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初唐四杰”辨

随笔:“初唐四杰”辨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并称“初唐四杰”,起于《旧唐书·杨炯传》的记载:“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按照一般的理解,能共享一个徽号的人,应该在诗文造诣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但观此四者,似乎更多的在于不同。

卢骆擅长七言歌行,歌行的典型风格是宛转流动、纵横多姿;王杨特工五律。虽则卢骆传世作品大部分还是五律,而王勃也有歌行存世,但是这并不妨碍各自所长。

卢骆约长王杨十岁,可作两代人看,且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浮躁浅露”不能致远的殷鉴。即使这样,也有程度的不同,年长的卢骆似更加浮荡。当年骆宾王由西域返回长安,未谋到职务,就来到蜀中,在成都过了一段“寻姝入酒肆,访客上琴台”的放浪生活。先于骆宾王入蜀的卢照邻在任新都尉时,结识了一位姓郭的女子。郭氏怀孕后,卢照邻却去了洛阳。临行前信誓旦旦向郭氏许诺不久就返回成都,岂料一去不回,连封信也不写。孩子生下不久也死了。郭氏悲痛万分,把这件事告诉了骆宾王,要他代写一封信质问这个负心薄幸之人。于是骆宾王就写了这首七言歌行代答卢照邻:

《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

迢迢芊路望芝田,眇眇函关恨蜀川。归云已落涪江外,还雁应过洛水瀍。洛水傍连帝城侧,帝宅层甍垂凤翼。铜驼路上柳千条,金谷园中花几色。柳叶园花处处新,洛阳桃李应芳春。妾向双流窥石镜,君住三川守玉人。此时离别那堪道,此日空床对芳沼。芳沼徒游比目鱼,幽径还生拔心草。流风回雪傥便娟,骥子鱼文实可怜。掷果河阳君有分,货酒成都妾亦然。莫言贫贱无人重,莫言富贵应须种。绿珠犹得石崇怜,飞燕曾经汉皇宠。良人何处醉纵横,直如循默守空名。倒提新缣成慊慊,翻将故剑作平平。离前吉梦成兰兆,别后啼痕上竹生。别日分明相约束,已取宜家成诫勖。当时拟弄掌中珠,岂谓先摧庭际玉。悲鸣五里无人问,肠断三声谁为续。思君欲上望夫台,端居懒听将雏曲。沉沉落日向山低,檐前归燕并头栖。抱膝当窗看夕兔,侧耳空房听晓鸡。舞蝶临阶只自舞,啼鸟逢人亦助啼。独坐伤孤枕,春来悲更甚。峨眉山上月如眉,濯锦江中霞似锦。锦字回文欲赠君,剑壁层峰自纠纷。平江淼淼分清浦,长路悠悠间白云。也知京洛多佳丽,也知山岫遥亏蔽。无那短封即疏索,不在长情守期契。传闻织女对牵牛,相望重河隔浅流。谁分迢迢经两岁,谁能脉脉待三秋。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

诗写的情真意切,便道作者绝不是一个轻薄之人。但其实他也给自己营造了许多薄幸的机会。或许他接受卢照邻的教训,强捺住云雨之心亦未可知。看他的《忆蜀地佳人》

东西吴蜀关山远,鱼来雁去两难闻。

莫怪常有千行泪,只为阳台一片云。

似有蜻蜓点水般的轻佻。当然,诗人的情丝很多时候都是想象出来的,我们不能仅凭一首诗来做判断。但他将好朋友卢照邻的私密事用一首诗来流传千古而不伤害两人的感情,是为什么呢?是卢照邻轻薄的可以,还是因为他们就彼此彼此?

说王杨浮躁,似有不妥。王勃在其短短的二十八年生命里,完成了如《舟中纂序》五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汉书指瑕》十卷,《皇帝八十一难经注》若干卷,《文集》三十卷等大量著作,是一个浮躁之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许只在他对待自己的生命上,显得过于轻率了,竟早早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杨炯尝作《天文大象赋》(一说唐李播所作)和《公卿以下冕服议》,颇有学者气象,且是四人中唯一善终者。公元659年,杨炯被举神童。660年十岁时,便待制弘文馆,有了“予出身”的待遇。十六年后,于676年在京应制举及第,补秘书省校书郎,才得到一个九品的小官。又过了六年,经中书侍郎薛元超推荐杨炯为崇文馆学士,682年被擢为太子詹事司直,充弘文馆学士,掌太子东宫庶务,做到了正七品。692年冬,杨炯出任盈川(今浙江衢州)县令。约693年卒于任上,享年四十三岁。对于一个神童来说,再浮躁的个性,经过如此长期的磨砺,也飘不到哪里去了。

以上这些说明四人共用一个徽号,绝不是性格使然,而是另有别情。

初唐的诗风乘齐、梁宫体诗而来,且唐太宗时期亦盛极一时。宫体诗就是在华丽的形式下表现宫廷生活的艳情诗,内容腐朽低俗,用闻一多先生的话说,就是“人人眼角里是淫荡,人人心里怀着鬼胎。”如高爽的《咏酌酒人》:“长筵广未同,上客娇难逼。还杯了不顾,回身正颜色”,一无可观之处。再如邓鉴的《奉和夜听妓声》:“烛华似明月,鬟影胜飞桥。妓儿齐郑乐,争妍学楚腰。新歌自作曲,旧瑟不须调。众中俱不笑,座上莫相撩。”看的出一群妓女搔首弄姿,浪荡子们垂涎欲滴的样子,完全是风月场所的写照。

“初唐四杰”就是在这种日渐颓废的文学环境中应运而生的,他们的出现带着天然的使命,就是要革除旧诗风,开创新境界。卢骆的歌行是以狂放的张力突破了宫体诗的束缚,他们的个性使他们能够用市井的放纵改造宫廷的堕落,以大胆代替造作,以自由冲破局促,社会底层的民生百态得以成为诗人的主题,使临近腐朽的诗风迈入了新的境界。而王杨则使五律不仅在形式上趋于成熟,内容上也从亭台楼阁来到了田野边塞,从奉迎场合的仪式而有了民间的惆怅与激昂,才接了地气而茁壮成长。

唐朝大诗人杜甫在他的《戏为六绝句》的第二、第三首是这样说的:

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其三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给予四杰客观的评价,也批驳了诋毁四杰历史功绩的喷子们“即使你们都寂灭了,四杰的成就也会万古流芳”。

正是凭借王杨日臻完善的五律,和卢骆扫除歌行发展道路上的污秽从而为《长恨歌》等的问世创造的条件,他们才有资格共同享有“初唐四杰”的徽号。

他们是唐诗桂冠上的第一缕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