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汽車市場,“救市”好難

今年的汽車市場,“救市”好難

先說兩個可能和汽車無關的故事。一個是成都以及我所看到新聞裡的一線城市,現在價格偏貴的房子,特別好賣。至少在成都,我的觀察是,要買的,真不是“炒房”原因——結合現在成都特別嚴格的限購限售限貸,買400萬+(相當於成都均價3倍左右)的住宅在搖號中要賭運氣才能買到心儀的房子,而且我們也做了調查:50%以上需求是自住。

更多意義上,這些買均價兩三倍房子的消費者,除了實際居住改善需求,其實是將手裡的錢變成資產,來抵禦可能到來的貶值——居住需求升級+保值,成為很大一部分手裡有閒錢人們的選擇。

這便不難理解,為什麼豪華車在3、4月份的復甦中,相對更快一些。大概率是因為花了也比貶值或者在投資市場中被割韭菜好。

今年的汽車市場,“救市”好難

手上有一定資產和儲蓄的人,對於疫情之後的降薪並不敏感,但是對於消費的心態會有影響,那就是把大錢花在不動產上成為比較穩妥的選擇。

這也是為什麼即使是BBA的經銷商也對後市難言樂觀,因為他們認為3、4月份是2月份的“補漲”,然而2月份“消失”的那一部分跌幅,其實也並沒有在3、4月份被補回來。“不換車的,就是決定不換了。”

但不要忘了,豪華車在整體乘用車市場的年銷量佔比,也就10%出頭,超過50%市場的佔比,是由普通消費者來實現的。

我問了一些身邊的朋友,只要不是體制內的,都表示“降了薪”。當然對於降薪他們也能理解,畢竟大多都是按勞分配,最近受到疫情影響,工作並不飽和,相應的體現在收入上,至少降了15%。

“可能降15%並不算太多,但是很明確是,上有老下有小,加上房貸和孩子教育費用,錢,我是不敢亂花了。換車,更不在最近規劃中。”

我這位企業中層小領導朋友的話,或許代表了很多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人。

他不敢換車或者是買車,並不是受到這個15%的影響,而是對於接下來收入的預期變了。“什麼時候會漲薪?漲薪能夠持續麼?”是決定他下一步消費觀的核心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今年的情況,想要“救市”其實很難。因為大部分的這群消費者不買了、不換了,是因為他們對於接下來收入的預期不能確定。以往救市的手段比如減購置稅之類,是降低買車成本、刺激他們購買——這是建立在他們持幣觀望或者是手中有錢並願意去改善的前提下。

今年的汽車市場,“救市”好難

但是目前來看,短時間內,就是給他們發錢,他們也不太會去進行這樣大宗的消費。我上文說選擇把錢變成資產的人認為“存錢可能會貶值”,但是對於每個月都要靠工資來維持家庭開支、孩子教育開支甚至還要還很大一部分房貸的普通家庭來說,“閒錢”並不多,而且必須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在這種心態下,減免一些稅費,省下幾千塊錢這樣的利好,至少我個人認為是不足以刺激到這些消費者的。

很多城市的地方政府也給出了一些購車補貼,少則幾百,多則幾千。相對於車價來說,也不過是杯水車薪。我看來,更有利的可能還是一些廠家推出的金融政策,甚至長租政策,我覺得這方面如果再探索一下,最大限度降低消費者的擁車成本,拉長時間,熬過這個艱難時期,可能刺激還大一些。

這方面比較難攻克的,可能在於消費者的心理。尤其是低端車的消費者,其實在理財經驗上更欠缺,也更不容易接受這樣“租車”的方式。儘管,算下來當你買車的一刻開始,車每天都在產生相應的開銷,“長租”或者是“按揭”不過是將這些成本進一步量化,但消費觀念正如三觀一樣,並不是能夠輕易被改變的。

今年的汽車市場,“救市”好難

從我最近幫朋友買車的經歷來看,反而是體制內的消費者收入相對穩定,比如醫生、教師、公務員、國企員工等等,他們成為目前汽車市場的消費中堅力量。這一部分消費者普遍求穩,對汽車消費也相對理性,日系車的熱銷,或許和受到他們偏愛有關。

這是一場人心之戰。什麼時候整體經濟回暖、普通消費者實際收入及收入預期增長,什麼時候中國汽車市場仍然會回到健康且穩步微增的正軌。

問題只是在於:有多少車企能活到那一天?

另外,雖然我認為補貼和減稅之類的政策都不足以刺激基盤消費,但我仍然認為會有政策嘗試刺激一下。汽車是一個產業鏈多麼龐大的行業不用我多說,且看上汽集團占上海市GDP的比例有多大就知道,汽車並不是單純製造和銷售的事兒。

最後,希望疫情儘早結束,疫苗儘早研製成功。在這個百年未遇的大變局之下,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保持清醒,並且拼盡全力“熬”住。

我認為,只要熬過去,前方的路會比想象中更平坦、更美好。

祝看到這裡的每一位好運。

文|趙小查

圖|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