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間四月天。4月初的威縣一片繁花盛開,開得最盛當屬梨花。4月4日至6月,威縣第四屆梨花節舉辦正酣,10萬餘畝梨花勾勒出一幅田園美景,讓人久久流連不忍離去。曾經只是耳聞的威縣這次有幸實地造訪,除了梨花美景,特色小吃也成為一道抹不掉的記憶。
晚飯時間,我們一行人來到一家威縣本地餐館,只為品嚐那個被稱作“錯過可惜”的威縣火燒。前面的涼菜熱菜都是預熱,威縣火燒一端上來,嚷嚷著要減肥的也默默鬆鬆腰帶再來上一個。最早的威縣火燒是無餡的,咬起來很勁道。現在已經改良出好幾個種類,如油酥火燒、糖火燒、餡火燒。我們這回吃的是餡火燒,裡面帶肉餡的。單看外形,威縣火燒很像驢肉火燒,呈牛舌狀。店家已經事先將火燒從中間一切為二,拿起一個才發現其中的端倪。驢肉火燒是燒餅橫著切開裡面夾上驢肉,餡火燒卻是肉餡卷在餅裡,分成若干層。火燒外皮酥脆,趁熱吃時,咬一口能聽到咔嚓咔嚓外皮斷裂的聲音。裡面的餅則薄而柔韌,裹著的餡汁鮮香,回味悠長而且非常飽腹。
據介紹,威縣火燒是邢臺著名傳統小吃,已有400多年曆史。火燒源於燒餅。燒餅的歷史相當悠久,早在唐朝就有記載,是伴隨著西域客商沿著“絲綢之路”傳至山西的。至明朝“燕王掃北”之亂之後,河北一帶民生凋敝,人煙稀少。永樂二年,明成祖朱棣“遷山西民以實之”。山西的吊爐打燒餅手藝隨之傳到威縣一帶。威縣人融合大餅與胡餅工藝,以白麵與小磨香油為原料,佐以鹽、花椒粉等,用吊爐烘烤,創造出風味獨特的“火燒”,因狀如牛舌,俗稱“牛舌頭火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