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福建人在煙臺的一條百年老街上的民國建築裡開了一家江南茶舍

一個福建人在煙臺的一條百年老街上的民國建築裡開了一家江南茶舍

█ 茶舍,原有四種解釋:1、唐代宜興採造貢茶處;2、製茶房舍;3、亦稱“茗舍”,烹茶供客之所;4、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如今有更多形式及含義。但置於鬧市之中,設於古建之內,頗具特色的為數不多。今天,聽80後負責人高倫雙講述特色茶舍的獨家故事。


一個福建人在煙臺的一條百年老街上的民國建築裡開了一家江南茶舍


茶行世家


茶文化源遠流長,茶行自古有之。他所出生的縣城最主要的支柱性產業便是茶葉。兒時記憶中閩北山區白茶比較有名,當地稱之為“晾白仔”或“白仔”(古法工藝陰晾乾)。通常銷往香港,東南亞等;綠茶銷往日本;紅茶銷往全世界。而他出生的地方以茉莉花茶最為出名,主要銷往北方。


家族三代從事茶葉生意,歷經茶行脫變。19世紀20年代,他的爺爺在很小的時候便在茶行裡做工,經過日積月累,勤學苦練,直至新中國成立,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製茶師傅,並慢慢開始帶學徒。6、70年代,全國興起“勤工儉學”熱潮,他的父親高敦順先生被老師選作學生代表,管理茶山的種植與生產。由於工作出色,在80年代末時,受時任全國人大代表、艾勝煌老師的啟發,承包了當地茶山及學校茶廠,做起了茶葉種植、生產、銷售相關產業鏈。轉眼到了1998年,他本人開始接觸家族茶葉生意。正值青春年少的他,主動承擔起銷售業務。因此有很多走南闖北的機會,進而開闊了眼界,拓展了思路。


一個福建人在煙臺的一條百年老街上的民國建築裡開了一家江南茶舍


高瞻遠矚


他剛接觸家族茶葉生意時,縣城中絕大部分茶商包括自己家都在自產自銷茉莉花茶。到了2000年,安溪鐵觀音和臺灣烏龍茶開始走入大眾視野併成為主流茶葉。但地處閩北的家鄉不產鐵觀音,更不產臺灣烏龍茶,這無疑是家族企業的短板。當時城鎮裡並沒有人意識到這一點,依舊墨守成規地自產自銷茉莉花茶。而他敏銳地觀察到這一現象,並確信這是一次難得的商機,於是決定摒棄一直賴以生存的茉莉花茶的製作銷售,選擇採購鐵觀音及烏龍茶銷售。這一決定立刻引來的父親的反對,因為選擇採購第三方茶葉經營,勢必會導致自家茉莉花茶產量降低,進而對家族企業造成致命的打擊。二人對茶葉的觀念及未來市場發展產生了各自的認知。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實踐的檢驗,鐵觀音及烏龍茶的持續暢銷使其父親認清事實,明白固步自封的思想已經無法適應市場。若固執己見,最終結果只能是被淘汰。因此同意摒棄原有的茉莉花茶精製廠,降低成本,採購鐵觀音及烏龍茶銷售,增加利潤。這一決定讓家族企業重獲新生。


2006年左右,紅茶及白茶開始走俏,這讓其家族企業迎來了又一次轉機。其父親高敦順先生早年間便是做紅茶、白茶、綠茶、茉莉花茶製作出口生意的。摒棄茉莉花茶是市場的優勝劣汰,對其父親來說是被動的抉擇,放下半輩子為之奮鬥的事業實屬無奈之舉。如今能“重操舊業”,讓自己的製茶技藝有用武之地,既能實現自我價值,又能為企業創收,令其父親興奮不已。


一個福建人在煙臺的一條百年老街上的民國建築裡開了一家江南茶舍

一個福建人在煙臺的一條百年老街上的民國建築裡開了一家江南茶舍


茶舍的蛻變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店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總結到:第一代茶店像藥鋪,白帽子,白口罩,白大褂,只負責買賣,售後服務滯後;第二代茶店允許女銷售員出現,但整體服務人員年齡層偏大;第三代茶店可以在店裡品茶體驗,設有茶相關衍生品;如今的第四代茶店,他希望做到不僅有茶葉、茶具銷售,茶品體驗,還能有豐富多彩的活動供客人參與,進而達到身心愉悅的效果。


一個福建人在煙臺的一條百年老街上的民國建築裡開了一家江南茶舍


2011年,杭州某茶會所舉辦的活動讓參與者提高飲茶品位,感受親切服務,修身養性,進而形成更好的平臺。全程參與體驗的他備受啟發,這促使他對家族生意做了最大一次變革,下定決心創辦第四代茶店。回到煙臺後便考察了諸多地點,如煙臺山,毓璜頂公園等,均不符合其心意。偶然間發現北馬路一處老房子。而茶行歷史悠久,若能在此處創辦茶店,茶行與古建定會相得益彰。後經多方協調,最終談下北大街36號,作為茶店新址。


茶店早已完成了從最初只解決溫飽,到現在要承載文化的轉變。


如何讓客人更好地靜心品茶,

進而通達心性,

成為其畢生修行的課題。


為此,他用在外所學,對家族經營的茶葉品類一變再變,目的是更好地體現茶葉價值,更好地服務顧客。


一個福建人在煙臺的一條百年老街上的民國建築裡開了一家江南茶舍


店名由來


新茶店的規劃是在老店——中閩山之韻的基礎上做更大地提升,便要給茶店起新名字。當時已經接觸佛教文化的他,想到《金剛經》中所講:


“一合相”


茶店開業在即,其好友特從泉州開原寺慧光老和尚處求得墨寶“清其神”送來做賀禮。這三個字的順序無論如何顛倒,寓意都是好的,這給了他很多靈感。同時又想起家族從事茶葉生意多年,在存留的老票據上看到過的,用毛筆書寫的“怡和祥”,這三個字每個字的寓意都很好,便決定啟用這個老品牌,用做新店店名。

一個福建人在煙臺的一條百年老街上的民國建築裡開了一家江南茶舍

一個福建人在煙臺的一條百年老街上的民國建築裡開了一家江南茶舍


古建改造


在梳理古建相關資料時發現,此建築建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是原煙臺老百貨公司舊址。北大街在清朝時期便是車水馬龍的商業街。如今它原有的配套設施已經老化,在其木質結構基礎上如何做出符合現代化需求的改造,可謂煞費苦心,裝修耗時長達一年之久。如今看到的店內所有裝修均在2011年之前完成。


一個福建人在煙臺的一條百年老街上的民國建築裡開了一家江南茶舍


空間設計


怡和祥茗茶雅舍進門是動態區,中間是展示廳,售賣自產茶葉,種類多樣。正中有一臺古樸製茶機,很有年代感。右手邊是前臺,後面是五味閣,取五味雜陳之意。內設手串,文玩,玉器,香品等。大廳左側是趣野齋,主要陳列自制精品茶具。


一個福建人在煙臺的一條百年老街上的民國建築裡開了一家江南茶舍

一個福建人在煙臺的一條百年老街上的民國建築裡開了一家江南茶舍

一個福建人在煙臺的一條百年老街上的民國建築裡開了一家江南茶舍


經大廳,穿小院,來到靜態區。一樓設有暢心齋和默照齋。沿兩側木質老樓梯上至二樓,東側是意在締造儒釋道文化的歸隱齋,進門迎面是《一團和氣圖》,該作品意在闡釋華夏自古的中庸思想,代表了本土的儒、道與外來的佛和平共處的和諧觀。另有仙鶴踏龜,拂塵等法器。二樓中間位置是近百平米的枯木堂,是怡和祥功能性最強的空間,抄心經、讀書會等活動均在此進行。西側是一味齋,取禪茶一味之意,內設佛堂,進門需脫鞋,席地而坐。此空間內陳設諸多佛教文化物品,左手邊是佛堂,供奉邊朝暉老師親手繪畫的重彩水月觀音。三足銅製香爐,虞公窯達摩祖師像,手抄心經等。


一個福建人在煙臺的一條百年老街上的民國建築裡開了一家江南茶舍

一個福建人在煙臺的一條百年老街上的民國建築裡開了一家江南茶舍


屋內不設電視,不擺商品,摒棄一切讓人起雜念之物,這樣更有助於茶客安心品茗,收穫寧靜。


一個福建人在煙臺的一條百年老街上的民國建築裡開了一家江南茶舍


動態區與靜態區鏈接處有一小院,頗具特色。煙臺市位於山東省,地處北方,鮮有竹木。身為福建人的他對竹子情有獨鍾,蘇軾《於潛僧綠筠軒》寫到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他便想方設法從南方運來水竹種植在小院內。現在竹高超過二樓屋頂,已成參天之勢。

小院幾乎保持了古建原有樣貌,抬頭仰望,狹長的天井,青磚鋪路,灰牆直上,翠竹搖曳,碧瓦垂簷,給人無盡美感及無限想象空間。


一個福建人在煙臺的一條百年老街上的民國建築裡開了一家江南茶舍

一個福建人在煙臺的一條百年老街上的民國建築裡開了一家江南茶舍


改造後的怡和祥顯得與周遭建築“格格不入”,但正是這樣的怡和祥,在人聲鼎沸的北馬路上,給人以“身處鬧市中,心在寧謐處”的感受。


一個福建人在煙臺的一條百年老街上的民國建築裡開了一家江南茶舍


文化活動


“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是福建武夷山的一則宣傳標語,與承載著弘揚傳統文化使命的怡和祥理念十分契合。他希望新茶店能凸顯更多國學文化,將儒釋道文化與茶文化有機結合。同樣一杯茶,希望大家看到更多傳統文化的內容。他經常邀請儒釋道文化及傳統文化相關老師在店內舉辦不同內容的講座活動。


基於現代大多數人很少動筆寫字,更不用說毛筆了,提筆忘字的情況屢見不鮮。因此每週五店內會舉辦抄心經活動,提筆,要心行一至,落筆,要筆到心到,過程已是修行。所抄寫內容是《心經》,亦有淨化心靈之作用,進而讓參與者身心皆迴歸寧靜。


一個福建人在煙臺的一條百年老街上的民國建築裡開了一家江南茶舍

一個福建人在煙臺的一條百年老街上的民國建築裡開了一家江南茶舍


每週六舉辦佛學或國學讀書會。參與者有的暢談讀書心得,有的分享精緻手作,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所有人相談甚歡,氣氛融洽,深受大家喜愛。看著大家因參與怡和祥舉辦的活動而收穫滿滿,倍感欣慰的同時體悟良多,這是接引,亦是佈施。


這正是第三代乃至第四代茶店現在的特點。之所以不計成本的擴大經營店面,拓展服務內容,就是為了讓現代人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中,放慢腳步,享受當下,梳理思緒,整裝出發。停下是為了更好地前進。


一個福建人在煙臺的一條百年老街上的民國建築裡開了一家江南茶舍


信仰


提及信仰,不得不提他的家鄉,福建省歷來是宗教大省,宗教文化鼎盛,多種信仰並存,這裡大多數人出生後會受其家庭影響。他的家庭就有多種宗教信仰並存,其母親及外婆是虔誠的基督徒,親戚中更是高達90%的人是基督徒。他小時候3、4至11、2歲,常隨外婆到教堂參加活動。基督教文化伴隨了他整個童年。3歲參加奶奶葬禮時,依稀記得一些習俗和儀軌,當時不明其意,後來才明白,奶奶是一名皈依的佛教徒,一些流程符合佛教文化儀軌。自幼耳濡目染基督教文化的他並沒有成為一名基督徒。


2010年結緣中國佛學院戒光法師,與法師相談甚歡,那是他第一次與僧人深度交流,第一次接觸佛教文化。後經走訪各地寺院,接觸諸多法師,潛心研習經典,他認為佛法注重內觀,修心養性,通達智慧,並非封建迷信。他所經營的茶葉生意更是與佛教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趙州禪師的《吃茶去》中有很多所謂禪茶一味的公案。這也使從小耳濡目染基督教文化的他最終與佛法結緣。


一個福建人在煙臺的一條百年老街上的民國建築裡開了一家江南茶舍


收穫


他出生於南平,奮鬥在煙臺。很多朋友問他,背井離鄉開一家茶店的收穫是什麼。他認為是“心”的收穫。通過學習佛法,誦讀佛經,對其心性的改變有很大幫助,最顯化之處是很少升起煩惱心。之前遇到突發狀況,首先想到的是逃避;皈依三寶後,會選擇智慧的方法解決問題,而不是耍小聰明。


從心浮氣躁,到安之若素;

從窮奢極欲,到無慾無求,


是歷練之後的昇華,亦是佛法奧義的顯化。怡和祥的一切都是其內心的外顯,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在陳述著其良苦用心。希望這一處鬧中取靜之所,能啟迪人收穫更高智慧,通達無上正等正覺。佛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一個福建人在煙臺的一條百年老街上的民國建築裡開了一家江南茶舍


福利活動


嗣妙獨家福利

留言集贊免費獲得

怡和祥茗茶雅舍×嗣妙獨家福利


參與方式

關注公眾號參與活動


福利

閩紅工夫·紫隱紅茶50g(價值320元)


集贊活動截止時間:2020.04.30

活動最終解釋權歸嗣妙所有


一個福建人在煙臺的一條百年老街上的民國建築裡開了一家江南茶舍

一個福建人在煙臺的一條百年老街上的民國建築裡開了一家江南茶舍

合作/投稿/建議:[email protected]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及使用

微信公眾號:嗣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