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奇石有緣的牛口石村

牛口石村位於榮成尋山街道的西北部。東南與西龍家村毗鄰,西與清河村接壤,北與迎駕村交界。全村佔地面積餘約1000畝。

明朝成化年間(1480年),孫氏祖九應由嶗山街道辦事處原西嶗山村遷此建村。當時村南山坡上有一座大石硼,其形狀酷似一頭臥牛,特別是頭部活靈活現,口舌、牙齒清晰可辨。這座石牛,被人們視為吉祥物,特以此命名——牛口石村。

這頭牛可不是一半的“牛”,據說曾是太上老君的坐騎。傳說唐朝貞觀年間,“不夜城”(漢代建立的不夜縣,現在的榮成市)境內有一群惡鬼在作祟,災害連年,民不聊生,餓殍遍地,百姓怨聲載道。玉皇大帝得知,派“太上老君”下凡整治惡鬼。太上老君騎上“大青牛”來到人間。太上老君覺得自己是玉皇大帝的“寵臣”,親自和“小鬼兒”動手有失身份。他就指揮“大青牛”上陣,沒想到大青牛確實是“牛”!輕鬆地就戰勝了惡鬼們,讓小鬼們見牛膽顫,“望牛而逃”。在返回天庭之前,為了鎮住惡鬼,太上老君一通唸咒,將一塊大石頭變成大青牛的樣子。這就是“牛口石”。這個傳說在榮成很有市場。記得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國遇到了長達三年的“自然災害”,餓死了許多人。當時就有人提出用牛來“辟邪”,並且說用這個法子可達到“去年草鋪底,今年人鋪地,明年糧食鋪地”的境況。家家戶戶用紅紙剪成“牛”,貼在所有的門上。“牛”身上用黑墨水寫上一句“順口溜”:我是上帝一頭牛,上帝派我下凡遊,不吃人間地青草,專吃人間惡鬼頭。不知是否靈驗,反正1962年的地瓜取得了空前的大豐收,地瓜蔓兒爬到的地方,只要紮下須就結大地瓜,最大的地瓜有30多斤重。全中國人終於得救了。人們稱1963年出生的屬兔的孩子是“地瓜孩子”,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村北有座小山,別看山不大,可是產生的故事卻很感人。

山北坡有個大石硼叫“羆子窩”。相傳早先這裡有一個山洞,洞裡住了一隻公羆子。羆子是熊的一種,人們有叫它棕熊、馬熊或人熊的。毛棕褐色,能爬樹,會游泳。我們這裡有許多關於“羆子”成精,化成人形來昧人的故事。“牛口石”山後的這個羆子也演繹出一段“愛情故事”。

據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前,羆子在這裡已經修煉了幾百年。秦朝建立後這裡來了一戶人家,在山的前坡建了一個茅草屋住了下來。這戶人家是逃荒來的,有父母和小女兒三人,靠耕種維持生活。剛過了兩年,男主人因病去世,只剩下母女二人,相依為命。女兒名叫“大姑”,不幾年大姑就成了大姑娘,長得貌似天仙,用現在的話說“顏值爆表了”。而且心地善良,勤勞能幹。

大姑的美貌引起貔子的注意,起了歪心眼兒,就想霸佔她。有一天晚上它變成一個“帥哥”模樣,鑽進大姑的房間,對大姑百般調戲,終於佔有了她。大姑被貔子弄得神魂顛倒,精神有些失常。大姑的媽媽每天晚上都能聽見姑娘屋裡有男人的聲音,可是每當掀開門簾看看時,又沒有什麼格外的情況。看到閨女的的精神一天天壞下去,大姑的媽媽很是著急,可是也無能為力,因為周圍沒有人家,連個商量的人都找不到。

這一年春天秦始皇東巡,走到了“牛口石”這地方,正巧天黑了,他命令部下就地宿營。始皇手下有一個姓於的愛將,二十出頭,英俊瀟灑,武藝超強,他借住大姑家。看到大姑雖然精神萎靡不振,但是不失為一個美人坯子,心裡有些愛意。大姑的媽媽見到來人就將大姑最近的情況向於將軍哭訴。於將軍就找來隨軍的“天師”給看看。天師一看就明白了。他讓於將軍找來黑狗血,帶著一幫士兵來到“貔子窩”前,先往洞口潑狗血,再讓士兵在山上找來乾柴,架在洞口點火猛燒,將洞裡的羆子活活燒死。這真是“不作死就不能死”。

貔子死了,大姑的病就好了,恢復了原來的美貌,對於將軍也是“一見鍾情”。軍隊要出發了,臨行前兩人戀戀不捨。於將軍與大姑約定:“八月十五月圓之時,我一定回來娶你!”大姑也含情脈脈的看著於將軍說:“那天我會在北山坡上擺一桌酒席迎接你,我等你!”

八月十五到了,大姑將自己打扮成新娘的樣子,親自備好一桌酒席,等著心上的人兒到來。月亮從東邊升起,又從西邊落下去,可是於將軍連個影子也沒有。大姑堅信將軍一定不會失約。從此以後每到月圓之夜她都會在北山坡上擺上一桌酒席,等將軍的到來。年復一年,大姑的滿頭青絲慢慢變得霜白,臨終前還念念不忘和於將軍的約定。這期間她家的周圍又搬來了幾戶人家,有鄰居婦女來串門兒,都勸大姑別等了,找個人家嫁了。可是大姑不相信於將軍是“負心漢”。她讓鄰居等她死後葬在北山坡上,再在墳前擺上一桌酒席。

於將軍為什麼失約呢?據說想當年於將軍在出發不久的途中,被染上了瘟疫而死去。那時的信息傳遞極不暢通,令痴情的大姑等了一輩子。後世人懷念大姑“專一的愛情觀”,就把她的墳稱為“姑墳”,擺在墳前的那桌酒席也化為石頭。一些老人都清晰的記得“姑墳”前有一塊方方正正、天然平坦的石板,那就是酒桌;石板上有天然的石碗、石杯、筷子等。可惜的是由於後人劈山開路,將大姑墳徹底毀掉了。現在村後的北山又被恢復了“原貌”,可是“姑墳”沒影兒了,只剩下了“大姑傳”。


作者/張守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