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倘若過烏江,最後有沒有可能戰勝劉邦?

小fan影視剪輯


提起項羽很多人不由的發出一生嘆息,隨著藝術作品的加工,讓我們知道項羽不但力能扛鼎千古無二,其與虞姬的愛情也讓人憐憫。



奈何天意弄人,如此英勇的項羽最終敗與劉邦之手,寧死不肯過江東可歌可泣。或許出於對項羽的憐憫吧,很多人會心生疑惑,如果項羽當年度過烏江,項羽能否東山再起戰勝劉邦。

當年如果項羽過烏江,項羽還是無法戰勝劉邦,項羽敗的原因有很多,項羽自身的兵力其實對項羽的成敗並不大,主要原因是項羽失去了人心。

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項羽開始追隨其叔父項梁反抗秦朝,在當時是比較得民心的,隨著項羽勢力的成長,項羽的殘暴也慢慢的展現世人面前,屠城坑殺降兵不但讓項羽失去了民心,無形之中也讓項羽多了很多很多的敵人。


項羽不但殺降和屠城還誅殺義帝,當時義帝乃是各位諸侯王的共主,項羽誅殺義帝直接讓諸侯王有了反對其的理由。

項羽雖是文武全才,可項羽有個致命的弱點,容不下在某些方面強於自己的人才,還有剛愎自用的弱點,這些弱點也是項羽敗與劉邦的主要原因。項羽面對兵仙韓信和毒士陳平的表現,不但讓兩位大才寒心,甚至讓天下飽學之士不恥於項羽為伍。

大方面來說項羽在得到天下之後依然實行分封制,分封制在當時已經不適合當時的環境,可項羽依然我行我素,並且分封不公讓很多人心生怨言。劉邦與項羽的交戰其實也在說明分封制的弊端,天下大亂只是時間問題。


當時世人皆知劉邦仁義無雙,劉邦收下能人眾多,項羽只是顧家寡人,如此懸殊的實力,我們可見一般。

通過以上我們很清楚的明白,項羽度過烏江就算得到楚人的幫助,讓項羽重振旗鼓,項羽還是無法戰勝劉邦。

項羽度過烏江只是一個孤家寡人,楚人也未必幫助項羽,畢竟項羽不能容納人才,項羽一人之力是無法對抗劉邦集團的。

此外,項羽在楚漢爭霸之中已經讓很多兵士亡於戰爭,他們不但是項羽的兵士,也是一個家庭的頂樑柱,項羽的楚國也很難在短時間有充足的兵源讓項羽重整旗鼓的。

於公於私項羽度過烏江都無法在與劉邦想抗衡,也許項羽當時已經想到了這一點,成就楚霸王之名。


豫北老崔


過了烏江也打不過,項羽容不下有才能的人,自己再能也打不過帝王之才!


思想空白了


項羽在握有很大優勢下,尚且不能消滅劉邦,即使過了烏江又能如何。就像蔣介石逃到了臺灣,還想反攻大陸?想得美,怎麼總結經驗也沒用。蔣介石在佔據那麼大優勢情況下還丟了大陸,美國都對他沒信心了。要不是有個臺灣海峽,蔣介石可能就是階下之囚或者流亡美國的命運了。

所以項羽沒任何機會戰勝劉邦的。項羽本人的能力、性格決定了他沒有翻盤的機會,劉邦也不會蠢到給他這個機會。


項羽沒有能力當個政治家,或者說沒有治國能力,只是一個猛將的料。在謀略、用人方面,水平比劉邦低太多了,不在一個檔次上,麾下人才如、范增、陳平等能力得不到發揮,一個個或叛或離而去。在前期反秦鬥爭裡,項羽很猛、勢頭很強,因為這個時候更考驗的是戰場上的攻取之道,這方面項羽當之無愧是天下第一猛將,而且那時因為有秦國這個共同目標,反秦義軍各個勢力心還比較齊,相互陰謀詭計還比較少。當反秦取得勝利後,項羽大封諸王,看似達到了人生頂點,但也是他由盛轉衰的開始,為何?因為他必須開始“治國理政”了,不僅要治理自己的楚國,作為“王中之王”項羽還要協調各個諸侯國的關係,而這是項羽極不擅長的,他又不知用人,自然做得一團糟,各個諸侯王都口服心不服,懷揣異志,最後終於逐一與項羽反目成仇,項羽從諸侯之王,到失去支持,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不能不說是項羽的能力註定了他只能為將、甚至為帥,但卻沒有為皇帝的資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