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兵战车服役,台湾挣扎了13年还是结结实实做了“凯子”

据《军事维基》报道,台湾当局宣布,岛内自行研制的CM-34步兵战车已经投入训练。第一批CM-34已经在2019年交付台湾南部战区联合训练中心,2020年开始进行野外导航、用30毫米炮射击静止和行进间目标等任务,以及发射烟幕弹。台湾方面表示,总计将采购284辆CM-34。

新步兵战车服役,台湾挣扎了13年还是结结实实做了“凯子”

【训练中的CM-34】

所谓CM-34,是台湾“云豹”8X8轮式战车家族的步兵战车型。这个家族中的另一个型号是CM-32装甲输送车,"云豹"也是台湾方面“自行研制先进武器”的代表作之一,一度被大肆吹嘘。但奇怪的是,CM-32在2007年就投入使用,作为变形车的CM-34为什么要等到13年后才服役呢?

纵观“云豹”家族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它和台独政权的属性一模一样,写满了“挟洋自重”和“受制于人”这8个字。“云豹”的基本技术来源于爱尔兰提姆尼技术公司,这是一个技术实力极为薄弱的外国企业,只能为台湾方面提供一种6X6轮式底盘的设计,也就是CM31。台湾方面在它的基础上强行拉长车体,增加了一对轮子,变成了8X8战车。

有车辆设计和使用经验的人都知道,全时全驱车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6X6和8X8车辆是有着不同的要求,任何老牌战斗车辆厂商都不会采取台湾方面这种设计方法来糊弄用户。但台湾无法得到更多外援,只好硬着头皮将就下去。

更大的问题在于武器系统。CM-32研制初期也打算采购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德尔科系统公司的双人炮塔,以25毫米“大毒蛇”链式炮为主炮。但是美国人要价极高,炮塔单价达到130万美元,分明是把台湾当成了凯子。台湾方面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只好用7.62毫米机枪和40毫米榴弹发射器搞了一种威力低下的遥控武器站,然后把CM-32降级成了“装甲人员输送车”,生产了378辆。装着25毫米炮塔的型号停留在样车阶段。台湾还在CM-32基础上,还搞了一种CM-33指挥车。

新步兵战车服役,台湾挣扎了13年还是结结实实做了“凯子”

【火力薄弱的CM-32战车】

但内行人都知道,所谓“装甲输送车”是大格局陆军装备序列的产物,是一种用来输送步兵的二线战斗车辆。战斗在第一线的是主战坦克,以及真正的步兵战车。步兵战车比装甲输送车的动力更强、火力更猛、装甲更厚。只有纵深较大的战场上才能为这两种战车提供分工合作的机会。以台湾的短浅战略纵深,只要顶不住解放军的第一波攻势就满盘皆输,哪有机会搞分工?

因此,台湾方面还是一直在想方设法,在CM-32基础上搞真正的步兵战车。但十多年过去了,台湾自行研制小口径机关炮和炮塔武器系统的努力终究没有成功。终于在2017年,台湾决定从美国ATK公司购买285门大毒蛇MK2型30毫米机关炮,总价1.12亿美元,单炮费用39.28万美元。这里还没有讨论同轴机枪、炮塔结构、驱动机构、火控系统等一系列设备。如此算来,炮塔的总成本必然远远超过130万美元。也就是说,台湾在抵抗了13年后,还是结结实实地做了凯子。

虽然做了凯子,CM-34是一种好用的战车吗?未必,它或许比台湾仿造美国M113的CM21先进一些,拥有空调设备,但从台湾方面发布的照片来看,CM-34车内空间极为狭窄,步兵乘坐空间局促,实在不是什么好差事。

另外,由于CM-32/34的设计是舶来品+DIY,作为研制者的台湾“工研院”机械所对底盘的性能并没有吃透。这个缺陷在安装小口径武器时还不算明显,换装大口径火炮就暴露无遗了。 台湾方面几年之前就展出过采用105毫米炮的“云豹”突击车样车和81毫米自行迫击炮样车。按理说,这是抵抗解放军最需要的陆军武器。但它们至今没有装备,批产已经推迟到了2023年。很显然,研制并不顺利。

新步兵战车服役,台湾挣扎了13年还是结结实实做了“凯子”

【云豹突击炮计划2023年投产】

这里要强调105毫米突击炮,大口径火炮对底盘的考验最为严格。如果底盘结构强度、各方向稳定性不足,105炮一开火就会大问题。而且105毫米炮来自于坦克,各老牌军工企业在把它搬上轮式战车的时候,都要把原来的短后座改成长后座,降低后坐力峰值。台湾方面是不是有这种改造能力,是要打个问号的。

然而,最大的疑问不是CM-32/34前途如何,而是台湾方面搞这种战车的动机。

在陆军强国的概念里,轮式装甲战车是一种快速反应的进攻性兵器。西方陆军装备轮式战车,是为了便于快速全球部署。积极防御型陆军装备轮式战车,是为了大范围机动,及时应对边境突发事件。

台湾几乎没有战略纵深,一旦大陆发动武力统一,台湾陆军就没有什么战略战术机动的机会,不要说轮式战车,就算主战坦克都是不必要的。那么,台湾陆军大量采购“云豹”,显然动机不纯,会不会是梦想着有机会“反攻大陆”,用“云豹”突入大陆纵深?

(作者:孔新 版权作品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