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機械設計工程師是什麼感覺?

我請了一位從業20多年的機械設計「老司機」,給大家分享一下他的親身感受,還等什麼?跟我們上車吧~

以下為原話:

機械設計這個職業從業人員廣,得道開悟的高手甚多,本文也僅以自己一孔之見,以供大家參考。先說說這個職業的特點吧,大家也跟著可以感受一下。

特點一:就業範圍廣。(是不是很開心?)

機械基本上滲透到了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的各個方面。無論哪個行業都可以看到機械人的身影。從農、林、牧、漁的機械到工礦設備和日常家用電氣,包括海里遊的,地上跑的,天上飛的……
都離不開機械設計工程師的努力付出。而且,讓你驚訝的是,儘管這些行業千差萬別,但是在機械零件的層面上進行溝通,沒有任何障礙。這就讓在機械設計中學到的零部件知識有著廣泛的用途。

從我的工作經歷來說,就同來自於航天航空、家電用品、儀器儀表、能源電力等行業的同事一起搞過設計。高興吧!但還得說一下行業中的定位問題:比方說給通訊行業設計的外殼什麼的,機械設計師在職能上更多地是為其實現主要功能而提供輔助和支持。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機械設計雖然比較通用,但是依然需要學習所從事行業的知識才能把工作做好。

特點二:產業鏈條長,涉及群體多。

如果說就業容易還讓人高興的話,看到這條可能就應該覺得有一些鬱悶。

機械是工業體系演進的結果,一個產品需要社會上各種資源的配合才具備面向客戶的條件。和其他職業不同的是,機械的設計者和製造者往往是分開的,而且有不同的利益訴求。機械設計既要滿足客戶要求,也要懂得製造工藝的限制,更要權衡成本和利潤等等因素。此外,還有考慮運輸的尺寸、重量的限制,安裝條件和運行維護培訓等等。在這裡請給IT技術人員一個羨慕的眼神:他們好像用一臺電腦就搞定了。

在這些繁雜的環節中,機械設計是這些環節的紐帶。尤其製造環節常常是機械設計工程師的短板,往往考慮了客戶需求的功能後,對製造提出苛刻的要求,經常被機械工藝師叫去教育如何做人。

特點三:機械產品直觀“易懂”

機械相對於軟件、電子電路等直觀的多,而且很多原理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相關,與生活經驗相符。基本上所有看到的人都可以對你的設計品頭論足。這裡舉個例子:我做製藥機械的時候,曾經有一個客戶想升級他們的產品。升級很簡單,就是更換一塊計量盤。嗯,就是下面這張圖片的樣子,大概就一個盤子那麼大。

作為一名機械設計工程師是什麼感覺?

為了維護好客戶關係,就想著按成本價給客戶。2000年的時候,一個8000元左右。結果客戶拿到後立刻發飆:「啊?!你們的盤子是鑲金子還是鍍銀子的?」他認為我們在黑他的錢。可是他不知道,這個盤子為了在使用中不變形,只好採用大直徑的不鏽鋼棒料進行精鍛後,再進行研磨精加工。尤其打的孔需要位置度精度很高…….

還有,鑑於對日常生活中物品的理解,人們總是覺得機械產品是笨重而粗糙的,不用仔細管理和維護。一次,我們的產品由於在烈日下暴曬導致運轉不良。設計查明原因後提出能否為設備搭個涼棚。「我還要給它娶個媳婦呢!」客戶聽了憤憤地回答道。

此外,機械製造過程中需要的投資大,週期長,也是其顯著特點。所以用人單位對機械設計師的學歷要求相對比其他從業者要高一些,避免由於考慮不周而造成損失。

說完這個職業的特點,也和大家分享一些一般機械設計工程師的成長曆程。簡單說來就是:艱難的歲月,奮鬥的征程。

第一階段:菜鳥期的困惑

當你信心滿滿地從學成歸來準備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時候,卻不得不面對這麼一個現實:你懂的,別人早知道了,還比你懂得多!你在學校裡傲視群雄的強度計算和什麼結構、機構什麼的,可能到了工作環境中就是無比平常的一件事。

而無論你的學歷多高,在老師傅眼裡都是個菜鳥新手。由於機械製造具有投資大的特點,在開始設計之前,新人一般都被派去在車間瞭解一下工藝過程,增加一下製造工藝過程的感性認識,也防止在設計中搞出什麼讓人笑掉大牙的結構來或者讓零件加工成本高的不可理喻。

這個時候,你想幫幫工人師傅的忙,卻常常捱到一頓訓斥。有個故事:在鑄造車間的時候,有個同學看到工人師傅在澆鑄完畢後,在砂型旁邊踩了踩。於是他頓悟啊!原來書本上沒有講的技巧竟然在這裡。於是他偷偷加班,把所有剛剛澆鑄的砂型都給踩了一遍。結果導致本次澆鑄的零件全部報廢。鑄造的師傅連掐死他的心思都有了。這個時候,你一方面為一線的師傅高超地操作技能所折服,一方面畏懼工人師傅的批評。

所以,你只能輔助地幫著畫畫圖紙,簡單而且枯燥。自己的知識才華什麼的好像都歸零了。終於領悟到機械設計的第一定理:人在罵聲中成長。在我接觸的機械設計中,捱罵好像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的。原因嘛,我理解是製造過程中,工人師傅長期面對著危險而且繁重的體力工作,要求神經高度緊張,自然對你的錯誤行為感到憤怒。要知道一點點疏忽都可能會讓你受傷,甚至致殘致死。這是做機械設計的第一課,雖然痛苦,但在後來的日子將會受益匪淺。

這個階段基本上設計考慮的都是如何滿足製造工藝的需要,對產品的功能的考慮。總結下來就是,多聽前輩的教導!

第二階段:成長期,小小成就感

慢慢地,隨著對自己所從事行業知識的深入瞭解,並且通過理解市場需求和競爭對手的產品,可以與實際的零件工藝相結合,正確地表達自己的設計了。把設計中的影響機械性能參數的指標也和尺寸公差配合、形位公差怎麼標註合理的值聯繫起來,也可以理直氣壯地告訴工藝師這個值達不到會有怎麼樣的後果。

這個時候真正的技術交流才開始。你在綜合平衡功能實現、製造精度和成本控制之間的關係,開始提出自己的設計思路、結構,並能準確地讓別人理解你、配合你完成設計。別人也會在你的姓之後加一個“工”來表達對你的禮貌和尊重。

雖然偶爾也用用強度或剛度計算來校核一下自己的設計,但還是覺得生平所學的大部分是荒廢了。各種國際的、國家的以及行業內的標準把這些內容都規定好了,有些是行業內通用的,直接引用就好。

開始的時候會對自己日常使用的CAD,CAE這些工具感興趣,覺得是這些軟件在幫助自己完成了這些艱鉅的任務。於是自己的軟件操作技能在這個階段得到提升,最後又覺得只是一個工具而已。工作中好像沒有什麼挑戰了,工作內容變得波瀾不驚。最多會處理一下特殊工況下的一些情況,雖然棘手,也不過是在細節上的修修補補。

第三階段:成熟期,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在此後的設計中,特別是需要創新和優化設計的時候感覺遇到了困境。慢慢發現可以把實際中零件高度抽象成以前學校裡學的點、線,可以用簡潔的公式來表達你的設計,可以用數學的方法來尋找那些最優的組合和值。於是產品的原理更加明晰了,產品的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明確了。

通過經驗的積累,能知曉現有的生產工藝,工程材料對產品更佳的性能和更優的成本改進有哪些約束,從而選擇最優的設計方案。最優的設計方案不是技術上最新最高級,而是利潤最大化。這些就是你苦苦尋找的東西。結合行業的、客戶的需求和最新的技術方法進展,可以預估和討論未來行業內的產品可能會在哪些方面突破,可以積極向高層提出你的建議而需求支持和應對新的挑戰。

重新發現是工程力學、流體力學、熱力學的知識以及數學知識不夠,限制了你的發展。你需要更加努力學習了,為自己以前丟失的、放棄的知識而感到羞愧。

理論知識不僅僅是開始這個職業生涯的基礎,更是未來在尋找技術創新和突破的翅膀。學以致用,一定會讓你在職業生涯中有所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