遛魚的時候,讓魚“嗆幾口水”的說法有根據嗎?

唐唐愛歷史


凡釣得大魚,多數釣者都有“嗆魚幾口水”的招數,也有很多人介紹此類經驗。但我認為“嗆魚幾口水”的做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對於釣者來說,也只有害處而無益處。

一、什麼是“嗆”

所謂“嗆”是人和高等脊椎動物在水(或其它異物)進入呼吸道時,阻礙了氣體交換的正常進行所產生的保護性神經反射活動。當水進入呼吸道後,刺激了呼吸道內壁上的神經末梢,引起腦相應的神經中樞的興奮,從而產生“嗆”的一系列活動。

“嗆”的反射活動只有用肺呼吸的人和高等動物才具有。魚是用鰓呼吸,水進入口經鰓然後從鰓後緣逸出屬於魚的正常呼吸過程。因此水進入魚的呼吸系統不會產生“嗆”的反射活動。釣者給魚“嗆水”時,水也不能進入魚的消化道。魚的咽部具有較厚的肌肉壁和牙齒,口雖張開,咽部卻是閉合的。

二、所謂“嗆水”後的魚翻肚現象

所謂“嗆水”後的魚翻肚現象,是人們“經驗”地把魚看作人和高等動物了。魚被勾住之後總要竭力拚搏一番,橫衝直撞,但可見其勁頭愈來愈小,以至不能動彈。此時釣者實施“嗆水”,可見魚的反應不大,即使魚有反抗現象,那是嘴被勾痛之故,不是“嗆水”所致。可見“嗆水”大有“虎已死,再補兩刀”之嫌,實可不必。

魚的循環和呼吸的生理活動都遠不如人和高等脊椎動物,這是魚的生理特點和它所生活的環境所決定的。魚的心臟為一心房一心室,後者心臟為二心房二心室;魚用鰓在水中呼吸,後者用肺在大氣中呼吸,因此魚的攝氧能力和輸氧能力遠不如後者。加之水體給魚的運動造成的阻力較大,所以魚是經不住上鉤後的“百米跑”的,可以說魚是被累倒的。

三、遛魚時“嗆水”的害處可以總結為以下兩點

一是容易跑魚。有些釣者釣得大魚後,急於“嗆水”,使魚頭露在水面之上,魚擺幾個頭就可能脫鉤而逃,有一位釣友就曾經說過,他就是這樣多次跑了大魚,且不知何故。

二是影響上鉤率,不利於提高釣技。凡此類釣者一般採用粗線垂釣,因為細線不能將魚頭提起。眾所周知,粗線影響上鉤率,從而影響釣獲量,釣技在一定程度上停滯不前。

其實,只要遛魚得當,細線也能釣大魚。據我所知,有人曾用0.15毫米的非強拉力線(拉力為1.5磅)釣起2千克、1.7千克重的江河鯉魚。

知道這個道理後,我們就可以儘量使用較細的線垂釣,遛魚時不讓魚露出水面,盡情享受遛魚之樂。

以上拙見,僅供釣友參考。釣者議釣,這可能是釣魚愛好者的共同嗜好吧!

我是釣魚人老王,釣魚使我快樂,歡迎喜愛釣魚的朋友們一起分享釣魚的經驗,讓我們相互學習、共同進步。也懇請大家給我的文章多提一些寶貴的意見,感謝你們閱讀我的文章,老王以後還會給大家分享更多的釣魚心得,歡迎大家關注、評論、轉發。我們下期再見!


釣魚人老王


在遛魚的過程中,先將魚頭牽出水面,然後又故意讓魚頭沉入水中,再牽出水面,如此反覆,這種做法被稱為“嗆魚”。其根本目的是通過讓魚嗆水的辦法快速消耗魚的體力,其實這種做法是不符合常理和自然規律的。

嗆魚是一種完全錯誤的遛魚方法

魚生活在水中,通過魚鰓過濾水中的氧氣進行呼吸,但是魚鰓無法直接獲取空氣中的氧氣,這一點與哺乳動物的呼吸方式截然不同。所以魚只有離開了水才會缺氧、窒息,也就是說採用嗆水的辦法不可能讓魚感到呼吸困難,當魚頭沉入水中之後魚反而能夠更順暢的進行呼吸,也能夠抓住這一時機恢復體力。

其實只要在垂釣的過程中仔細觀察就能發現這樣一種規律,如果釣魚人始終將魚頭牽離水面,魚的體力會很快耗盡。但是如果反覆嗆魚,也就是讓魚頭沉入水中再離開水面,有可能魚頭一旦回到水中,魚就會開始新一波的逃竄,這就充分說明了嗆魚是一種錯誤的遛魚方法。

兩種截然不同的遛魚方法

遛魚的根本目的是消耗魚的體力,讓魚失去掙扎、反抗能力,從而為抄魚上岸打下基礎。魚咬鉤並且隨著釣魚人抬竿,魚鉤刺中魚嘴,這並不意味著成功,魚在中鉤之後會拼盡全力掙扎,隨時都有逃脫的可能。所以釣魚人必須在確保不切線的前提下儘量縮短遛魚時間,因為魚在水中掙扎的時間越長,逃脫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只有抄魚進網之後,才意味著成功。

想要儘快消耗魚的體力就必須瞭解魚的身體結構以及生理特點,所以針對有鰾魚種和無鰾魚種的遛魚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 針對有鰾魚種的遛魚方法

我國的淡水魚絕大多數都屬於有鰾魚種,例如鯽魚、鯉魚、草魚等等。有鰾魚種能夠通過魚鰾的快速充氣和放氣來實現上浮和下潛,所以有鰾魚種在水中的耐力更強,在不同水層中的適應能力也更強。

垂釣有鰾的大魚時,遛魚不可操之過急。中魚之後不能急於將大魚牽出水面,而是應該首先控制住大魚,避免大魚向外逃竄,然後逐漸消耗大魚的體力,直到大魚沒有了明顯的反抗才能嘗試著牽魚出水。

概括來說,垂釣有鰾的大魚講究的是進退有據,大魚發力掙扎時釣魚人應該適當收力,以巧勁化解大魚的衝擊。當大魚掙扎力度減弱時,釣魚人應該充分發力對大魚形成強有力的牽引,以此來快速消耗大魚的體力。

  • 針對無鰾魚種的遛魚方法

無鰾魚種的數量雖不像有鰾魚種那麼多,但是在我國的淡水水域中也十分常見,例如羅非、鯰魚、鱸魚等等。

無鰾魚種無法通過魚鰾的吸氣與放氣來實現上浮和下潛,替代魚鰾的功能的是一個氣腔。和魚鰾相比,氣腔的放氣和吸氣速度很慢,所以無鰾魚很難適應突如其來的水壓變化。利用這一特點,在垂釣無鰾魚種時就必須在中魚後儘快將魚牽出水面,由於水底與水面的水壓差異較大,所以無鰾魚會感到難以適應,從而放棄反抗。如果讓無鰾魚長時間潛在水中,便會逐漸適應新的水壓,然後開始全力掙扎,這樣一來切線跑魚的可能性就會更高。也就是說,垂釣無鰾魚種在遛魚的過程中必須遵循速戰速決的原則,這一點和垂釣有鰾魚種是完全相反的。

魚竿調性在遛魚種的作用

魚竿的調性在垂釣有鰾魚種和無鰾魚種時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釣魚人應該根據所垂釣的魚種來選擇調性合適的魚竿。

  • 垂釣有鰾魚種適合用軟竿

垂釣有鰾魚種時,遛魚時間宜長不宜短,所以使用調性偏軟的魚竿更有利於穩定住大魚的情緒,調性偏軟的魚竿韌性更強,施加在魚身上的力量更溫和,能夠避免大魚受到巨大的外力牽引產生驚慌的情緒,從而發起強烈的衝擊。

  • 垂釣無鰾魚種適合使用硬竿

垂釣無鰾魚種講究的是速戰速決,必須在中魚之後以最快的速度將魚牽出水面,所以使用硬竿優勢更明顯。在中魚之後,只需要將魚竿豎起,便可以充分利用魚竿的調性將魚上頂,一旦無鰾魚快速浮出水面就基本失去了反抗能力。所以,垂釣無鰾魚種使用調性偏硬的魚竿更有優勢。

總結:科學垂釣,避免異想天開

以人的思維對魚的習性做出各種判斷,這樣的誤區在垂釣過程中很常見。例如:很多人認為鉤尖必須隱藏起來,否則魚看到鉤尖就不會咬鉤;很多人認為大魚總是喜歡躲藏在深水中,水越深釣到大魚的可能性就越大。其實這些觀點都是完全錯誤的,只要細心觀察,進行對比就能夠發現真相。

在嗆魚的問題上也是如此,只有人類和其它哺乳動物才會出現嗆水的情況,用人的思維對魚的習性做出判斷,這是一種不科學的做法,更是異想天開。


眼鏡哥說魚


這是肯定的。

遛魚時,讓魚嘴一半在空氣中,一半在水下,魚總要呼吸,而魚呼吸的氧氣,來源於過濾水中的氧氣,魚嘴給魚鉤提著,腮如何過濾。

因此,此時的嘴張著,一方面需要保持呼吸,而腮此時沒有功能,水只能被吞下肚子,幾囗一吞,肚子中都給水填滿了,魚就沒有了任何的力氣了。

有次在河中釣魚,釣到一條鯉魚。當時的釣線是1.5,朝天鉤伊豆歪嘴七號鉤,這條魚也是巧了,並不在窩內釣到的,釣魚過程中,看到窩外一米處有鯉魚星,於是把魚竿伸到有星位置,換了一根白蟲,靜侯二分鐘不到,連續發現漂慢慢下沉,我一看鯉魚上鉤了,手上加了一點力量,猛一提竿,鉤住了鯉魚,立即立起魚竿。與水面形成六十多度的夾角,竿子的最後一節頂在腳後跟,撫著魚竿,無論鯉魚怎麼像是瘋了一樣的左衝右突,我始終不動。

足足讓魚忙了二十多分鐘,此時鯉魚好像沒什麼勁了,只發現一張一合的嘴裡總是有水吐出,於是釣線松一點,讓魚嘴的大部分在水下,小部分在空氣中,也是經過四五分鐘的僵持,最後這條鯉魚直接飄在水面上,任由擺動。

我一看,現在可以取魚了,於是拿出魚護,自己下水,把魚頭按進魚護的圈中,提了上來。

這條魚準備放進桶裡面時,才發現,桶小了,只能放前半身,立即收竿不釣了,回到家,用藥店門囗的磅秤一稱,好傢伙,十四斤六兩。


釣獲大魚,一定要先立起魚竿,利用竿稍的彈性遛魚,千萬不能形成撥河狀態。

只有讓魚多喝水,肚子裡面讓水充滿後,自然就沒了力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