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戲那些你不知道流派,今天來講一講它的前世今生

昨天小編寫畢業論文,忘記更新了,有點不敬業了,今天繼續更新,前天介紹的湖北戲曲,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介紹湖南戲曲,反正我一想到湖南第一反應就是花鼓戲,太有名了,直接就想到了這句話“我是湖南花鼓戲著名錶演藝術家啊,除了湖南我哪都演”;閒話少說今天來介紹介紹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那些你不知道流派,今天來講一講它的前世今生


湖南花鼓戲是湖南各地花鼓戲流派的總稱,源出於民歌,逐漸發展成為一旦一醜演唱的花鼓戲初級形式。

花鼓戲的音樂曲調約300餘支,基本上是曲牌聯綴結構體,輔以板式變化,根據曲調結構、音樂風格和表現手法的不同,可分為4類:

川調

或稱正宮調,即弦子調,大筒、嗩吶伴奏,曲調由過門樂句與唱腔樂句組成,調式、旋律變化豐富,是花鼓戲的主要唱腔。

打鑼腔

又稱鑼腔,曲牌聯綴結構,“腔”、“流”(數板)結合,不託管絃,一人啟口眾人幫和,有如高腔,是長沙、岳陽、常德花鼓戲主要唱腔之一。

湖南花鼓戲那些你不知道流派,今天來講一講它的前世今生


牌子

牌子,有走場牌子和鑼鼓牌子,源於湘南民歌,以小嗩吶、鑼鼓伴奏,活潑、輕快,適用於歌舞戲,是湘南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

小調

有民歌小調和絲絃小調之分,後者雖屬明、清時調小曲系統,但已地方化。各種形式的曲調,都具有粗獷、爽朗的特點。

湖南花鼓戲由於地域聲腔以及民俗鄉音等各方面的差異,湖南花鼓戲分為長沙花鼓戲(益陽花鼓戲)、岳陽花鼓戲(臨湘花鼓戲)、常德花鼓戲、衡陽花鼓戲等。均以長沙官話為統一的舞臺語言,各有代表性劇目和音樂聲腔。

長沙花鼓戲

長沙花鼓戲流行於長沙、湘潭、株洲、寧鄉、瀏陽、平江等地,是湖南花鼓戲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花鼓戲劇種。

長沙花鼓戲主要聲腔是“川調”,為大部分劇目所採用。因伴奏用絲竹樂器,民間稱它為“弦子腔”。“弦子腔”同樣受漢調皮黃影響,逐漸靠近板腔音樂,也是一流、二流、三流、導板、哀子、四腔哀子、吟腔、梢腔之類,主要劇目有《盤夫》、《祭塔》、《捉蝴蝶》、《放風箏》、《梁祝哀史》、《白蛇傳》、《菜園會》、《討學錢》、《蘆林會》等。

湖南花鼓戲那些你不知道流派,今天來講一講它的前世今生


長沙花鼓戲,以長沙官話為舞臺語言,是湖南花鼓戲中影響較大的一種。它是由農村的勞動山歌、民間小調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燈)發展起來的,距今已有一百六十餘年。

長沙花鼓戲在地花鼓階段,是從“兩小”(小丑、小旦)到“三小”(兩小加小生),再從“三小”發展到多種角色。但以“三小”為主,至今仍是長沙花鼓戲的重要特點。

岳陽花鼓戲

岳陽花鼓戲源於臨湘花鼓戲,流行於岳陽、汨羅、臨湘及湖北通城、崇陽等地。

從音樂來說,岳陽花鼓戲主要聲腔叫“琴腔”。“琴腔”曲調有單句子(正調)、夾句子、夢調、陰調、哀調、一字調等。其他民歌小調如思夫調、相思調、鬧五更、十繡、回門調、十杯酒、梅花引等,常穿插其間使用。“琴腔”受漢調影響是很明顯的。岳陽花鼓戲有不少劇目也是以“琴腔”為主的,所以它流傳到鄂南的通城、崇陽演出時,因音樂同源,語言相近,深受當地群眾[2]喜愛,逐步形成了一個當地的新劇種,稱其為“提琴戲”。

無論“琴腔”還是“川調”弦子,都以大筒等絃樂伴奏,其發音沉鬱淳厚。

岳陽花鼓戲、長沙花鼓戲成為獨立戲曲劇種最早演出是情節性不太強的“二小”,即一旦一生、“三小”即一旦一生一醜的“三小”歌舞戲,多用當地小調,後受漢劇和其它劇種影響扮演情節性強,人物較多的劇目。

湖南花鼓戲那些你不知道流派,今天來講一講它的前世今生


因小調戲曲化程度低,就吸收了與之毗鄰且語言、語音又比較接近的漢調音樂,形成後來的“琴腔”或“川調”及某些“打鑼腔”。並在長期的舞臺演出過程中融入地方音樂,依循旋律特點相對固定的聲腔格式。花鼓戲把這稱之為“正調”。“正調”的形成彌補了小調之不足,曲牌聯綴之不足,使花鼓戲具備演本戲的音樂條件。

主要劇目有《思夫》、《補背褡》、《蘆林記》、《雙盜花》、《雙賣酒》、《牛郎織女》等。

常德花鼓戲

主要流行於常德、桃源、漢壽、臨澧、大庸、慈利一些地方。它源於民間的“採茶燈”、

常德的音樂也是“川調”、“打鑼腔”和“小調”。主要劇目有《林英觀花》、《跳粉牆》、《揀菌子》、《雙下山》以及解放後改編的《尤二姐之死》。新編現代戲《山村獸醫》。

湖南花鼓戲除聲腔音樂外,不少傳統劇目是從漢劇搬過來的,據說有幾百個,如《宋江殺惜》、《梅龍戲鳳》、《關王廟燒香》、《槐蔭送子》、《清風亭》、《趕潘》等。

衡陽花鼓戲

衡陽花鼓戲是一種流行於湖南省湘南地區的民間小戲劇種。各地的名稱不同,在衡陽、衡南、耒陽、

常寧一帶稱之為“馬燈”,攸縣、茶陵一帶稱為“地花鼓”,安仁一帶稱為“花燈”,永興江左一帶也叫“花燈”,江右則叫“唱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曾稱為衡劇,1954年,湖南省文化局命名衡陽花鼓戲。1983年編修《中國戲劇志·湖南卷》時定名衡州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雖說後來發展有了生、旦、淨、醜諸行當,但小旦、小生、小丑仍佔主要地位,表演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同時也注重不斷吸收傳統的表演技巧,如岳陽花鼓戲就直接從巴陵戲中借鑑傳統戲的袍帶、翎子、翅子、扇子、官衣、羅帽、鬍子、把子和撲、跌、翻、打等表演技巧,用於塑造人物和表現情節,以豐富花鼓戲劇種的表現力。

湖南花鼓戲那些你不知道流派,今天來講一講它的前世今生


花鼓戲的表演藝術樸實、明快、活潑,行當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小丑誇張風趣,小旦開朗潑辣,小生風流灑脫。步法和身段比較豐富,長於扇子和手巾的運用,擁有表現農村生活的各種程式,諸如划船、挑擔、搗碓、砍柴、打鐵、打銃、磨豆腐、摸泥鰍、放風箏、捉蝴蝶等等。後期由於劇目的發展,表演藝術也有所豐富,如吸收了兄弟劇中的一些毯子功和把子功,充實了武功表演。

花鼓戲的行當分工也更趨細緻,不但由“三小”發展到生、旦、淨、醜,而且“三小”中也有更細的分工。以長沙花鼓戲為例,小丑又分褶子醜、短身醜、官衣醜、爛布醜、奶生醜;小旦又分正旦、二旦、花旦、閨門旦;小生又分正小生、風流小生、武小生、爛布小生、奶生子等。

95後分享中國傳統戲曲,喜歡就關注我哦,有想了解的私信或者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