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8元!基金淨值創紀錄,40只“低價基金”該買還是該躲?

每經編輯:肖芮冬

繼上週一WTI原油5月創下令人震驚的“負值”後,今日早盤,國際原油市場再度進入暴跌模式。而此前國際原油期貨價格的暴跌,砸到的不止是某油寶,還有原油主題基金以及重倉原油的一眾基金產品。

重倉美國原油基金的國泰大宗商品,就是其中一隻——該基金0.1610元的基金淨值不但創下歷史新低,今年以來(截至4月23日)跌幅超過67%,一季度大幅跑輸業績比較基準超40個百分點。

《每日經濟新聞》發現,全市場目前還有40只“低價基金”,這些基金的單位淨值都在5角以下。它們是如何從1元面值跌至低位的?又值不值得再投資呢?

淨值不到1毛6創紀錄

國泰大宗商品基金,一隻QDII基金,主要投資於海外基金類產品,也是一隻FOF產品(基金中基金)。成立於2012年5月3日,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的規模為3.33億元。

我們來簡單梳理一下這隻基金近期創下的不少紀錄:

1、基金淨值。4月21日其基金淨值跌至0.158元,趕超此前華寶油氣的0.2元低位,在剔除美元份額後,創下公募基金有史以來的新低。4月23日其淨值略微上漲至0.1610元。

2、年內業績。截至4月23日,今年以來該基金已下跌67.86%,領跑年內基金跌幅前列。

3、跑輸業績比較基準。一季報數據顯示,該基金一季度淨值增長率-59.88%,而同期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為-16.21%,大幅跑輸業績比較基準43.67個百分點。

4、二級市場溢價率。根據昨日其二級市場的收盤價0.246元、最新的基金淨值0.161元計算,其二級市場溢價率達到52.8%,也屬罕見範疇。

0.158元!基金淨值創紀錄,40只“低價基金”該買還是該躲?

國泰大宗商品今年以來走勢
圖片來源:天天基金網截圖

這隻基金如此“重傷”,到底買了什麼?

國泰大宗商品一季報顯示,該基金一季度末的持倉比例為66.81%,前十大重倉中有6只原油ETF基金——USO、UCO、DBO、BRNT、OIL、USL,其中前4只基金的資產淨值比均超過10%。

0.158元!基金淨值創紀錄,40只“低價基金”該買還是該躲?

國泰大宗商品截至一季度末前十大重倉基金
圖片來源:一季報截圖

僅從其第一大重倉基金“美國最大原油基金”USO來看,持倉比例高達18.11%。需要一提的是,USO被動持有了很多美國原油近期合約,由於提前移倉,躲過了5月WTI原油4月20日的暴跌,但年初以來(截至4月23日)仍然下挫79.94%。

此外,其第五大重倉基金UUP(美元指數看多基金),持倉比例在9.13%,UUP今年以來的漲幅也不到5%。

40只“低價基金”

《每日經濟新聞》根據Wind數據,選取了目前累計單位淨值在0.5元以下的40只基金。從基金類型來看,多數為QDII基金,股票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並不太多。

那麼,這些基金的淨值是如何跌破0.5元低價的呢?

首先從佔比龐大的QDII基金來看,受一季度海外市場劇烈波動影響,這些基金在今年以來的收益出現了大幅下挫,年內跌幅超過20%的有19只。顯而易見,基金配置的重倉股或重倉基金“踩雷”,系這些基金淨值大跌的主要原因。

以信誠商品為例,截至4月26日,該基金今年以來已累計下跌48.94%。從其一季報披露的數據來看,截至一季度末的基金投資佔比在64.73,並不算高;重倉基金為8只ETF、兩隻ETN,第一大重倉、第四大重倉基金等“踩雷”原油。

0.158元!基金淨值創紀錄,40只“低價基金”該買還是該躲?0.158元!基金淨值創紀錄,40只“低價基金”該買還是該躲?

圖片來源:一季報截圖

此外,基金剛剛分紅也會讓基金的單位淨值出現一定程度的下調。很簡單,基金分紅就是把淨值變成錢給到投資者,然後除權。

“低價基金”值得投資嗎?

股民都明白一個道理:低點買入,高點賣出,獲利最大。那麼,對於基民來說,基金淨值低意味著便宜,可以買到更多份額,上漲空間是不是就更大呢?

有這個想法顯然就混淆了基金和股票。首先我們要明確,淨值的高低只是基金過去表現的反應,與投資基金的收益與風險無關。

基金的本質和股票不一樣,基金是很多股票和其他投資品種的集合。基金經理人會根據個股股價的合理性、公司盈利成長潛力以及市場景氣變化來調整投資組合,隨時可以選擇更具潛力的個股進行換股操作。因此,一隻基金淨值高,除開客觀因素影響,說明了基金經理過往管理有方,選股策略正確,投資組合調整得當。而如果一隻基金淨值低,也不能說它處於低位、可以抄底,也許是該基金經歷了分紅或拆分。

所以在選擇基金時,一定要參考多方面的因素、仔細分析對比:基金投資標的、成立以來表現(過去三個月、半年、一年、三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業績)、基金經理管理的其他基金業績等都是重要的參考指標,而不只是只看到現在的淨值低價就想著“抄底”。

(部分內容綜合自知乎、中國基金報、金融界等)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