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隔疾病”相關知識點

來源:熊貓放射

縱隔的解剖區域分界分別是:側方兩肺、前方胸骨、後方脊椎、上界胸廓入口、下界橫膈。

縱隔疾病

縱隔腫塊

發病率

縱隔常見腫瘤是神經源性(17%~23%)、胸腺來源(20%~25%)和淋巴來源(10%~20%);其次是囊腫、甲狀腺腫塊和生殖細胞腫瘤(各約佔10%)。在兒童,神經母細胞瘤/神經節瘤、前腸囊腫和生殖細胞腫瘤佔了超過3/4的病例,而胸腺瘤和甲狀腺腫塊罕見。

縱隔分區有助於我們進行鑑別診斷,但各分區間並沒有明確界限。解剖學上將縱隔沿胸骨柄、體交界與第4胸椎下緣之間的連線分為上縱隔和下縱隔。下縱隔又被進一步分為前、中、後三個部分。

常用的改進分區法是將整個縱隔分為前、中、後縱隔,而沒有單獨的上縱隔,我們發現該分區法有助於成人縱隔疾病的診斷。


縱隔腫塊診斷方法

(1)縱隔定位:胸部X線檢查是評估縱隔疾病的首選,有助於病變定位於縱隔的徵象包括:

①無空氣支氣管徵;

②腫塊與肺成鈍角;

③縱隔線中斷;

④脊椎、肋骨和胸骨異常。

(2)縱隔內定位:胸片上可獲得代表正常縱隔影解剖結構的“縱隔線或帶”的信息,可以幫助確定病變部位是在前、中還是後縱隔,從而可以在行胸部CT檢查之前做出鑑別診斷。

當肺門重疊徵和縱隔後線同時存在可確定是前縱隔腫塊,右側氣管旁帶增寬及主肺動脈窗反折的相對凸起都表明腫塊位於中縱隔

。中縱隔或後縱隔的疾病均可引起奇靜脈食管隱窩消失。脊椎旁腫塊導致脊柱旁線中斷,鎖骨上方的腫塊可以通過其外側緣推測,後縱隔腫塊因與肺的交界而有清晰的邊緣,而前縱隔腫塊不會如此。

(3) CT或MRI特徵:CT或者MRI可以進一步顯示縱隔腫塊的特徵,判斷是否包含脂肪、液體或者血管(表)。

“縱隔疾病”相關知識點

“縱隔疾病”相關知識點


甲狀腺腫塊

縱隔甲狀腺腫塊的CT影像特徵是

①腫塊與頸部甲狀腺連續;

②局灶性混雜密度(囊性和鈣化灶);

③平掃CT呈高密度(高於軟組織),反映甲狀腺組織的碘含量高;

④明顯和延遲強化。


“縱隔疾病”相關知識點

多平面重組的價值。甲狀腺左葉的甲狀腺腫,正位胸片和食管造影顯示胸廓入口處巨大腫塊,氣管、食管右移。冠狀CT示腫塊與周圍結構的關係。


“縱隔疾病”相關知識點

甲狀腺腫各種影像評價技術比較。女性90歲,臉部腫脹伴呼吸困難。CT示胸內甲狀腺增大。超聲示甲狀腺左側增大,輕度回聲不均,腫大甲狀腺周圍很多迂曲靜脈包繞。放射核素碘123成像示甲狀腺腫碘攝取率增加。


胸腺腫瘤

位於胸骨後間隙,大小和形狀變異很大,取決於年齡,25歲以後胸腺不再被單獨識別,而是脂肪背景下的狀如小島的軟組織陰影,會逐漸退化,並最終完全被脂肪替代。

來源於胸腺的前縱膈佔位,包括胸腺瘤、胸腺癌、胸腺脂肪瘤、胸腺淋巴瘤、胸腺類癌和胸腺增生。胸腺囊腫可以是單純囊腫發生於正常腺體內,也可位於胸腺瘤內或霍奇金淋巴瘤胸腺放療後。


胸腺瘤

  • 是成人最常見的胸腺腫瘤,也是成人最常見的原發性前縱隔腫瘤。通常是低級別的胸腺上皮惡性腫瘤。
  • 平均確診年齡約為50歲,重症肌無力患者中胸腺瘤發病年齡較早。50%的胸腺瘤患者伴發重症肌無力,而10%~20%的重症肌無力患者同時伴發胸腺瘤。
  • 大多數胸腺瘤發生於前上縱隔。有些胸腺瘤的位置較低,突出於左或右心緣,或者鄰近心膈角。
  • 胸腺瘤通常表現為均勻密度,增強後均勻強化,偶見囊性變。侵襲性胸腺瘤可出現縱隔脂肪和鄰近胸膜侵犯。沿胸膜擴散轉移,是侵襲性胸腺瘤的特徵。
“縱隔疾病”相關知識點

“縱隔疾病”相關知識點

囊性胸腺瘤。胸片示前縱隔腫塊,沿著右心緣延伸。CT示腫塊為囊實性,磁共振顯示囊性部分呈T1低信號和T2高信號強度,實質部分呈等信號,增強掃描腫瘤實質部分不均勻強化。


“縱隔疾病”相關知識點

侵襲性胸腺瘤。男性74歲,體重下降,胸部正位顯示氣管和隆突受壓向右側移位,左側胸膜分葉狀增厚。CT顯示內側和後部胸膜多發融合成團的腫塊,並可見胸腺腫塊。


胸腺癌

  • 主要發生於成人,來源於胸腺上皮細胞,具有高度的間變性,不典型性及很強的增殖能力。
  • 可以局部侵犯的惡性腫瘤,常見局部淋巴結和遠處轉移,多較大且不均勻,內有壞死及鈣化灶,常侵犯周圍組織,尤其是縱隔心包及胸膜。
  • 胸腺癌與侵襲性胸腺瘤相比,更常伴發縱隔淋巴結轉移和胸腔外轉移,而少見胸膜種植。
“縱隔疾病”相關知識點

胸腺癌。男性16歲,體重減輕及夜間盜汗。右側胸腺腫塊增強後不均勻強化,部分囊變壞死,腫塊沿胸骨後間隙向下伸展,與縱隔內鄰近結構的脂肪間隙消失。


胸腺神經內分泌腫瘤(胸腺類癌)

  • 胸腺原發性神經內分泌腫瘤少見,佔前縱隔腫瘤不到5%。
  • 不同於肺類癌,至少有20%的胸腺類癌會發生遠處轉移到肝、肺、骨、胸膜及胰腺。
  • 約40%患者由於腫瘤分泌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而出現庫欣綜合徵,超過20%的患者有多發內分泌瘤綜合徵I型和II型。
“縱隔疾病”相關知識點

胸腺類癌。女性58歲,心悸。來源於前縱隔的侵襲性軟組織腫塊,包繞縱隔內血管。


淋巴濾泡性胸腺增生和反彈性胸腺增生

  • 與淋巴濾泡性胸腺增生最相關的是重症肌無力(約50%);胸腺增生很少嚴重到明顯的胸腺增大,當胸腺增大時通常是左右兩葉一致性增大。
  • 在應激激素或抗腫瘤類藥物作用下,胸腺可出現萎縮,腺體常在疾病恢復或停止治療後回到原始大小,但也可比原來大(反彈性胸腺增生)。
“縱隔疾病”相關知識點

胸腺增生伴Graves病。女性35歲,吞嚥困難,心悸,雙手震顫,眼球突出,體重下降及血清甲狀腺激素水平增高。增強CT顯示甲狀腺和胸腺增大,碘131治療後,甲狀腺和胸腺明顯縮小。


胸腺囊腫

  • 胸腺囊腫少見,僅佔全部胸腺腫塊的1%,可以為先天性也可為後天生成。
  • 先天性胸腺囊腫發生於胸腺煙管,通常為單房,約50%的胸腺囊腫在20歲以下的人群中發現。
  • 後天性胸腺囊腫是多房的,通常發生在胸腺腫瘤、朗格漢斯細胞組織增生症或霍奇金病放療後。
“縱隔疾病”相關知識點

胸腺囊腫。女性64歲,糖尿病,體重下降。CT檢查偶然發現前縱隔邊界清楚的低密度腫塊,MRI顯示T1低信號,T2高信號,增強掃描病灶無強化。


縱隔生殖細胞腫瘤

生殖細胞腫瘤佔成人前縱隔腫瘤的10%~15%,兒童中約為25%,多起源於胚胎細胞遷移後的原始生殖細胞。縱隔是性腺外生殖細胞腫瘤最常發生的部位,其中約60%發生在前縱隔。

大多數生殖細胞腫瘤發生在11~40歲,包括畸胎瘤和許多惡性腫瘤,主要是精原細胞瘤,其次是非精原細胞生殖細胞腫瘤,如胚胎性癌、絨毛膜癌、內胚竇瘤及混合細胞腫瘤。

惡性生殖細胞分泌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α-甲胎蛋白,這些標誌物可用於診斷和腫瘤的檢測,該腫瘤幾乎都見於男性。


畸胎瘤

  • 包括全部三個原始胚層,外胚層(皮膚、牙齒、頭髮)、中胚層(骨、軟骨、肌肉),內胚層(支氣管和胃腸上皮)。
  • 最常見的縱隔生殖細胞腫瘤,多為囊性,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多見於青少年,女性略高於男性。
  • CT表現多樣,可見脂肪液體軟組織及鈣化等多種成分構成。
“縱隔疾病”相關知識點

囊性畸胎瘤。男性51歲,前列腺癌,胸片顯示前縱隔腫塊,CT顯示為不均勻含脂肪密度的腫塊,手術病理大體標本顯示脂肪成分腫塊伴毛髮。


精原細胞瘤

  • 縱隔生殖細胞腫瘤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
  • 幾乎都發生於11~40歲的男性
  • 一般為邊界清楚的實質性腫塊,質地較均勻,也可見細小出血和壞死等變性改變。
“縱隔疾病”相關知識點

精原細胞瘤。男性19歲,胸痛,胸部CT平掃發現前縱隔巨大腫塊,密度不均,壓迫心臟及氣道。


非精原細胞生殖細胞腫瘤

  • 包括胚胎性癌,絨毛膜癌,內胚竇瘤及混合細胞腫瘤。
  • 常見於青年,男性顯著多於女性,因佔位效應或侵犯鄰近結構及臨床症狀比畸胎瘤明顯。
  • 常表現為不對稱性分葉狀腫塊,鄰近的縱隔脂肪層消失,腫塊可質地均勻或不均勻的軟組織密度,可見出血、壞死。
“縱隔疾病”相關知識點

轉移性絨毛膜癌。男性23歲。咯血2周,胸部CT顯示前縱隔軟組織腫塊,增強後輕度強化,縱膈內淋巴結腫大,兩肺散在多發轉移性結節。

【版權聲明】本平臺屬公益學習平臺,轉載系出於傳遞更多學習信息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繫刪除

下載放射沙龍app,獲取更多影像科學習資料,更多學習視頻等著你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