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過國家地理封面,也拯救過中國的命運

因為近9年來都在持續做一本自駕主題的旅行雜誌,所以我的日常工作就是與各種不同標號、不同級別和不同景緻的公路打交道。對我這樣的自駕狂魔來說,公路很多時候就是目的地,尤其那些曲折的山路和刺激的彎道,本身就是一種旅行的極致誘惑。

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過國家地理封面,也拯救過中國的命運

和平時代的公路是毛細血管,通向一處處或苟且或詩意的遠方。而戰爭時代的公路是大動脈,往往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生死命運。在70多年前那段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裡,就有這麼一條運輸動脈,從印度經緬甸到達中國當時的"陪都"重慶。將中國與世界反法西斯陣營連接起來。通過這條曲折艱苦的運輸動脈,一批批戰備物資由美軍的車隊運抵中國。

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過國家地理封面,也拯救過中國的命運

這條中國抗日戰爭大後方唯一的陸路運輸通道,還有一個名字叫"史迪威公路",而沉寂了多年的"二十四道拐"就是這條抗戰生命線上一個標誌性的重要節點。等戰爭的硝煙散去,國運恢復昌盛,曾經的這條大動脈失去了它的輸血作用,成為了歷史的符號和沉睡的記憶。

傳奇"二十四道拐"完好如初

在來到黔西南州的晴隆之前,我就很期待"二十四道拐"。但也許會有人說,聽起來也不算很厲害嘛,畢竟好些地方都有什麼"XX七十二道拐"或者"XX九十九道拐"。然而,這顯然不是一道簡單的小學算術題,99>72>24並不成立,因為"二十四道拐"經歷過70年風雨的洗禮,更有著無數英雄故事的加持。

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過國家地理封面,也拯救過中國的命運

就在晴隆縣城的西南邊上,我和同行的小夥伴們拍完安南古城,就馬不停蹄地往過開。十分鐘後,如果不是看見導航上擰成一團麻花的地圖,我都還沒有意識到車子已經開進了"二十四道拐"。

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過國家地理封面,也拯救過中國的命運

因為320國道從山的另一側平緩地繞到山下,帶走了絕大多數車流,所以如今的"二十四道拐"只有少數遊客和當地老鄉的摩托車偶爾經過,顯得似乎有些"門前冷落車馬稀"。不過我覺得,這才是我能想到的有關這段天路的最好歸宿。

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過國家地理封面,也拯救過中國的命運

得益於所謂的"冷落",才能讓我們從容地駛過連續24道"胳膊肘彎",我看到有的遊客開著車,在每一個彎道都停頓幾秒,拍下路邊刻著"第X道拐"的石碑;得益於所謂的"冷落",我們可以把車停在稍顯寬敞的路邊,下來站在路邊,俯視腳下的神奇天路;得益於所謂的"冷落",路面難能可貴地沒有被水泥或瀝青所覆蓋,至今仍保持著當年的礫石面貌……

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過國家地理封面,也拯救過中國的命運

有趣的是,公路護欄不是常見的水泥墩或者鋅鋼護欄,而是用那種防洪沙袋堆出半人的高度,這也是為了不破壞"二十四道拐"原有的風貌。車子一路緩慢下行,開到第十一拐,當地的朋友提醒我們停車,原來是這個位置保留著當年美軍為防止塌方修築的"美軍牆"。這道長滿青苔的公路擋牆由五面石砌成,中間留有的滲水孔可窺見美軍當時先進的建築技術,經歷70多年的風雨仍完好如初,更是能看出當地民眾精工巧琢的施工質量。

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過國家地理封面,也拯救過中國的命運

雖然說"二十四道拐"路基窄坡度大,彎道又夠急,但如果不做停頓地開下去,其實用不到10分鐘。但這段路承載著抗戰時期中美軍民的無數心血,所以有很多看點和觀景點值得駐足,也讓我們花了整整40分鐘才開到山腳的第一道拐。

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過國家地理封面,也拯救過中國的命運

山腳除了這"二十四道拐第1拐"的石碑,還立著更有分量的國務院確認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回程後我專門查閱了資料,國務院迄今為止已公佈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裡絕大多數是廟、塔、宮殿、墓等古建築,而"二十四道拐"抗戰公路,就是4296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中唯一的一條現代公路!

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過國家地理封面,也拯救過中國的命運

一張老照片引出的故事

這段天路第一次進入大眾視野,是因為72年前的一張黑白照片——1945年3月26日,美國通信兵第164照相連隨軍記者John F. Albert,在從重慶去昆明的途中,被出現在眼前的"二十四道拐"所震驚。於是專門找嚮導爬到對面山上的絕壁,冒著極大危險拍下了"二十四道拐"盤山公路上艱難運輸美國援華物資的圖片。

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過國家地理封面,也拯救過中國的命運

照片上美國GMC軍用十輪大卡車載著重負排著隊,沿著一條擁有24道S彎的公路,從幽深的谷底向著險峻荒涼的山頂小心翼翼地行駛。這張黑白照片登上了美國的《Life》(生活週刊)和《National Geographic》(美國國家地理)的封面,標註為"中國境內史迪威路之二十四拐"並引起世人的震驚與關注。

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過國家地理封面,也拯救過中國的命運

別因為地處偏僻的山區而小瞧了晴隆,它是中國西南抗戰運輸史上一個重要的節點,從雲南方向來的運輸車輛必須經過這裡送到前線和重慶。抗戰中後期,每天平均有3000多輛運送抗戰物資的大卡車,晝夜不停的經過晴隆"二十四道拐",向當時的戰時首都重慶輸送戰備物資。

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過國家地理封面,也拯救過中國的命運

1942年,為改善始建於1935年的"二十四道拐"盤山公路的行車條件,美軍公路工程部隊第1880工兵營進駐晴隆縣沙子嶺。線段勘測、護坡固土等設計施工方案、施工監督管理都是工兵連技術官兵擔任,開挖扛抬等人力施工環節則是晴隆當地百姓出力。

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過國家地理封面,也拯救過中國的命運

雖然如今在這裡開車,只能算是有驚無險,然而對於70多年前的重型卡車及其乘客而言,這仍然是一段充滿危險的路程,特別是在潮溼的夏季。曾在美國1880工兵營擔任翻譯的林孔勳老先生說,"當年這裡時常發生土崩,翻車非常頻繁,幾乎每天都能看見有車翻倒在路邊,有時車裡運送的軍火還會發生爆炸。美軍司機開車通過這條路時,嘴裡總會不停地向上帝祈禱。"

記住這道蜿蜒的"疤痕"

70年時光可以改變很多事情,"二十四道拐"開起來不再兇險,也不用擔心日軍的轟炸騷擾,甚至你如果想拍一張"二十四道拐"的全貌照片,都完全不用像John F. Albert 當年那樣披荊斬棘搞得渾身多處擦傷。

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過國家地理封面,也拯救過中國的命運

開車從"二十四道拐"繞到對面山頭的觀景臺需要開20多分鐘,下車走不遠,面前就出現一條沿著山崖修建的棧道。走在這條三百多米長的觀景步道上,全程都可以變換著角度觀看蔥鬱山林包裹中的"二十四道拐"、天上快速遊走的雲朵以及山腳下幽靜的史迪威小鎮。

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過國家地理封面,也拯救過中國的命運

用眼前的景象比照當年的那張黑白老照片,"二十四道拐"路面的走向、角度和軌跡沒有任何改變。最顯眼的區別是,那張黑白照片裡公路所在的山體幾乎是禿的,也許是因為日寇多次派飛機轟炸的原因。而如今我們面前的山體被鬱鬱蔥蔥的植被所覆蓋,路面兩側也被一排排樹所圍攏。

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過國家地理封面,也拯救過中國的命運

樹叢中,單邊放行的過往社會車輛排成長龍,緩慢地向著險峻的山頂盤旋。山下另一側的320國道上,幾十輛賽車依次絕塵而過,留下極具穿透力的發動機聲浪,他們是在為即將開賽的"二十四道拐汽車拉力賽"試車,第二天他們將駕駛著賽車駛入傳奇的"二十四道拐"。

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過國家地理封面,也拯救過中國的命運

滿目的青翠早已掩蓋了當年的戰爭瘡痍,但這條路就像一道蜿蜒的"疤痕",提醒著我們記得那段幾乎被遺忘在角落裡的歷史,也記得那些曾經幫助過我們,甚至獻出生命的他鄉異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