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張掖這14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張掖,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甘肅省地級市。位於中國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稱“甘州”,即甘肅省名“甘”字由來地,素有“桑麻之地”、魚米之鄉之美稱。其境內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

甘肅張掖這14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1、張掖大佛寺:始建於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原名迦葉如來寺,明永樂九年(1411年)敕名寶覺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改宏仁寺,因寺內有巨大的臥佛像故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現存中軸線上的大佛殿、藏經閣、土塔等建築。大佛殿面闊九間(48.3米),進深七間(24.5米),高20.2米,二層,重簷歇山頂。殿內有彩繪泥塑31具,為西夏遺物。其中臥佛長34.5米,為中國現存最大的室內臥佛像。臥佛後有十大弟子群像,旁有優婆夷、優婆塞及十八羅漢等塑像。

甘肅張掖這14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2、馬蹄寺石窟群:位於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城東南80餘公里的臨松山中,計有北寺、南寺、千佛洞、金塔寺和上、中、下觀音洞等處。各處相距數公里至10餘公里不等。因山崖石質屬粗紅砂岩,不便雕刻,故絕大多數為泥塑。從洞窟形制和造像風格上判斷:金塔寺和北寺和千佛洞的部分洞窟大約創建於5~6世紀。其中一些洞窟可能在5世紀初或更早。

甘肅張掖這14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3、文殊山石窟:位於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祈豐藏族鄉,始建於北涼時期(401年-433年),是一處規模較大的佛教石窟群。現存窟龕100多個,其中有早期中心柱窟8座,禪窟1座,窟前寺院遺址28處。現存較重要的洞窟有前山千佛洞、萬佛洞、後山古佛洞和千佛洞等,均為穹隆頂、平面近方形的中心柱窟。

甘肅張掖這14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4、圓通寺塔:位於張掖市民樂縣六壩鄉城堡內,宋徽宗敕建,明天啟年修。是一座磚包土藏傳密宗金剛寶座塔,臺基高20-40cm。塔體四周約3.31米處有磚砌護欄。臺基面至塔頂高21.9m,塔座為兩層疊澀須彌座,塔座邊長8.71×8.78m。塔座之上是須彌山,須彌山上、下四角各設小塔一座,共計8座,上下對應,精巧玲瓏。

甘肅張掖這14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5、張掖鼓樓:位於張掖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於此,是河西走廊現存最大的鼓樓。它是仿西安鐘樓建造,平面方形,建在一座磚砌的壇上,面闊3間,進深3間,底寬16米。臺平面呈方形,臺底寬32米,高9米,基座至樓頂30多米,樓為三層木構塔形,重簷四面坡,攢尖頂。飛簷翹角,雕樑畫棟,典雅莊重,是一座體現明代建築風格的古建築。

甘肅張掖這14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6、張掖會館:是清朝時期山西商人在張掖經商期間所建的活動場所。位於甘肅張掖市甘州區,聳立在著名的大佛寺旁,是一個集山門、高閣、戲樓、看臺、牌坊、鐘樓為一體的建築群。

甘肅張掖這14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7、西來寺:位於張掖市西南隅西來寺巷,該寺始建於唐,明朝重建,名為“慈雲精舍”。康熙三十年(1691年),郎法·阿扎木蘇(西土人)住寺修行,後抵京謁見康熙皇帝,賜名“普覺靜修國師”,頒賜敕書、銀印及紅字藏文經108並令其統管甘州南番漢僧。康熙五十一年,慈雲精舍改為寺院。建山門、中殿,還建樓五楹,以作藏經之所。殿宇巍峨,規模宏大,建築繡角畫拱,藻井丹楹。雲樓掩映,雄偉壯麗,一年四季香客雲集,盛極壯觀。後因遭毀,西來寺曾一度頹廢。

甘肅張掖這14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8、八卦營城址:是一處西漢時期古遺址,位於張掖市民樂永固鄉八卦營村西北。以漢初名將霍去病在此布八卦陣擊退匈奴得名。佔地廣達42萬平方米城垣殘高4米夯土建築。東、南各開一門內有宮城、內城、紫營臺。內、外兩重護城河各寬8米、10米。遺址有大量漢磚瓦殘片、灰陶片。城址東北有2000平方米的5米高臺俗稱為“點將臺”。

甘肅張掖這14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9、草溝井城址:位於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明花鄉南溝村西10千米處。城址由南、北兩城組成,兩城均坐北向南,相距2.5千米。南城保存較好,地表遺存有殘磚、瓦、瓷片、陶片及明代錢幣。北城有一組建築遺址。南、北兩城中間有墓群,地表可見五個高大的封土堆(俗稱“中五個疙瘩”),地面散落大量青磚和灰陶殘片。

甘肅張掖這14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10、駱駝城遺址:位於張掖市高臺縣城西南20公里處的駱駝城鄉永勝村西,該遺址分為南、北兩城。南北二城蟬聯,甕城、角墩、腰墩保存完好,是目前國內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漢唐古代文化遺址。駱駝城遺址現已出土的數百塊彩繪壁畫磚,全景式地反映了漢唐時期綠洲屯田、西塞牧獵、交通出行、歌舞宴樂、遠古神話等多方面的社會生活,是一部形象的河西開發史。

甘肅張掖這14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11、許三灣城及墓群:位於高臺縣新壩鄉許三灣村,為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至唐代(公元618年-907年)遺址。許三灣城址平面為方形,城東西長66米、南北84米,南面開門,有甕城。城內有建築基址。城周圍有墓群三處,有帶礫石封土的墓葬3000餘座,密集處封土相互連接。城內外地表散見有灰、紅色陶片,城內曾出土過大量的“五銖”、“貨泉”、“開元通寶”等古錢幣和銅箭頭、銅帶鉤等。

甘肅張掖這14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12、甲子墩墓群:位於張掖市甘州區鹼灘鎮甲子墩村村委會以南約2千米處荒灘上,面積1350萬平方米。墓葬皆為磚室墓,分單、雙、三室等類型,有覆鬥頂、券頂等,時代從西漢延續至魏晉,埋藏深度在2~6米之間。墓區內分佈有眾多的封土堆,特別是在中心區域內東、西兩座明代烽火臺的周圍,有底徑6~15米、殘高3~5米的高大封土堆近30座,皆黃土夯築(即“土墩墓”)。墓葬出土了較多的隨葬器物,有陶壺、陶鍾、倉、灶、罐、案、井、鼎、博山爐等,還有木馬、木牛、銅弩機等。

13、黑水國遺址:位於張掖西北12.5公里處,南北長15公里,東西長10公里,是新石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遺址內有漢代墓葬群,約4平方公里。此次發掘對研究黑水國遺址歷史文化價值有重要作用。

14、東灰山遺址:位於民樂縣六壩鎮東北約2.5千米處,該遺址是繼玉門火燒溝遺址之後,又一處較大規模且經科學發掘的四壩文化遺址,為全面認識四壩文化的內涵和麵貌提供了豐富資料。遺址中發現的農作物炭化籽粒年代早到距今約5000年,其中小麥是中國發現的時代較早的農作物品種,為研究中國小麥的起源提供了實物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