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蜜蜂弱群成不了強群?怎麼辦?

農村鄉下蜂


弱群是有原因的,主要原因是蜂王產卵不行,還有就是基因遺傳不行。要想把弱群養成強群首先要把蜂王換掉,換成大群裡基因好的王臺,等換王成功了蜜蜂才能從弱群發展成強群。

養過蜂人都知道蜜蜂一般養4-5框就要產生分蜂巢。一旦分蜂,蜂群立即減弱,巢蟲乘機而侵,天氣炎熱的夏季蜜蜂常棄巢飛逃。分蜂減弱蜂群,蜜蜂抗巢蟲和囊狀幼蟲病能力差,愛咬巢脾產蜜量低,因此許多養蜂專業戶都喜歡飼養強群蜜蜂,其可維持蜂大群飼養技術關鍵。蜂王選育很關鍵,蜂王決定蜂群生產性能也獲得蜂產品高產,穩產。秋分氣候暖和主要蜜源和輔助蜜源也比較豐富特別菊科植物滿山遍野開花泌蜜蜂群繁殖快季節,海南地區培育蜂王合適季節培育蜂王要從適應性強、分蜂性弱、維持大群,採集力強優良蜂群進行復式移蟲或該群挑選粗壯正直自封蓋王臺等。待處女王出房交尾產卵再挑選出體大、腹部修長、尾部略尖、行動穩重、產卵動作迅速優質蜂王。秋末冬初用培育優質新蜂王更換老王優質新蜂王能提高產卵量,而且產卵整齊無雄蜂獲得有效越冬蜂主要途徑又能翌年春繁致於奪取高產創造條件。雙王同箱,利用秋季育出新王組成雙王群即兩群蜂秋末冬初放12框巢箱裡飼養間用1塊蜂框式隔王板把兩群蜂隔兩邊蜂王,能互通兩群工蜂自由通過隔王板互相來往進行合作,這樣克服蜂繁殖慢弱點,加速繁殖培養採蜜大群特別冬寒外界氣溫低時也需要另外保溫巢箱內溫度相當穩定。由於溫度穩定雙蜂王產卵多加速了蜂群發展迎接春暖花開尤其荔枝、龍眼大流蜜來奠定好基礎。控制分蜂,群勢迅速增長階段要控制雄蜂數量增長削除雄蜂蛹脾毀掉王臺基,增加巢脾避免蜂群情緒低落採集力減退等現象出現要注意,充分發揮蜂王產卵力和幼蜂哺育力增加整蜂群裡哺育負擔使蜂王產卵力和工蜂哺育力相互適應。炎熱夏季要擴大巢門注意給蜂群遮蔭通風,給蜂箱外灑水增加溼度降低巢溫適當給蜂群補給鹽份喂水槽加適量食鹽(0.5%),讓蜂群自由攝取蜂群流蜜期有分蜂熱苗頭把該群蛹脾抽出與弱群空脾或卵蟲脾(均要抖掉蜜蜂)交換,交換該群沒了蛹脾增加空脾和卵脾加重了工蜂哺育負擔分蜂熱自會解除。

如果想短時間把弱群發展成強群那就需要把弱群的子脾換成快出房的強群子脾,等子脾出房完了蜜蜂就會增加很多,如果還是達不到強群可以再這樣換一次子脾,這樣是比較麻煩點,還有一種快速把弱群變成強群的方法,就是將弱群蜂和強群蜂位置對換一下,強群放在弱群的位置,弱群的出勤蜂進強群蜂箱,而強群的出勤蜂多進弱群蜂箱內,一次就能把弱群變成強群。不過這種方法一定要外界有蜜源才可以對換蜂箱位置,如果外界沒蜜源就是怕互殘互相咬死出勤蜂。


保障這些方法能解決蜜蜂群弱的問題。


漁農阿廣


說句實在話,蜜蜂群勢的強與弱,有時是由單方面因素造成的,也時則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產物。如果找不到蜂群弱小的根源,盲目採取補強措施,能讓弱群短期內強盛起來,但嗣後不久又會再次淪落為弱小蜂群,成為扶不起來的阿斗。勞心費神不說,有時還會削弱其幫扶群的養殖效益。





蜜蜂弱群成不了強群的根源及其應對方法一

根源一:蜂王老劣,產卵能力差。蜂王的壽命為3~5年,第一年產卵性能最好,以後則逐年下降。生產實踐中,只有強群才能取蜜,弱小蜂群取蜜較少或者根本無法取蜜。

應對方法:堅持每年替換蜂王,若當年換王條件受限,蜂王的使用年限最多不能超過2年。蜂王替換前後,應根據蜜蜂群勢和保溫等情況,適時適度調出卵蟲脾交由強群哺養,再從其它強群中調出即將出房的封蓋子脾給予補充。


蜜蜂弱群成不了強群的根源及其應對方法二

根源二:蜜粉源不足。當外界蜜粉源或者貯蜜不足時,蜂群會自主調節育子數量。生產實踐中,有些年份看似山花爛漫,但由於冬季低溫嚴寒,乾旱、澇漬、乾熱風等極端自然因素影響,植物蜜腺較少分泌糖蜜甚至沒有糖蜜。蜂王產卵減少,蜜蜂哺育積極性不高,蜂群發展緩慢,較易形成蜂群普遍偏弱,養殖效益低下甚至虧本的尷尬局面。

應對方法:蜜蜂養殖除必要的技能外,對自然資源依賴程度高。當外界蜜粉源不足或不甚理想時,定地飼養的蜜蜂應加強獎飼或補飼,為蜂群發展提供可靠的資源保證。追花趕蜜的蜜蜂,應提前記錄並瞭解轉場目的地上年冬季溫度、雨水等綜合情況,一旦發現有花無蜜或粉源匱乏時,應及時轉場飼養。也可對弱小蜂群給予必要的合併,待蜂群壯大後,再通過多群聯動組合,迅速擴繁增殖。


蜜蜂弱群成不了強群的根源及其應對方法三

根源三:春繁、秋繁時機掌握不當。再優秀的蜂王都有一定地產卵高峰或產卵週期。若春繁過早,即浪費大量的蜜粉資源,還會造成越冬蜂早衰。而春繁過晚,待蜂群發展強盛之後,定地飼養的蜜蜂又錯過了流蜜期,進入夏衰。若秋繁過早,看似越冬蜂群強盛,待翌年開春時,蜜蜂已到垂暮之時,往往造成大量死亡,蜜蜂群勢會斷崖式下跌。若秋繁太晚,又會造成大量蜜蜂外出採集而凍死在外面,培育的新蜂又因過度參與釀蜜而壽命大減,造成蜜蜂群勢銳減。由於弱小蜂群保溫能力差,蜜蜂繁殖受挫,蜂群發展緩慢。

應對方法:春繁的最佳時機為當地日均最高氣溫連續5天穩定在15℃以上,或者當地第一個輔助蜜粉源開花前1周左右。秋繁的最佳時機為當地冬前最後一個蜜粉源結束的25天左右,或者當地日均氣溫下降至18~15℃時開始。將弱小蜂群卵蟲脾調出,交由其它強群哺養,再從其它強群陸續調入即將出房的封蓋子脾給予補充,力爭在流蜜期到來之前,是弱群壯大並按時投入生產。


蜜蜂弱群成不了強群的根源及其應對方法四

根源四:病蟲危害。中蜂最怕巢蟲,意蜂最怕蜂蟎。在蜜蜂群勢較弱的繁殖季節,除作好保溫工作外,應做到蜂脾相稱。中蜂有咬脾習性,容易滋生巢蟲。巢蟲氾濫會使蜜蜂蟲蛹產生大量見子不見蜂的“白頭翁”,甚至迫使蜜蜂棄巢飛逃。

應對方法:在蜜蜂繁殖季節,應每隔1周左右應清理或替換巢箱一次,以及時清除巢蟲。意蜂在春繁前和晚秋斷子後,應採用除蟎劑及時殺除蜂蟎,儘量減少蟎蟲危害。將弱群卵蟲脾調入其它強群哺育,同時從其它強群陸續調入即將出房的封蓋子脾,加快弱群增殖速度。

鑑於傳染性疾病發病率並不是很高,傳染病的控制應以定期消毒,飼養強壯蜂群為主要應對方式。蜂群一旦感染傳染性疾病,往往治療效果不佳甚至得不償失,個人主張還是忍痛割愛,直接摒棄為上策。

當然,有些弱群難以飼養成為強壯蜂群,是由幾種不利因素共同疊加而成,就應多措並舉,採取綜合措施給予規劃應對。


亢歲平


為什麼蜜蜂弱群成不了強群?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有弱變強,有小變大的。這是一切事情發展的規律。世間的一切事情並不是開始就是強大的,都是通過一步一步慢慢的發展,通過輸入心血才會有弱發展到強大。包括我們養蜂人飼養的蜜蜂弱群同樣也是這樣的規律。

作為我們養蜂人都非常清楚,特別是在春季開始春繁的時候,蜂群通過慢長的越冬期,有於種種的原因,有的蜂群已經是非常的弱小。可是通過春繁近五十天的精心護養,到了春季採蜜期,開繁時的弱小群照樣飼養成了強群,到春季的蜜源採集工作中時,照樣取得高產。有的強群並不一定全部都可以養成強群,什至還是群勢養的很弱,這種春繁期間弱群養成強群,強群並沒有養成更強群的例子,在我們養蜂人當中是經常可以看得到的。

造成的這種原因,這完全是我們養蜂人自己造成的,這完全與蜜蜂無關。因為開繁時,有的養蜂人自己的蜂群比較弱小,這些養蜂人就會對這些弱小的蜂群,在春繁期間隔外呵護有加,處處對弱小群的繁殖都會時時處處小心注意,特別是在飼料供應上,會給這些弱小群提供更優質,更全面的營養成份。特別是有的蜂友會用更高的營養成份來飼餵這些弱小群,所以這些弱小群才有弱變成了強群。

關於弱群沒有養成強群主要原因,就是這些弱小群在繁殖復壯的過程中,沒有得到充分的營養,使這些弱小群在惡性條件下發展的情況下,才沒有發展成強群。主要原因是飼料營養不全面造成的。關於這個問題的真正原因,我在四月十七號我的一篇文章題名,要想蜜源取得高產,不在蜜蜂的數量,而是在於蜜蜂的質量。其中裡面的全部內容就是完全證實了題主這個提問。我們養蜂人只要切記,蜜蜂和我們人類,和土地裡面的農作物一樣,只有投資才會有會報,你沒有投資就沒有回報,投資和回報完全是成正比的,包括蜜蜂照樣也是這個道理,蜜蜂是不會吃沒心食的。只要以上我講的這些問題你能夠領悟透,弱小群的蜜蜂養成強群就是很容易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