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可能因為這個原因滅亡

​很多人認為明朝滅亡是因為清朝。明朝末年出現了一些極端情況,可能是導致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靖難之役”後朱棣由北平進入南京登基稱帝,因北方時常受到韃靼和瓦剌的威脅,且還有北元蒙古勢力的南襲,再加上北平是朱棣的興王之地,所以明成祖朱棣在1421年遷都北平,並改北平為京師。因地理位置上,明王朝首都京師靠近邊關重鎮山海關,且又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所以民間對此稱為“天子守國門”。不管任何時期明朝最精銳的軍隊永遠鎮守在北方,抵禦外敵。

嘉靖年間,戚繼光手上的“戚家軍”成功清除了襲擾沿海各省的倭寇,威名遠揚。威震天下的“戚家軍”也並非明朝最精銳的部隊,明朝最精銳的騎兵部隊鎮守在北方,由俞大猷率領,抵禦遊牧民族對我中原的侵襲。崇禎在位期間,也遵循祖訓,將明朝最精銳的關寧鐵騎放在山海關,阻擋清軍入關,導致中原無兵可用,至此農民起義軍長驅直入攻入京師,造成了明朝的滅亡。

明朝的滅亡有一種說法:明亡於東林黨。東林黨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政治集團。東林黨講學之際,正值明末社會矛盾日趨激化之時。東林黨人士借諷議朝政、評論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為富商巨賈爭利之實。他們雖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等進步口號,然而實質上卻淪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對明末饑荒災民的悲慘現實視而不見,對徵款賑災行為極力阻撓。最終導致明朝國力衰弱,外有強敵內有起義,明朝在農民起義軍攻陷京師後走向滅亡。東林黨對明朝滅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對明朝的滅亡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筆者沒有給其洗白的意思。

明朝最終走向滅亡的原因可能與極端氣候有關。明朝末期,出現了極冷的氣候災害。世界進入“小冰河期”。“小冰河期”導致氣溫大幅度下降,常年積雪,糧食絕收,饑荒四起。崇禎二年(1629年)李自成起義,李自成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闖王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當時中原災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巖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

公元1644年,李自成部隊一路由南向北,攻下明王朝首都,崇禎皇帝至死不退,吊死煤山。明朝走向滅亡。崇禎皇帝最終“君王死社稷”。崇禎皇帝直到滅亡,都未命令駐紮山海關的明軍精銳回防北京,成為歷史疑案。

明朝最終滅亡可能源於極端氣候。極端氣候引起糧食危機,大饑荒導致農民起義,明朝被農民起義軍推翻。

歷史不容假設。但如果吳三桂不引清軍入關,誓死堅守山海關,結局猶未可知。吳三桂手上有明朝最精銳的三萬多關寧鐵騎,其軍事才能在當時也少有人能與其匹敵,結局猶未可知。全球性的“小冰河期”北方災情同樣嚴重。中原遇災情引起農民起義,遊牧民族靠入關搶奪生存。入不了關的清軍熬不過冷冽的寒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