首家新設外資控股合資證券公司摩根大通證券也在3月宣佈“雲開業”,更多具有首創性、示範性意義的外資金融機構項目正在加速落地。

今年以來,又有三家國際資管機構落地金融城,包括英國第一大、全球資產管理規模第11位的資產管理機構勵正集團註冊了勵正法通商務諮詢(上海)有限公司,超過200年曆史的德國私人銀行H&A設立了外資資管公司顥科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全球最大私人控股公司美國嘉吉集團旗下另類資產投資管理人嘉沃投資設立了不良資產管理機構上海研臻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目前,全國共有25家外商獨資私募基金管理人獲得備案,其中22家落戶陸家嘴金融城。羅素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譚穎表示:“疫情之下,上海自貿區的改革創新、陸家嘴的各項服務都沒有停頓,反而還在提速。”

上海自貿試驗區已經與國際金融中心建立起緊密的聯動機制——創新的自由貿易賬戶體系,累計開立賬戶13.2萬個,本外幣融資總額1.7萬億元;率先推出跨國公司總部外匯資金集中運營、本外幣雙向跨境資金池等一批金融創新試點。

上海自貿試驗區陸家嘴管理局局長張宇祥表示:“面向未來,陸家嘴金融城將以制度創新為帶動,繼續提升具有較強金融資源配置能力和輻射能力的全球性金融市場地位。”

作者:本報記者 唐瑋婕編輯:錢亦琛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