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丨擰緊供水安全閥門,確保“管道內的安全”

4月24日上午,河北邢臺市廣宗縣部分村莊自來水出現異常,水質發黃起泡沫並有異味。據報道,共有13個村17667人飲水受影響,不少村民因使用自來水,皮膚被灼傷。

廣宗縣政府稱,是由於廣宗縣誌通電動自行車廠操作不規範。調查顯示,該自行車生產企業的操作技術員,利用自來水向酸洗槽注水過程中,未按照操作規範關閉注水管,導致酸液倒流入供水管道。

此次汙染事件,企業的不規範操作是直接原因,企業被查封、嫌疑人被控制等處理,當然不可少。但還有個關鍵細節要留意:當地的工業企業用水和村民生活用水共用一條管道。這種供水模式是否安全?

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在水質標準上理應不一樣。就是同屬工業用水,不同行業對水質的要求都不盡相同。因此,一些地區為了避免二次汙染,採用“分質供水”模式,生活供水管道和工業用水管道分開鋪設,生活用水水質達到或接近直接飲用的標準,比工業用水水質標準高。

然而,現實中,由於管網成本等考慮,不少地區的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都是共用一條管道。在這種前提下,應該有一套安全淨化機制,一方面對汙染及時檢測,另一方面在出現汙染後,能夠快速阻斷汙染源,避免問題自來水流向居民家中。

尤其像此次的事發地,聚集了一批電動自行車等相關企業。它們的生產,往往會用到一些具有腐蝕性的酸性物質。因此,即便共用管網無法避免,也應該有一道“閥門”,確保居民用水“管道內的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企業員工操作的不規範,並非偶然。比如有曾在電動自行車廠打工的村民提到,“經常看見裝酸的桶開著口”;監管部門在排查中,同樣發現了涉酸企業儲存不規範、密閉不嚴的情況。這些管理上的漏洞,即便沒有汙染水體,也是巨大的安全隱患。

從這個角度看,此次水汙染事件,員工操作不規範只是導火索,深層次原因在於,供水模式的隱患和企業安全生產漏洞的疊加,導致異常水體一路暢流。當然,企業生產管理的不規範背後,還有監管層面失察的因素。

眼下,相關責任人已經被控制,但杜絕水汙染的安全隱患,如此還遠遠不夠。不能考慮到當地是農村,在水質安全把關上就缺少足夠嚴格的標準。即便共用管道無法避免,在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之間,必須有更完善的檢測淨化機制。同時,對企業的生產經營,也需要強化日常的監管,用嚴格執法倒逼它們合規操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