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2020年,房地產行業將發生5大變化!活下去的辦法有哪些?

2020年,開年就出現了“新冠疫情”這隻黑天鵝,2月經歷了國內疫情集中爆發、生產幾乎停滯,3月全球疫情升溫、美股4次熔斷後股市全面下跌、房企銷售繼續下滑。

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稱,今年一季度,商品房銷售面積21978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6.3%,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25.9%,辦公樓銷售面積下降36.2%,商業營業用房銷售面積下降35.1%;商品房銷售額20365億元,下降24.7%,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22.8%,辦公樓銷售額下降36.8%,商業營業用房銷售額下降39.8%。

2018年,萬科高喊“活下去”的時候,有多少人不以為意,今天就有多少人有多難活下去。

當下的疫情,或將就是房地產的一個新拐點,也將會是一個新的起點,深刻變化已經快速到來。

一切,都是變局。

房地產從業者倍感焦慮、中小企業主徹底失眠、房東扼腕長嘆、餐飲休閒娛樂旅遊行業者遭遇現金流斷裂危機,2020年的房地產行業,將會迎來怎樣的發展變化?“新冠疫情”帶來的“蝴蝶效應”已現,實體經濟受重創已是不爭的事實,房地產行業命運幾何?

一、行業洗牌,現金流不足的將被淘汰


從政策面上看,2016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房住不炒”,此後的幾年,調控也主要圍繞著“房住不炒”基調展開的,目的是通過調控手段限制房子金融屬性提升,防止樓市泡沫加劇,促進樓市健康發展。

從目前出現的結果來看,很多房企對調控政策應對不充分,要麼以為是階段性調整,盲目拿地,結果遭遇“限購、限貸、限價”,之前怎麼賺回來的錢,近幾年怎麼賠進去;要麼過度悲觀,以為房地產行業已經窮途末路,急著轉型,結果轉型不太成功,或者轉型行業需要長時間培育,現金流耗盡。留下來還活得比較好的,還是像萬科、融創、恆大、中海、保利、碧桂園這樣的頭部房企、央企以及地方國企,中小微房企普遍日子難過,活下去比較艱難。

從市場面來看,房地產行業由增量進入存量時代,市場整體增速放緩,高負債已成為各大房企的包袱。另一方面,行業內部分化日益嚴重,目前50強房企市場份額超過50%、10強房企市場份額約30%,已經形成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格局,一些資不抵債的中小微房企陸續出現破產潮。據數據統計,2019年公告破產的房地產企業528家,到2020年一季度,已經公告破產的房地產企業超過100家。

雖然政府在這場疫情之中已經做了很多預案,比如開啟了50萬億的新基建救市計劃,已經逐步在疫情結束後打開土地市場的大門,地方政府也陸續出臺了很多房地產優惠政策。但很遺憾的是,在土地市場的廝殺中,高額的土地成交款門檻,早已將中小微房企擋在市場大門之外。

疊加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首先今年房地產去化壓力加大、依賴銷售回款;其次,房企普遍資產負債率處於一個歷史的高位,將是對房地產行業的徹底洗牌。

多重不確定因素下,不僅中小房企面臨淘汰命運,頭部房企同樣面臨現金流緊張的考驗。


二、全年銷售將下降10%-20%左右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32194億元,比上年增長9.9%;全國商品房銷售額159725億元,增長6.5%;銷售面積為171558萬平方米,同比下跌0.06%;住宅銷售面積15萬平米,增長1.5%;住宅銷售金額13.94萬億,增長10.3%。

考慮到受疫情影響,一方面今年一季度全國商品房銷售額已經下降24.7%;另一方面,很多企業因為疫情影響導致了倒閉、裁員、降薪潮,預測這個比例不下20%,大部分消費者的購買力收到了重創;沒受到重創的也在未雨綢繆,開始控制大宗消費,從而“持幣觀望”,以確保家庭現金流安全,畢竟絕大部分家庭都有孩子要培養、有父母要養老、有沒還完的房貸、車貸等。

近日,央行課題組在《中國金融》雜誌發佈《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情況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居民家庭的住房擁有率為96.0%,有一套住房的家庭佔比為58.4%,有兩套住房的佔比為31.0%,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佔比為10.5%,戶均擁有住房1.5套。其中,城鎮居民家庭負債參與率高,為56.5%;家庭負債結構相對單一,負債來源以銀行貸款為主,房貸是家庭負債的主要構成,佔家庭總負債的75.9%。

綜合以上分析,預測今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銷售額都至少下降10%-20%。


三、收併購窗口到來


過去二十多年,在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黃金時代,房地產開發企業從1997年21286家,增長至2018年末97938家,年複合增長率達7.54%,但近年來房企的數量增長已經明顯放緩,併購案例在增加。

2020年春節疫情的發生,更是讓中小微房企雪上加霜,處在資金鍊斷裂的關口,自籌資金跟不上、銷售資金回籠困難,大量房企將不得不轉讓股權、債權、未開發項目等資產,而具有雄厚資金的大型標杆房企將抓住逆勢併購擴張契機,驅動行業併購融合。

相對於“招拍掛”拿地時間不確定、拿地節奏比較慢以及拿地成本較高(價高者得的特點)等諸多不利問題,收併購的優勢在以下幾點

1、價格便宜、付款條件寬鬆。二手比一手的核心優勢,首先就在於價格上面會有較大的折讓,這也是收併購交易成立的前提,不然直接去拍一手地就好了。其次,在付款方式上,二手的付款也一般比一手好,因為一手目前能做到6個月付清的鳳毛麟角,而二手的付款基本上都能做到半年以上付清。

2、現金流回正快。二手的一般都辦好了土地證,甚至有可能報規都已經結束了。一般來講,股權過戶後就可以去尋求融資回款,無論是前段融資還是開發貸一般都較快,融資性現金流回正較為容易。如果碰到在建工程狀態,收購完股權後,融資也下來、銷售也馬上啟動,現金流回正更快。

3、儲備大型土地的機會。根據國土資源部相關規定,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建制鎮)商品住宅項目用地,宗地出讓面積分別不得超過300畝、210畝和105畝。而收購一家企業,往往就能納入幾百畝的土儲,甚至是一連串的資產包,如果能做到承債式收購,那麼就變成小資金撬動大項目,對企業的規模擴張非常有利。比如2019年融創中國以152.69億元收購環球世紀及時代環球各51%股權,交易完成後,融創將拿到成都、武漢、長沙、昆明等城市共計18個目標項目,總建築面積3071.6萬平方米。其中,可售建築面積2771.6萬平方米,約佔總建築面積的90%。

4、合併報表。比如不少收併購項目處於結轉利潤階段,對報表會有提升。

5、提升公司工程、營銷、業務流程、研發設計能力等方面的管理水平等等


四、學先進,傍大款,走正道


馮侖曾經提出做企業要“學先進,傍大款,走正道”:“學先進”是為了自己成為先進;“傍大款”是為了結交好企業、自己成大款;“走正道”是為了避免走彎路,鑄造永續經營的堅實基礎。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和樓市調控的背景下,土地更貴、融資更難、開發週期拉長、消費者對品質要求更高等,都成為越來越多房企選擇合作開發項目的原因。

特別是在如今疫情影響下,對於缺乏土地儲備或者現金流的房企來說,傍大款,合作開發將成“活下去”的主要方式。

比如,與擁有豐富土地儲備資源、融資能力和社會資源,卻缺乏靈活的體制、充足的人力資源和系統的房地產開發運營能力的央企、地方國企合作將是一個好辦法,比如新力地產與南昌水投、東投與南昌水投合作就充分發揮雙方資源、專業優勢,實現多業態合作共贏。

因此,未來房企之間通過收併購、參股、控股等實現“強強聯合”會越來越多。


五、小股操盤,利用合作轉型輕資產模式


在土地招拍掛門檻越來越高、融資難度增加、成本攀升的市場背景下,“小股操盤”已成為很多房企思考轉型的方向。

“小股操盤”的特點在於同股不同權,企業以較低的持股比例進行項目操盤開發(持有一定股份,但不控股,甚至持股比例可低到10%左右),憑藉管理和品牌的輸出,實現大量項目的運營管理,顯著推動企業的規模化擴張。比如綠城、藍城、萬科、龍湖、新力等百強企業均積極嘗試小股操盤,有效利用外部資源,搶佔更多的市場份額,提升品牌影響力,進一步反哺業績增長。

由於小股操盤模式具有以下四個方面優勢,這種模式越來越成為很多房企轉型的方向:

1、攫取品牌和管理輸出的“超額利潤”,獲得更高的分成比例。

2、降低淨資產規模,帶來淨利潤率和權益乘數的雙提升,提高ROE水平。

3、有效減少資金風險,實現輕資產化。

4、擴大市場份額,擺脫對股權融資的依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