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縣人”自何而來系列報道④ 鄖山漢水間的古文明

“鄖縣人”自何而來系列報道④ 鄖山漢水間的古文明

幸福院遺址出土的東周青銅缶。

遼瓦店子遺址,被學界認定為楚文化源頭

大自然厚愛鄖陽這方水土,形成了母親河漢江,形成了雄踞中國版圖中部的神農架“中央山系”,造就了山高谷深、林木茂密、江野肥沃的大鄖陽。明代史家讚歎:“未有如鄖幅之廣大險遠者,如以江浙計,蓋几几跨七郡不止焉”,“山谷厄塞,林箐蒙密,中有草木,可採掘食”!

在百萬年前的遠古直立人“鄖縣人”之後,生命在傳續,歷史未斷代。鄖陽區境內,漢江沿岸數十處貫穿人類發展全過程的古遺址,覆蓋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直至夏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如庹家州、喬家院、大寺、遼瓦店子、青龍泉、郭家院等。

這些遺址迭壓著龍山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春秋戰國、秦漢直至唐宋元明清的文化遺存。人類活動的遺址共22處,面積大的達數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深近7米……這些古文化遺址分佈之廣,文物之多,在湖北實屬罕見,足證鄖陽區是古人類的搖籃,也是中華文明起源地之一。

陝西師範大學人類學博士馬強指出:“20世紀大江南北的大量考古發現證明,華夏文明的起源並非完全在黃河流域,而是呈現多元的大面積分散點分佈,其中漢水流域就是華夏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帶,在我國考古學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最為典型的古遺址是遼瓦店子遺址。專家認為該遺址的發現是夏商周史上除河南殷墟以外的最重大發現!

國家文物專家認定,遼瓦店子夏代文化遺存保存完好,極大的豐富了人們對夏代文化的整體認識。專家們根椐考古文化命名規則,給這處遺存命名為“遼瓦店子文化”,並將其列入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2009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朱儁英透露:在鄭州召開的南水北調中線文物考古發現學術會上,國內多位權威專家確認:遼瓦店子遺址,正是學界多年尋找的楚文化源頭。遼瓦店子遺址因此被國家級專家定評為“人類文明通史”遺址!

“鄖縣人”自何而來系列報道④ 鄖山漢水間的古文明

遼瓦店子遺址出土的商代陶鬲。

兩處遺址,包含新石器時代4種文化遺存

在鄖城之東5公里的漢江之濱青龍泉遺址,鄖城之西北10公里的漢江之濱大寺遺址,同樣堪稱“人類文明通史”寶庫。它們包含有新石器時代中期偏晚至末期的仰韶、屈家嶺、青龍泉三期和龍山4種文化遺存。

青龍泉與大寺遺址出土文物2800餘件,陶器、石器、骨、角、牙、蚌等遺物俱全。各個時代古文化遺址和古墓葬的內涵豐富,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門類齊全,為研究丹江口庫區原始社會、先秦歷史和文化提供大量的實物資料。

大寺文化年代距今4000年至5800年。

青龍泉文化年代距今4400年至5200年。

青龍泉與大寺文化的發掘,初步搭起了漢江中上游及其支流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序列:仰韶—屈家嶺—青龍泉三期—大寺龍山。

兩處遺存,展示了新石器時代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面貌。當時已有農業、飼養業和漁業。兩處遺址土質肥沃,利於農耕,有粟類作物;豬、狗被大量飼養,漁獵和採集是當時人們經濟生活的補充手段;附屬於農業的原始手工業,有製陶、制石(玉)、制骨和編織。人們用石質工具挖掘窖穴,建築各種形制的房屋,用竹編織光潔的竹蓆,用製作的陶紡輪捻線,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繁衍1800年之久,過著穩定的定居生活。

“鄖縣人”自何而來系列報道④ 鄖山漢水間的古文明

李營墓群出土了1000多年前的“神人抱魚銅帶鉤”,製作精美。

豐富而驚人的古文明,令鄖陽人為之自豪

人類早期的漢水文明,在鄖陽地區絕不僅僅止於這三處著名遺址。

居國之中部的三千里漢江,流經鄖陽原行政區劃的胡家營、五峰、遼瓦、青曲、大堰、柳陂、城關鎮、楊溪、茶店、青山、安陽13個鄉鎮,境內流長147公里。經專家評定的著名遺址就有20多處,涵蓋了人類發展的全程!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與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發佈消息稱:他們對長江中游地區史前陶窯的研究考察,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大溪文化(距今6000—5000年)遺址,在鄖陽區境內就有大寺、店子河、中臺子、遼瓦店子4處。

2004年8月,湖北省文物局在鄖縣(現鄖陽區)城關東門外,原鄖縣老城幸福院舊址,進行了大規模考古發掘,發現從戰國到東漢時期的古墓葬70餘座,出土文物近300件(套),有陶器、鐵器、銅器、銀器及飾件。

此處墓葬群與相鄰的徐家坪墓葬群(前期發現)相連,總面積達2萬平方米。鄖縣漢代古墓群考古隊隊長宋有志介紹,從發掘的文物來看,反映出漢代這裡(即後來的鄖陽府城)曾是一個人口稠密、十分繁華的城市。

鄖陽豐富而驚人的古文明,不單集中出現在漢江河谷沿岸,鄖陽區境內漢江的大小支流沿岸也有著許多驚人的考古發現。

2006年10月—12月,武漢大學考古系對青山鎮胡家窩遺址的發掘證明,胡家窩遺址第一期遺存是目前丹江口水庫湖北庫區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存。

安陽鎮李營墓群出土的一件1000多年前的“神人抱魚銅帶鉤”日前被確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並被評選為“南水北調工程湖北庫區2008年度十大精品文物”之一。

2006年底,考古部門對漢江支流堵河流域的黃龍、方灘、鏡潭河遺址的發掘,也有重大發現。其中黃龍大東灣遺址一座400平方米的西周庭院遺址中,西周陶器鬲與當地土著鬲同處一個燒烤坑,佐證了楚文化是楚地原始文化在吸收周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這一學術觀點。它對於揭示漢水中游先秦時期的文化面貌有著重要意義。

據統計,目前十堰共有各類文物點2063處,館藏文物55715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959件(居全省第一)、二級文物359件、三級文物5012件。這其中的大部分文物出於鄖陽區。

“鄖縣人”的後裔,在漢水鄖境篳路藍縷,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越夏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一直演進到今天,生命在延續,文化沒斷代!

“鄖縣人”自何而來系列報道④ 鄖山漢水間的古文明

在遼瓦店子這片土地上,發現珍貴的夏代文化遺存。

(採寫:邢方貴 編輯:柚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