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雲操作系統市場正在爆發

從最初“雲是不是也應該有個操作系統”的爭論,到今天雲操作系統已經成了雲基礎架構的中樞神經,通過這十多年的培育、實踐和推廣,人們不再質疑“要不要上雲”,而是將注意力轉移到“上哪朵雲”,以及“如何上雲”。

2020年3月,英國調研機構Canalys報告顯示:2019年第四季度,中國雲計算市場整體規模達33億美元,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在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雲服務再次展現了其能力,為政府、企業提供了強大的雲端計算能力,有效助力抗疫、復工;政府和企業的上雲意願更加強烈和迫切,大部分企業正在評估上雲路徑,並計劃在未來三四個月內採取實際行動。

上雲趨勢不可逆轉,但是上雲的支撐是否完備、給力呢?從雲操作系統的進化可見一斑。

雲操作系統的“風口”來了

筆者還清楚地記得,早在從虛擬化向雲計算演進的轉折階段,就有人提出了雲操作系統的概念。但是,諸如“企業是不是需要一個雲操作系統”、“雲操作系統的內涵和外延是什麼”等問題還是引起了廣泛爭論。

雲計算剛剛興起時,在思想和理論層面經歷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階段,許多概念都經過了反覆甚至激烈的爭論和辨析,其中就包括雲操作系統。隨著企業上雲探索的逐漸深入,廠商也從一開始時的各自為政,到採用開源的標準,如CloudStack、OpenStack等,再到如今,一些廠商在實踐經驗和不斷摸索的基礎上,自主開發通用的雲操作系統平臺,雲操作系統經歷了螺旋式上升的演進過程。

今天,雲操作系統作為一個細分、獨立的產品市場引起了更加廣泛的關注。2020年1月,計世資訊發佈了《國產雲操作系統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深度剖析了全面雲化最核心的支撐點——雲操作系統的前世今生。

《白皮書》回顧了雲操作系統發展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大規模數據中心虛擬化階段。在此階段,人們通過運行多個虛擬機,充分發揮物理服務器的潛能,以便迅速應對數據中心不斷變化的需求。當時,有人將虛擬化平臺與雲操作系統劃等號,這一觀點得到了大多數人的否定。因為虛擬化只改變了服務器的架構,不能實現硬件、軟件管理一體化,所以它只能是雲操作系統的初級形態。

第二個階段,即結合業務應用的定製化階段,其主要特徵是雲操作系統僅適用於特定的應用場景。比如,公有云廠商從上往下強化操作系統的能力,加強與服務器、芯片的適配與整合,從而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應用穩定性。但是,所謂的雲操作系統,只是以單模塊的定製化需求為主。反觀私有云廠商,它們基於私有云平臺從下往上做操作系統,提供增值的軟件產品,推出更多的細分場景和業務組件,打造定製化產品。

第三個階段,基於場景的標準化。在此階段,雲操作系統逐步演進為基於場景的標準化、通用型的雲操作系統,向上,與不同行業、業務場景相匹配,向下,又能與各類軟硬件基礎設施和組件兼容。

可以說,到了第三階段,通用型雲操作系統基本成型,其特徵也十分鮮明:雲操作系統成了構建雲的最小單元;雲操作系統是一個通用的、標準化的產品,可以通過模塊化的方式輕鬆擴展;HCI(超融合架構)是其中一種典型的產品形態。

今天,作為推動政企用戶實現數字化轉型的抓手、實現信息產業生態繁榮的中樞、打造國家安全的盾牌之一,雲操作系統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雲操作系統會不會成為下一個風口”、“雲操作系統會不會火起來”等話題迅速成為業界焦點。

2017—2022年雲操作系統市場規模統計及預測


2020年,雲操作系統市場正在爆發


計世資訊的研究數據從一個側面回答了上述這些問題。2019年,雲操作系統的市場規模為160億元;未來三年,雲操作系統將以年均13%的速度增長,預計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30億元;通用型雲操作系統產品市場2019年的規模為19.1億元,未來將以超過年均30%的速度增長,而超融合的增長最快,將超過傳統私有云和混合雲中的雲操作系統產品。

巨大的市場空間已經顯現,雲操作系統怎能不火?

雲操作系統“過三關”

雲操作系統的基本功能,相信很多人都比較清楚。《白皮書》中這樣描述:雲操作系統,是指構架於服務器、存儲、網絡等基礎硬件資源和PC操作系統、中間件、數據庫等基礎軟件之上的,管理海量的基礎硬件、軟件資源的雲平臺綜合管理系統。從前端看,用戶可以通過雲操作系統按需取用資源,並按使用量付費;從後臺看,可以通過雲操作系統兼容各類異構軟硬件基礎資源,並實現資源的動態調度。

說得更直接一點,雲操作系統就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平臺,向下可以屏蔽資源池中軟硬件的差異,向上則能夠支持各種不同的前端設備和應用。有了雲操作系統的助力,企業的上雲之旅可以事半功倍。

現在的關鍵問題是,雲操作系統真正落地成為普惠各行各業的通用平臺,必須克服以下幾項挑戰。

首先是兼容性方面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兼顧傳統業務應用與雲原生應用,讓用戶不會顧此失彼。其次是安全可控方面的挑戰,尤其對於中國雲計算廠商來說,更有效地掌握雲計算核心技術,保證雲操作系統的自主可控安全才是重中之重。最後是生態建設方面的挑戰。雲計算的發展依靠就是整個生態,而云操作系統又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特別是要與上下游的軟硬件進行適配,即以操作系統為核心,連接從芯片到硬件系統再到各種應用軟件的完整生態,進而推動整個雲產業鏈的國產化,惠普於民。

雲操作系統為什麼現在成了“風口”?從宏觀的角度看,國家在加強新型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芯片、操作系統等都是夯實數字基礎設施的核心和關鍵。在當前雲操作系統標準化、模塊化、適用泛在化的背景下,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雲操作系統已成為國家信息安全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信創產業的重要一環,此為天時。政企用戶大規模上雲,需要更強有力的基礎設施層面的支撐,這也刺激了對雲操作系統的需求,此為地利。越來越多的基礎設施提供商、雲計算產品和解決方案廠商、雲服務商開始涉足雲操作系統市場,雲操作系統的定位、功用越來越清晰,有更多的應用場景被挖掘出來,人們對雲生態系統的建設也越來越重視,此為人和。

有了天時、地利、人和,雲操作系統怎能不火?

產品服務、市場與戰略兩手都要硬

《白皮書》對國內雲操作系統市場競爭格局進行了梳理和歸納。目前,國內主要的雲操作系統廠商大致可分成三大陣營:一類是提供互聯網工具的廠商,以微軟、阿里雲、青雲QingCloud等為代表,他們依託自有產業資源,結合雲計算技術,以互聯網組件的形式對外輸出雲服務能力;一類是提供軟硬件一體產品的廠商,典型代表是華為、浪潮、新華三等,他們的基本策略是採用軟硬件一體的封閉或半封閉平臺,實現軟硬件一體交付;還有一類是提供標準化產品的廠商,以VMware、華雲數據等為代表,他們基於用戶場景化需求,打造模塊化、標準化的雲操作系統產品,並以軟件產品的形式獨立交付。

不一樣的產品定位決定了,這些具有不同特色、以不同方式交付的雲操作系統,有自己最適合或者說最匹配的業務應用場景。比如,互聯網客戶與傳統行業客戶在選擇雲操作系統時就有不同的側重點,有的關注靈活性、成本,有的則看重成熟、穩定、可靠。就像一句廣告語所說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客戶在選擇雲操作系統時,只要選擇適合自己的,併為未來的擴展預留空間就可以。

雲操作系統重點廠商競爭力矩陣圖


2020年,雲操作系統市場正在爆發


數據來源:CCW Research,2020/01

《白皮書》從產品服務能力和市場及戰略能力兩個維度,對市場上主要的雲操作系統產品服務商進行了競爭力分析,為客戶的選擇提供了一個參考。《白皮書》將被研究的廠商劃分歸類到四個象限,包括參與者、創新者、挑戰者和領導者。青雲QingCloud的創新者身份、華為的挑戰者身份爭議不大,但是華雲數據出現在領導者象限中,並且與微軟、VMware這樣的操作系統老牌廠商並肩,讓很多人刮目相看。

作為雲操作系統市場上的領導者,應該具備出色的產品服務能力和市場及戰略能力。產品服務能力包括產品的全面性、強大的技術支持能力、應用場景的豐富性等;市場及戰略能力應以市場推廣能力、管理團隊經驗、成功案例數量、合作伙伴生態、用戶滿意度等指標說話。作為雲操作系統市場的“後起之秀”,華雲數據以前瞻的戰略、自主創新能力,以及豐碩的生態建設成果證明了自己。

2020年,華雲數據將迎來成立十週年的紀念日。成立以來,公司始終秉承為企業級用戶提供應用創新的雲計算服務,幫助用戶採用雲計算提升IT能力,實現業務變革的宗旨。2019年3月,華雲數據合法合規收購了國際領先的超融合軟件廠商Maxta的全部資產。此後不到半年時間,華雲數據研發的國產通用型雲操作系統安超OS正式發佈。這款以安全可信為基礎,以業務優化為核心的輕量級雲創新平臺一經問世便受到了不同行業客戶的歡迎,並在政府、醫療、能源、教育、科研、金融等行業快速落地。比如,國泰基金採用華雲安超OS 2020 構建雲基礎支撐平臺,實現了計算、網絡和存儲資源的快捷、靈活交付和統一管理,建立運維與開發獨立的開發測試內部環境,開發測試一些創新、敏捷性的業務。

致力於自主研發的華雲數據目前已累計獲得500多項知識產權,在私有云、混合雲、公有云和超融合領域均通過了可信雲評估,並且獲得了軟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5證書,擁有國家保密局甲級資質等。這些都是華雲數據雲操作系統的加分項。


2020年,雲操作系統市場正在爆發


華雲數據全力打造以安超OS為核心的雲生態

衡量一個操作系統是否成功,一項十分重要的指標就是產品的兼容性和生態建設。我國曾在桌面操作系統、服務器操作系統的研發和推廣上投入大量資源,但並非一帆風順,這與操作系統本身是否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兼容性,以及與產業鏈上下游實現緊密合作和支持有很大關係。如今,雲操作系統的興起又是一個契機,它能否“大火”,圍繞操作系統的生態建設首當其衝。從某種程度上說,生態建設比雲操作系統本身的快速迭代和功能的豐富更重要。

華雲數據給人的感覺是很會抓重點,從推出雲操作系統安超OS後,就一直在完善產業鏈生態,與合作伙伴共建雲計算生態圈,開啟了從芯片到整機、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以及各種應用軟件的全方位兼容適配工作。

筆者在撰寫此文之前進行了搜索,據不完全統計,僅在過去一個月中,華雲數據就官宣了多項產品兼容性測試和互認證的信息,包括安超OS 2020與金蝶天燕政府數字新財軟件,天津神舟通用數據技術有限公司的神通數據庫管理系統V7.0,數科網維的數科OFD版式文檔處理軟件、數科文件轉換遷移系統和數科網頁輕閱讀系統,雲新信息的雲新數據中心管理軟件,山石網科的山石雲·界,一銘軟件的一銘桌面操作系統V4.0、一銘服務器操作系統V7.0,統信軟件的統信操作系統桌面版V20等完成了產品兼容性互認證。相關測試結果表明,安超OS兼容性良好、整體運行流暢且性能表現優異,完全可以滿足上雲用戶對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

“新基建”浪潮的興起,對於我國雲基礎設施的建設無疑是巨大利好。乘著“新基建”的東風,開放、通用的雲操作系統將在企業大規模上雲的今天起到支柱性的支撐作用,雲操作系統怎能不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