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之死:一窺其顛沛流離的人生,士為知己者死能否讓楚國強大?

說起古代的變法運動,人們往往會想起戰國時代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變法運動之一,其發生在戰國中期,同時期的其他諸侯各國也都進行過變法運動。

商鞅變法之所以廣為人知,是因為它是當時最成功的一次變法。僅結果而論,諸侯國的其他變法成果都要暗淡許多。

吳起之死:一窺其顛沛流離的人生,士為知己者死能否讓楚國強大?

但這並不代表其他諸侯國的變法不夠引人注目,同時代的其他變法活動同樣有很多引人深思之處。

比如說發生在楚國的"吳起變法"。其發生的時間比商鞅變法還要早一些,並且和商鞅變法有很多相似之處,甚至吳起本人的經歷也和商鞅多有雷同。

戰國中前期的楚國其國力要遠遠好於秦國,如果此次楚國的變法成功,絕不會有後來秦國的崛起。只可惜,吳起死了,他的變法也因此夭折。

吳起之死:一窺其顛沛流離的人生,士為知己者死能否讓楚國強大?

傳奇戰神,竟是不孝不仁之人

吳起的大名在中國軍事史上如雷貫耳,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軍事家,和孫武等人一起被列為"兵家四聖"。

吳起一生歷經大小七十餘戰,從無敗績,是當之無愧的"戰神"。有人可能會說,一個只會當兵打仗的武夫怎麼會搞好政治呢?怪不得楚國的變法沒能成功。

吳起之死:一窺其顛沛流離的人生,士為知己者死能否讓楚國強大?

但事實並非如此,吳起不僅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同時還是一個政治家。其師承儒門,戰國時期著名的曾子以及子夏兩位儒門大師都是他的授業恩師。

吳起與商鞅同出一國,他們都來自在戰國時代已經沒落的衛國。雖然與商鞅出身貴族之後不同,但吳起的家境也非常殷實,這對他們能遊學入仕非常重要。

早在少年時代,吳起因為遊手好閒而被母親責斥,羞愧之下吳起毅然離家求學,師從曾子。

吳起之死:一窺其顛沛流離的人生,士為知己者死能否讓楚國強大?

這一去就是數年,即使後來家裡傳來喪訊,吳起的母親因病去世,吳起也沒有回家服喪。這對重視孝道的儒家來說不可容忍,吳起的老師曾子因此和吳起斷絕了師生關係。

離開師門的吳起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出路,他聽說魯國的國君正在招賢納才,於是便離衛仕魯。在位的魯穆公非常看好吳起,當時正值魯國與齊國交惡,魯穆公有意讓吳起為將。

但是因為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魯國的大臣就向魯穆公進言,說吳起應該避嫌,不宜為將。魯穆公最終也覺得這樣不妥,就打消了讓吳起為將的想法。

吳起之死:一窺其顛沛流離的人生,士為知己者死能否讓楚國強大?

但吳起聽聞消息後,再次做出驚人的舉動。他殺死了自己的妻子,提著人頭去見魯穆公,堅決請戰。

魯穆公被吳起的決心所驚駭,於是便同意了他的請求。之後,吳起伐齊大勝,報捷還魯。

但魯國的大臣再次對魯穆公說:吳起這人不仁不義,為了功名連老婆都殺,用不得呀。在重視禮教的魯國,吳起的行為確實讓人很是不齒。沒辦法,吳起只能離開魯國,另做他圖。

西來魏國,名顯河西之地

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吳起既然身負大才,自然要找當時最有前途的國家來效忠。戰國早期那個國家最為強大呢?正是三晉之地的魏國。

吳起之死:一窺其顛沛流離的人生,士為知己者死能否讓楚國強大?

魏國脫胎自春秋時期最強大的晉國,雖然此時遠不能和晉國的霸業相比,但歷經魏文侯多年勵精圖治,國力蒸蒸日上。魏文侯此時正大力招攬賢才輔佐自己,這正是吳起需要的。

來到魏國之後的吳起很受魏文侯的賞識,很快就被任命為將領帶領魏國的軍隊攻打秦國的河西。

吳起之死:一窺其顛沛流離的人生,士為知己者死能否讓楚國強大?

河西地區在戰國時代是指黃河西側的大片土地,這裡是秦國的祖業,奪取河西對魏國進一步壓縮秦國的生存空間並壯大自己有重要的意義。

當時在位的秦獻公自然不能坐視河西為魏國鯨吞,因此動員全國的軍隊,集結了五十萬大軍抵抗魏國的入侵。而魏國能拿出的卻只有五萬。

吳起之死:一窺其顛沛流離的人生,士為知己者死能否讓楚國強大?

正是在吳起的帶領下,這五萬魏卒以少勝多,大破十倍於己的秦軍。河西之戰的戰況傳遍七國,舉世震驚。

吳起一戰成名,令魏文侯大喜過望,隨後任命吳起為河西守,統籌河西地區的事務管理。而吳起繼承了魏國"李悝變法"的政治藍圖,在河西地區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改革。

吳起之死:一窺其顛沛流離的人生,士為知己者死能否讓楚國強大?

吳起將河西地區的土地贈予士兵,以此激勵士卒奮勇作戰,為魏國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那就是後來名動天下的"魏武卒"。

吳起之死:一窺其顛沛流離的人生,士為知己者死能否讓楚國強大?

吳起只是一個地方官員,他並沒有私授土地的權力,而他能這麼做,顯然有魏文侯的支持。而這一措施在貴族莊園還大行其是的戰國早期具有革命性的意義,等於推動了土地私有制的發展,這一點與後來的商鞅變法中的"軍功爵制"有異曲同工之妙。

之前我們說過吳起曾不為母親治喪,為了功名殺害自己的老婆,使得吳起看起來有些殘暴不仁。但實際上,吳起為人清廉,對待自己的士兵非常親和。他與士兵同甘共苦到了什麼地步呢?

行軍的時候他從來都是與士兵一起步行,宿營的時候也是和士兵同吃同住。

吳起之死:一窺其顛沛流離的人生,士為知己者死能否讓楚國強大?

有一個故事說:吳起的士兵在戰場上發了膿瘡,吳起在視察情況時曾為士兵吮吸膿毒。這件事情被士兵的母親知道後,這位母親痛哭不止。人們就很好奇,這種事情應該感到驕傲才是,怎麼還哭泣呢?

這位母親說,就是因為吳將軍愛兵如子,導致自己的丈夫在打仗時總是衝鋒在前,結果死在了戰場上,她是在哭自己的兒子恐怕也回不來了。

而吳起侍奉魏君二十三年,歷任文侯和武侯兩朝官員,為魏國的強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魏武侯時代,吳起卻遭到了非議。

吳起之死:一窺其顛沛流離的人生,士為知己者死能否讓楚國強大?

這主要是因為吳起為人正直以及推行損害貴族利益的改革,導致他得罪了很多人。

在旁人的非議下,吳起終於在魏武侯的面前失去了信任,不得不離開魏國。在離開魏國時他曾忍不住落淚,並嘆息說:可惜這河西之地不久要被秦國人重新奪回去了。

果然,在吳起離開魏國數年後,秦國與魏國再度開戰,秦軍大勝,河西之地魏國得而復失。

主持變法,卻身死法滅

吳起在離開魏國後來到了楚國,以吳起的聲名,去哪個國家都會有人歡迎。楚國國君楚悼王對吳起的到來感到十分興奮,吳起也很快獲得了楚王的賞識。

吳起之死:一窺其顛沛流離的人生,士為知己者死能否讓楚國強大?

要說的是,楚國在當時的中國雖然是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但國家實力並不強大。

春秋時期楚國曾與晉國逐鹿中原,並在楚莊王時代建立了霸權。但之後的楚國國力一直很疲軟,乃至到了被吳國這樣的小國攻破國都差點亡國的地步。

吳起之死:一窺其顛沛流離的人生,士為知己者死能否讓楚國強大?

而進入戰國時代,楚國更是難以與韓趙魏等三晉國家爭雄,經常被魏國打到丟城失地。在楚悼王之前,楚國還曾發生過一次暴動,導致前任楚王被廢黜,楚國人重新擁立了楚悼王即位。

國家衰敗、王權闇弱,這些都是楚悼王急於求取賢才的原因,而吳起正符合楚悼王的期待。吳起在和楚悼王的對策中一針見血的指出楚國的癥結在於:國土雖然廣大但人口不足、封君太多、官員太多。

對於吳起的建議,楚悼王非常感興趣,並立即授予吳起官職。雖然只是一個苑守,但楚悼王此意是在為變法的進行做一些前期準備。

吳起之死:一窺其顛沛流離的人生,士為知己者死能否讓楚國強大?

一年後,吳起擔任楚國令尹。令尹是楚國特有的官職名稱,其與丞相相當,吳起出任令尹代表楚王已經準備啟用吳起來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了。

吳起深知,楚國的問題不在經濟發展的落後,而在政治制度的保守。楚國的政治體系具有部落聯盟制度的殘餘,封建勢力在其中根深蒂固。

吳起之死:一窺其顛沛流離的人生,士為知己者死能否讓楚國強大?

吳起影視形象

眾多的封君造成楚國國力分散,軍隊分散,政治離心,還嚴重損耗了國家財力,非常不利於楚國的發展。因此,吳起在楚國的變法著重放在了與舊貴族做鬥爭。

吳起著手廢除世卿世祿的封建制度,使貴族不能再世代享有封地;為楚王建立了一套官僚體制,選用真正有才能的人擔任官職,裁撤了大量人浮於事的官員;廢除了貴族在自己領地內的私刑與習慣法,代以國家統一的法令來提升國君的權威。

吳起之死:一窺其顛沛流離的人生,士為知己者死能否讓楚國強大?

這些舉措的實施對打擊舊貴族的勢力,重構楚國的政治框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後來楚國得到發展的政治基石。

而通過剝奪貴族的領地以及裁撤多餘的官員,楚國的朝廷財政得到擴充,能夠為楚國打造強大的軍隊提供充足的物質保障。

而這些被廢黜的貴族被流徙到了楚國的偏遠地區,一方面可以斷絕其在原住地的政治根基,另一方面可以促進邊遠地區的開發。

吳起之死:一窺其顛沛流離的人生,士為知己者死能否讓楚國強大?

吳起在向百姓宣告新法

在軍事方面,吳起還為楚國制定了一套軍屯的辦法來保障楚國軍隊的物資供應,以及構建兵農合一的軍事動員模式在保障軍事訓練的同時發展生產。

吳起的這些做法雖然對楚國的發展大有裨益,但無疑嚴重損害了楚國貴族的利益,使得那些貴族對吳起恨得牙癢癢。但有礙於楚悼王的大力支持,貴族不敢興風作浪。變法在推進到第六年的時候,變故發生了。

吳起之死:一窺其顛沛流離的人生,士為知己者死能否讓楚國強大?

一直支持吳起的楚悼王突然崩逝,吳起瞬間在楚國陷入孤立無援的地步。吳起痛失知遇明君,急忙趕回楚國的郢都弔喪。而此時,早已對吳起恨之入骨的楚國貴族直接在靈堂攻擊吳起。

吳起知道自己今日已經沒有了生還的可能,於是就趴到了楚悼王的屍體上,貴族們復仇的利箭在射穿吳起的同時也射中了已經死去的楚悼王。

侮辱國君的屍體,這一行為在古代是不可饒恕的罪行。於是,在新王即位後,楚國有七十多家貴族因此被滅族。

吳起之死:一窺其顛沛流離的人生,士為知己者死能否讓楚國強大?

吳起死了,殺他的舊貴族也被楚王殺掉,這一情景與後來的商鞅的經歷何其相似。商鞅死了,新的秦君依然奉行他的政策,使得商鞅的事業得以保全。

吳起並沒有和商鞅一樣的運氣,他死後,楚王雖然為他報了仇,但卻不得不和貴族妥協而放棄了他的政策。

吳起之死:一窺其顛沛流離的人生,士為知己者死能否讓楚國強大?

而秦國之所以越來越強,不僅因為商鞅變法的成果還在,也因為秦國之後的歷代國君大多勵精圖治,幾無庸才。

但楚國在悼王之後卻鮮有明君,尤其是楚懷王在位時期楚國的國政更加混亂,國家的富強幾無希望。結果如我們所見,一百餘年後,楚國被秦國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