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和李政道决裂的前因后果,到底错误在谁?

杨振宁和李政道决裂的前因后果,到底错误在谁?

李政道和杨振宁曾合作发现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科学界的一段佳话。但是后来二人却因为矛盾,慢慢走向了决裂,令人惋惜,究竟里面有些什么曲折,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聊聊。

1946年,李政道被选中公派到芝加哥大学学习理论物理,此时的杨振宁正在芝加哥大学当助教。

同在一所学校,交往自然开始。二人开始联名发表论文,在生活上也成了亲密的朋友。

杨振宁和李政道决裂的前因后果,到底错误在谁?

但此时纠纷却发生了,由头是他们合写的两篇论文的署名次序问题。

这两篇论文的总标题是《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第一篇《凝聚理论》署名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第二篇《格气和伊辛模型》署名是李政道和杨振宁

在第一篇论文完成后,按惯例合作者的署名应按姓氏英文首字母的顺序排列,应该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但是,杨振宁提出,如果李政道不介意的话,他希望排在前面,因为他比李政道大四岁。李政道对这一要求很吃惊,勉强同意

在第二篇论文署名时,李政道说服杨振宁按国际惯例改了过来

论文署名的事情使李政道耿耿于心。那时,他并不知道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长女)也参与其间。据杨振宁回忆,上述两篇论文的署名次序,杨振宁本想把李政道放在前面,因为李毕业后科学事业一直不顺利,要帮助他,可是杜致礼根据“女人的第六感”出面阻止,说李政道这个人不值得他这样信任

杨振宁和李政道决裂的前因后果,到底错误在谁?

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当年的物理奖授予李政道和杨振宁

11月,李政道要为去斯德哥尔摩领奖做准备。他们都要写发言稿和讲演稿。那时,在诺贝尔奖委员会通知以及所有媒体的报道中,两个名字的次序都与获奖论文的署名一样,李政道在先,杨振宁在后

当他们到了斯德哥尔摩,杨振宁忽然提出,授奖时他希望能按年龄顺序在李政道之前受奖,而他夫人杜致礼则想在出席晚宴时让国王作陪,也就是说,在进入晚宴会场时她要走在最前面,杨振宁次之排在第二名,由皇后作陪

李政道对此大为惊讶,不同意这么做。但是,杨振宁又去求李政道夫人秦惠。秦惠对李政道说,假如为这件事闹出笑话,让外国人看不起,太丢脸。这样李才勉强地同意

杨振宁和李政道决裂的前因后果,到底错误在谁?

而不久后的一篇文章却让他们走向分裂---1962年5月12日出版的美国《纽约客》杂志上刊登了伯恩斯坦写的《宇称问题侧记》,记述李杨合作发现宇称不守恒的故事

杨振宁提出,文章中的某些地方,他希望名字写在李政道之前,另外,他夫人杜致礼的名字也要放在秦惠之前,因为杜致礼年长一岁

对杨振宁的这些要求,李政道觉得太无聊。当天晚上,杨又打来电话,说那些注或许可以不加,但文章里都要写成“杨和李”

李政道感到失望,只好建议他们今后不再合作

杨振宁和李政道决裂的前因后果,到底错误在谁?

多年以后杨振宁在看到李政道说这番话时,感到非常惊讶。据杨振宁所言,第二篇论文之所以让李政道署名在前,还是出于帮助提携小兄弟的目的。除却论文,李政道对于二人获得诺贝尔奖时遭受的差别待遇耿耿于怀。颁奖方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安排杨振宁住好房间,李政道的房间却差一点;杨振宁的夫人和瑞典国王走在一起,自己的夫人却没有。颁奖典礼前,杨振宁与李政道商量,因自己年龄长李政道四岁,能否自己排在前面。真正让两人反目的导火索是1962年美国《纽约客》杂志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讲杨李二人从合作到获奖的经历。因为记者是李政道的朋友,杨振宁担心记者歪曲事实,想阻止文章刊登,但杂志还是如期刊登。杂志出版后,二人关系正式决裂。杨振宁说李政道“四处乱说”在先,李政道后来接受采访时说:“1962年我和杨的分裂,完全是杨的高度贪欲造成的,与文章无关。和杨振宁不一样,我说话一向是很谨慎的,对自己的为人,要求一向是很严格的。”

杨振宁和李政道决裂的前因后果,到底错误在谁?

2011年杨振宁接受著名主持人曹可凡采访时,谈到李政道。杨振宁认为二人和好基本不可能。“在1962年,我们发生非常不能化解的冲突,以后就分道扬镳了。到今天,还是这样,是我人生里头,一个重要的悲剧。”杨振宁还透露了一个二人交恶后再次见面的细节。在1986年,国内组织很多专家学者在从化召开会议,李政道先到了,杨振宁后到的,组织者安排了一个后到者从车上下来要有个和先到的科学家握手的环节,邀请杨振宁握李政道的手照相,杨振宁很不开心,觉得组织者的做法很可笑。

----------

物理大观,讲述有趣的科学故事,介绍奇妙的物理知识,让你感受不一样的世界,喜欢点个关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