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怎麼開始“養老”了

燒鵝前兩天和一個97年剛畢業的朋友聊天,在聊到他未來就業的打算時,我替出謀劃策時他卻說打算“慢就業”。

“我還不著急求職,打算先走走看看,實在不行老家還有兜底的。”

95後怎麼開始“養老”了

什麼是慢就業?這其實早已經不是一個新鮮詞了,如今的95後在就業問題的看法上已經和幾年前有了不少的變化。

慢就業是指一些大學生畢業後既不打算馬上就業也不打算繼續深造,而是選擇遊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創業考察,慢慢考慮人生道路的現象。

比起那些焦慮的已經脫髮的90後,似乎95後似乎更喜歡安穩。

幾乎所有家庭為孩子設定的標準劇本就是好好讀書,畢業了找個安穩又清閒的工作,最好是鐵飯碗,立業成家,安穩的過一生。

但“安穩”是90後最唾棄的詞,在90後的詞典裡有自由、冒險、創業、all in…..唯獨沒有安穩。

95後怎麼開始“養老”了


有錯嗎?沒錯。

當時的社會充滿競爭遍地是機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也是響徹雲霄,彼時畢業的90後們自然也被影響投身創業的熱潮裡,所有人都在高喊改變世界,而自己也被這個世界深刻的改變。

但95後卻開始選擇安穩,接受了父母的安排找個好單位,舒舒服服過日子,有錢有閒直接跳到終點線無需付出,就能獲得永久的穩定收入。


曾經80.90後都會把“斜槓青年”這個身份掛在嘴邊。

“斜槓”源於英文Slash,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的書籍《雙重職業》。

95後怎麼開始“養老”了

斜槓青年就是指,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是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人。

雖然辛苦但是感覺未來充滿無限的可能,讓我越發覺得未來一定是多維人才多元發展的社會。

但95後似乎不再認可這種對自己“下狠手”的生活方式。

這個世界,一般取得些更高成績的人,都是那些敢對自己下狠手,甚至有些“自虐”的人。

真正的狠,是一定是加上時間的維度的。就是長時間持續地逼迫自己,把自己的能力推倒能力邊界的極致。一個人可怕的不是有多努力,而是可以持續那麼久。

95後怎麼開始“養老”了

72歲的史泰龍,75歲的任正非,75歲的褚時健,這些人都還在各自的領域繼續打拼。

而95後卻開始尋求當頤養天年的養老族。

有些家庭握有豐富的社會資源,可隨時為子女安排工作,又或者是家裡面本來就有企業,畢了業之後直接接班就可以了。

不愁吃喝,而且自有房、車齊備,對他們而言,不存在抓緊就業工作、安家落戶、養家餬口的緊迫性。

而他們參加招聘會也只是帶著看看罷了,有合適的就試試,就算面試失敗了也沒關係,後面還有無數條退路可以任其選擇。

但在如今這個時代,如果再抱著找一份穩定工作,安穩地退休的想法,恐怕你要失望了。

真正的“鐵飯碗”應該是一個人的知識力、思考力和終身學習能力。

畢竟,你永遠不知道退休和失業哪個先來。

95後怎麼開始“養老”了


仔細分析造成慢就業的原因很多比如:經濟環境倒退、房價高企、一線城市飽和….等等,除了一部分主動也有的是“被動慢就業”的:

嚴峻就業形勢下的迫不得已

“為什麼不就業?”

“找不著工作啊。。。”

自2014年國內大學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700萬之後,從2015年的749萬、2016年的765萬、2017年的795萬到2018年的810萬,再到今年的834萬,畢業生人數年年遞增,就業之難似乎也成為了一種新常態。

有些同學其實在準備求職階段也挺積極的,該去的宣講會一場沒落,該投的簡歷也一份沒少投,但是就是等不到面試的消息。

嚴峻就業壓力下,應屆大學畢業生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不得已被動“養老”。

錯誤的就業觀、擇業觀

“這工資也太低了吧!一個月怎麼也得一兩萬才說得過去吧”

大學生往往缺乏明確的自身定位,對自身缺乏實踐經驗、動手能力較差等共性問題不能夠坦然面對,不願意從基層做起,不願意動手實踐,而過於理想化地想去追求“更高質量”地就業,甚至部分畢業生還存在少勞多獲的錯誤想法,追求“活少錢多離家近”的“理想工作”。

於是,便造成了能幹的,看不上;不能幹的,夠不著的結果。

年輕人自我意識增強

“無償加班能接受嗎?”

95後大學生更青睞快樂、平等、相對寬鬆的企業文化,會更注重工作與興趣愛好的結合度,把尊重員工看得比薪酬更重要;

比如他們更重視用人單位的“軟福利”,彈性工作時間、配備固定班車、員工旅遊、租房補貼等等……這類學生注重自我意識,不願意將就著選擇一個工作,更多的是追求精神生活不願意對生活妥協。


現在“間隔年”這個源自國外的詞在國內火起來,說得是一些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後不急於盲目踏入社會,而是停頓下來做一次長期的遠距離旅行,或用一段時間放下腳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歐美國家的畢業生會更傾向於國際化的支教、環保義工、醫療義工等公益行動,也是為了未來求職增加履歷。

95後怎麼開始“養老”了

但 “間隔年”成為了如今的中國的大學生一個逃避現實的藉口。

舒適區內的人帶著優越感慢慢退化,圈外的人保持動力拼命進化、野蠻生長。

一年兩年可能看不出多少差別,但是三年五年就會看出差異,到了十年,那就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燒鵝還是認為20歲到30歲這10年是決定你一輩子的10年,人生苦短,一不小心就會到三十歲,當你回頭看自己走過的這些路時,不要因為人到中年卻碌碌無為而悔恨。

那“中年危機”其實從一開始就註定的,並不像大多數人想的那樣,直到“中年”才遇到所謂“中年危機”——那危機,從一開始就註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