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过国家地理封面,也拯救过中国的命运

因为近9年来都在持续做一本自驾主题的旅行杂志,所以我的日常工作就是与各种不同标号、不同级别和不同景致的公路打交道。对我这样的自驾狂魔来说,公路很多时候就是目的地,尤其那些曲折的山路和刺激的弯道,本身就是一种旅行的极致诱惑。

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过国家地理封面,也拯救过中国的命运

和平时代的公路是毛细血管,通向一处处或苟且或诗意的远方。而战争时代的公路是大动脉,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生死命运。在70多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就有这么一条运输动脉,从印度经缅甸到达中国当时的"陪都"重庆。将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连接起来。通过这条曲折艰苦的运输动脉,一批批战备物资由美军的车队运抵中国。

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过国家地理封面,也拯救过中国的命运

这条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通道,还有一个名字叫"史迪威公路",而沉寂了多年的"二十四道拐"就是这条抗战生命线上一个标志性的重要节点。等战争的硝烟散去,国运恢复昌盛,曾经的这条大动脉失去了它的输血作用,成为了历史的符号和沉睡的记忆。

传奇"二十四道拐"完好如初

在来到黔西南州的晴隆之前,我就很期待"二十四道拐"。但也许会有人说,听起来也不算很厉害嘛,毕竟好些地方都有什么"XX七十二道拐"或者"XX九十九道拐"。然而,这显然不是一道简单的小学算术题,99>72>24并不成立,因为"二十四道拐"经历过70年风雨的洗礼,更有着无数英雄故事的加持。

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过国家地理封面,也拯救过中国的命运

就在晴隆县城的西南边上,我和同行的小伙伴们拍完安南古城,就马不停蹄地往过开。十分钟后,如果不是看见导航上拧成一团麻花的地图,我都还没有意识到车子已经开进了"二十四道拐"。

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过国家地理封面,也拯救过中国的命运

因为320国道从山的另一侧平缓地绕到山下,带走了绝大多数车流,所以如今的"二十四道拐"只有少数游客和当地老乡的摩托车偶尔经过,显得似乎有些"门前冷落车马稀"。不过我觉得,这才是我能想到的有关这段天路的最好归宿。

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过国家地理封面,也拯救过中国的命运

得益于所谓的"冷落",才能让我们从容地驶过连续24道"胳膊肘弯",我看到有的游客开着车,在每一个弯道都停顿几秒,拍下路边刻着"第X道拐"的石碑;得益于所谓的"冷落",我们可以把车停在稍显宽敞的路边,下来站在路边,俯视脚下的神奇天路;得益于所谓的"冷落",路面难能可贵地没有被水泥或沥青所覆盖,至今仍保持着当年的砾石面貌……

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过国家地理封面,也拯救过中国的命运

有趣的是,公路护栏不是常见的水泥墩或者锌钢护栏,而是用那种防洪沙袋堆出半人的高度,这也是为了不破坏"二十四道拐"原有的风貌。车子一路缓慢下行,开到第十一拐,当地的朋友提醒我们停车,原来是这个位置保留着当年美军为防止塌方修筑的"美军墙"。这道长满青苔的公路挡墙由五面石砌成,中间留有的渗水孔可窥见美军当时先进的建筑技术,经历70多年的风雨仍完好如初,更是能看出当地民众精工巧琢的施工质量。

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过国家地理封面,也拯救过中国的命运

虽然说"二十四道拐"路基窄坡度大,弯道又够急,但如果不做停顿地开下去,其实用不到10分钟。但这段路承载着抗战时期中美军民的无数心血,所以有很多看点和观景点值得驻足,也让我们花了整整40分钟才开到山脚的第一道拐。

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过国家地理封面,也拯救过中国的命运

山脚除了这"二十四道拐第1拐"的石碑,还立着更有分量的国务院确认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回程后我专门查阅了资料,国务院迄今为止已公布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里绝大多数是庙、塔、宫殿、墓等古建筑,而"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就是4296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中唯一的一条现代公路!

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过国家地理封面,也拯救过中国的命运

一张老照片引出的故事

这段天路第一次进入大众视野,是因为72年前的一张黑白照片——1945年3月26日,美国通信兵第164照相连随军记者John F. Albert,在从重庆去昆明的途中,被出现在眼前的"二十四道拐"所震惊。于是专门找向导爬到对面山上的绝壁,冒着极大危险拍下了"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上艰难运输美国援华物资的图片。

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过国家地理封面,也拯救过中国的命运

照片上美国GMC军用十轮大卡车载着重负排着队,沿着一条拥有24道S弯的公路,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荒凉的山顶小心翼翼地行驶。这张黑白照片登上了美国的《Life》(生活周刊)和《National Geographic》(美国国家地理)的封面,标注为"中国境内史迪威路之二十四拐"并引起世人的震惊与关注。

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过国家地理封面,也拯救过中国的命运

别因为地处偏僻的山区而小瞧了晴隆,它是中国西南抗战运输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从云南方向来的运输车辆必须经过这里送到前线和重庆。抗战中后期,每天平均有3000多辆运送抗战物资的大卡车,昼夜不停的经过晴隆"二十四道拐",向当时的战时首都重庆输送战备物资。

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过国家地理封面,也拯救过中国的命运

1942年,为改善始建于1935年的"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的行车条件,美军公路工程部队第1880工兵营进驻晴隆县沙子岭。线段勘测、护坡固土等设计施工方案、施工监督管理都是工兵连技术官兵担任,开挖扛抬等人力施工环节则是晴隆当地百姓出力。

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过国家地理封面,也拯救过中国的命运

虽然如今在这里开车,只能算是有惊无险,然而对于70多年前的重型卡车及其乘客而言,这仍然是一段充满危险的路程,特别是在潮湿的夏季。曾在美国1880工兵营担任翻译的林孔勋老先生说,"当年这里时常发生土崩,翻车非常频繁,几乎每天都能看见有车翻倒在路边,有时车里运送的军火还会发生爆炸。美军司机开车通过这条路时,嘴里总会不停地向上帝祈祷。"

记住这道蜿蜒的"疤痕"

70年时光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二十四道拐"开起来不再凶险,也不用担心日军的轰炸骚扰,甚至你如果想拍一张"二十四道拐"的全貌照片,都完全不用像John F. Albert 当年那样披荆斩棘搞得浑身多处擦伤。

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过国家地理封面,也拯救过中国的命运

开车从"二十四道拐"绕到对面山头的观景台需要开20多分钟,下车走不远,面前就出现一条沿着山崖修建的栈道。走在这条三百多米长的观景步道上,全程都可以变换着角度观看葱郁山林包裹中的"二十四道拐"、天上快速游走的云朵以及山脚下幽静的史迪威小镇。

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过国家地理封面,也拯救过中国的命运

用眼前的景象比照当年的那张黑白老照片,"二十四道拐"路面的走向、角度和轨迹没有任何改变。最显眼的区别是,那张黑白照片里公路所在的山体几乎是秃的,也许是因为日寇多次派飞机轰炸的原因。而如今我们面前的山体被郁郁葱葱的植被所覆盖,路面两侧也被一排排树所围拢。

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过国家地理封面,也拯救过中国的命运

树丛中,单边放行的过往社会车辆排成长龙,缓慢地向着险峻的山顶盘旋。山下另一侧的320国道上,几十辆赛车依次绝尘而过,留下极具穿透力的发动机声浪,他们是在为即将开赛的"二十四道拐汽车拉力赛"试车,第二天他们将驾驶着赛车驶入传奇的"二十四道拐"。

这是一段神奇的路,上过国家地理封面,也拯救过中国的命运

满目的青翠早已掩盖了当年的战争疮痍,但这条路就像一道蜿蜒的"疤痕",提醒着我们记得那段几乎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历史,也记得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甚至献出生命的他乡异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