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魯迅化”是要去掉什麼?莫言殘雪餘華一致這樣認為​

“去魯迅化”是要去掉什麼?莫言、殘雪、餘華一致認可​。

重要時刻挺身而出,危急關頭力挽狂瀾,要麼吶喊、要麼出擊,這便是英雄。我國就是一個從來不缺少英雄的國度,當代面對急切突發事件,自願請戰的白衣天使就是英雄,就是民族大者,可他們的角色曾經也被無數次詬病,被不理解,被抨擊,甚至被陷害、被捅刀子。看來大擔當者必然揹負大疑惑、擔當大險阻。

自然,民族大者也有“不合適宜”的時候,時光交錯,曾經有民族“脊樑”之稱的魯迅正面臨一場當今的“去魯迅化”風波。

支持“去魯迅化”者

“去魯迅化”是要去掉什麼?莫言殘雪餘華一致這樣認為​

2010年前後,我國教育界掀起了一場“去魯迅化”之風,這個目的是要在九年義務教育叢書中將魯迅先生的文章下降,從而讓當代一些更具價值的作品上架。十年來,此舉被認為是“去魯迅化”。那麼“去魯迅化”到底是要去掉魯迅的什麼,當代大作家們又是如何看待魯迅的?

首先對於“去魯迅化”風尚,是基於一定的民意,不然也不可能蔚然成風。同樣不支持“去魯迅化”的人也有很多,為此雙方形成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口水拉鋸戰,不過,幾年下來支持“去魯迅化”的一邊明顯佔據優勢,所以在我國一些沿海發達地區,魯迅的作品就率先搬了下來,首當其衝的就是文章《風箏》等,據說按照那個趨勢,魯迅的《藥》等小說也有可能面臨下架,在課堂上與青少年失之交臂。

然而不支持“去魯迅化”的人也在“負隅頑抗”,試圖阻止,只是個人之力豈能阻擋時代的步伐。

從九年義務教育叢書中下架魯迅的作品後,“去魯迅化”可謂愈演愈烈,甚至有地方出現了在高中課本“去魯迅化”的現象。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要說“小學生一拍文言文,二怕周樹人。”可以理解,但高中生還不具備讀懂魯迅的智商條件嗎?

不支持“去魯迅化”者

“去魯迅化”是要去掉什麼?莫言殘雪餘華一致這樣認為​

顯然這是不太合理的,為此不支持“去魯迅化”的家長越來越多,他們認為魯迅不可以“去”,不僅高中生不可以去,而且中小學也應當保留魯迅的文章。因為“70、80、90”後的家長們認為,自己就是讀著魯迅長大的,是魯迅伴隨了他們的童年,更是讀魯迅的年代裡,他們理解了年邁父母在新中國建設時期,耕耘的價值、埋頭苦幹的精神和國家強盛的文化依據。

強烈建議不能“去魯迅化”。然而支持“去魯迅化”的人認為魯迅的文章孩子們讀不懂,給青少年的成長,平添了負擔。特別是魯迅生活的年代較為久遠,他的文章晦澀難懂,裡面充滿了血淋淋,吃人,陰森森如入古道。故而中小學課本里拆除“魯迅”也是替孩子們著想,誰不想讓自家的孩子輕鬆上陣,度過輕鬆愉快的少年時光呢?何況魯迅文章裡宣揚的價值與當代社會已經格格不入,不利於孩子們價值觀的培養。

支持者有口難辯,只能拿現實經驗反駁。他們認為魯迅的文章頗有趣聞,曾經在課本里出現的文章都是精中選精,如果這些文章都要下架的話,他那最寶貴的匕首般的雜文豈不是“永無出頭之日”?而且將來青少年在上語文課時,家長們擔憂孩子可能會缺失人文理想。支持“去魯迅化”的理由很多,譬如魯迅文壇地位的聳動,沒有寫過長篇小說,算不得文學家,只是善於拿筆桿子與大多數人較勁。

那麼魯迅的文章到底值不值得青少年們學習或者值不值得現代人讀呢?我們看看當今我國文壇上名氣最高的作家怎麼看待魯迅?

莫言

“去魯迅化”是要去掉什麼?莫言殘雪餘華一致這樣認為​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我國第一個獲獎作家,他因作品質量極佳和產量高而贏得讀者青睞,成為我國當代文壇之上首屈一指的作家。但在他眼裡,魯迅先生就是一個天才作家,文筆了得,特別是小說水平很高。因為莫言從小是讀魯迅長大的,他甚至一直模仿魯迅,但始終無法超越。

莫言坦言願意用自己所有長篇小說換魯迅一個短篇。如果能寫出一部像中篇《阿Q正傳》那樣在文學史地位的作品,寧願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並說自己模仿魯迅是從小就開始的,一直深入想超越,最後都無法從受魯迅的影響中走出來。作為去年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人選的女作家殘雪她更是執迷於魯迅的作品。

殘雪

在殘雪眼中,先生是了不起的,曾經殘雪自詡中國的“卡夫卡”。殘雪在這些年的艱辛創作中,日漸贏得了西方文壇的看重,她還走進了布克國際文學獎的短名單。甚至在美國高校,殘雪的作品被認為是高級,乾淨而美感十足。而殘雪本人幾乎是執迷於魯迅的作品;除了對魯迅司空見慣的熱門小說《孔乙己》《祝福》喜愛外,她還對魯迅的散文集《野草》,甚至冷門歷史小說《鑄劍》評價不淺。

“去魯迅化”是要去掉什麼?莫言殘雪餘華一致這樣認為​

先生的作品能讓人快速成長,浮躁的年輕人會很快持重起來。殘雪年輕的時候這種感覺尤其明顯,她在《什麼樣的硬骨頭-關於魯迅》文章裡詳細說了魯迅作品對年輕人的價值;

我記得我抄錄了厚厚的一大本,反覆揣摩那些內容,還用普通話反覆朗誦。《野草》裡面的很多篇什我都能背下來。那個時候我還不完全懂得《野草》的深奧含義。我只是被那種悲愴和深邃的語感所吸引。當我沉浸在那種語感裡頭時,性格不知不覺地就在起變化,即使我想要輕浮也不可能了。

餘華

除了當下炙手可熱的莫言和殘雪外,我國最先走向海外的作家,在海外影響力絲毫不下於莫言的餘華,當談起魯迅時,他的激動總是顯於表面,並不是他多有喜愛魯迅,而是厭惡。

“去魯迅化”是要去掉什麼?莫言殘雪餘華一致這樣認為​

餘華厭惡魯迅由來已久,像今天的中小學生一樣,看見魯迅的作品就頭疼,並且在老師的過度“消費”下,“魯迅”確實被餘華的老師們“糟蹋”過。在老師的要求下,魯迅的文章統一背誦,甚至默寫全文都時有可能,所以餘華不免“討厭”魯迅。但是這只是錯誤理解和小時候誤解情況下的“陰差陽錯”。

在成年後,餘華不經意重新認識了魯迅,那是一本被置於角落的魯迅作品,工作中的餘華隨手翻開這本《狂人日記》時,很快被裡面的文字震著了。因為他發現魯迅這樣寫到;“要不,趙家的狗何以多看我兩眼。”餘華覺得這個魯迅有點厲害,他只用一句話就讓一個人精神失常,很多作家愕然寫下幾萬字,他們筆下的人依然正常。

在餘華眼中,曾經“目不識丁”,在老師的強硬要求下,大家誤讀了魯迅,長大後自己重讀魯迅,發現了魯迅一字千金,用最短的語言表情達意,讓餘華心動不已,因為他從魯迅那裡學到了太多,為此文學界一致認為餘華是魯迅精神繼承人。餘華自己也說“魯迅一直激勵著自己前行。”後來的暢銷作品《活著》裡面的人物與魯迅的《孔乙己》何其神似。

魯迅文學貢獻

不僅這些當代最有名的作家認可魯迅,甚至是我國近半個文壇都深受魯迅的影響。昔日的魯(魯迅)郭(郭沫若)、矛(矛盾)、巴(巴金)、老(老舍)、曹(曹禺),都是以魯迅為文壇“扛把子”。也是在魯迅先生開闢的新文學白話文帶動下,我國文學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色彩。

“去魯迅化”是要去掉什麼?莫言殘雪餘華一致這樣認為​

只是文壇地位並不代表文學價值,所以即便文壇老大哥也照樣面臨被搬下神壇的可能,近幾年的“去魯迅化”就是最好的見證。不過“去魯迅化”去的是文章,他們認為當代價值觀的改變,魯迅文章不再適應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也不再適應青少年們學習。其實持這種看法的人,不免太過“前沿”,以至於數典忘祖。

魯迅是伴隨幾代人成長的集體記憶,他雖然血淋淋,但也是在他彷徨警覺的吶喊下,喚醒了愚昧落後的國人,讓我們懂得質疑精神的寶貴,以及在畏難面前大膽擔當,敢於做時代的“逆行者”,所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黑暗裡有人萬丈光芒,有人也一身鐵鏽,時代使然,俠之大者肩挑泰山。因此先生最給力的除了親力親為鬥爭經驗外,令民族自豪的也有他如劍似芒的筆尖,刺醒了整體中國人居安思危的生存哲學,於三座大山之下站直脊樑。

其實魯迅適合青少年學習的文章並不少,他的這些作品文字優美,堪稱現代漢語言藝術的範本,孩子讀起來也朗朗上口。比如《社戲》、《從不吃藥到三味書屋》以及下面這篇婦孺皆知的《少年閏土》;

“去魯迅化”是要去掉什麼?莫言殘雪餘華一致這樣認為​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去魯迅化”給孩子們的身心帶來了輕鬆和愉快不假,但同時也給他們弱小的肩膀留下了承擔社會責任的遺憾!

你支持“去魯迅化”嗎 單選

0

0%

不支持

0

0%

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